肥厚性心肌病是較為常見家族型心臟疾病,發病率為1/500[1].特征性表現為無原因的左室肥大。主要表現為胸痛癥狀,可能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心外膜冠狀動脈狹窄、心肌內小冠狀動脈狹窄、肥厚心肌代謝需求增加、心肌橋存在等情況。普遍認為,冠狀動脈狹窄發生率高達26%.明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非常重要,其與預后具有明顯相關性。雖然原先應用非創傷性壓力試驗來評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胸痛,但假陽性率較高。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美國心臟協會指導方針對于肥厚性心肌病胸痛患者推薦應用創傷性冠狀動脈造影,雖然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操作過程存在并發癥危險[2].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是一種非創傷性檢查方法,能夠精確檢出輕度到中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因CTA陰性預測值較高,所以CTA有助于評估肥厚性心肌病并發心絞痛患者,以排除重要冠狀動脈狹窄,目前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目的為應用冠狀動脈CTA評估肥厚型心肌病伴發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狹窄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6~2014.6間55例診斷明確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根據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心電圖檢查),同時應用冠狀動脈CTA評估穩定性心絞痛或呼吸短促,年齡26~75歲,平均55.3±9.5歲。依照年齡、性別配比,選取無肥厚型心肌病但冠狀動脈CTA表現為冠狀動脈狹窄的(6個月內)患者55例作為對照組,年齡27~74歲,平均56.1±8.7歲。本研究無排除標準。記錄心絞痛癥狀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本次研究經患者和患者家屬同意,并簽訂同意書,同時獲得本院研究機構贊同。
1.2 冠狀動脈CTA 應用Aquilion64排CT掃描儀進行冠狀動脈CTA掃描,掃描前半小時進行碘過敏試驗,過敏、腎功能不全患者排除。然后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單相團注以4.0ml/s注射速率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50~70ml.增強前采用預門控像獲得軸位鈣化積分(層厚3mm),接著應用心電門控(心率<60次/分,R-R間期為70~80%;心率>60次/分,R-R間期為40~80%)進行軸位增強掃描(層厚0.5mm)。
操作前給予美托洛爾以降低心率(體重<70kg給予75mg 或體重>70kg給予150mg)。另外在進行靶目標掃描時需要降低心率靜脈注射5~40mg美托洛爾(心率<60次/分)。所有患者小劑量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對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硝酸甘油可能增加左室流出道阻力。層厚5mm.掃描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240mA、準直32×0.625mm、掃描野250mm、矩陣512×512、螺距0.969:1,球管旋轉1圈0.4秒,有效層厚0.625mm,重建間隔0.625mm.影像后處理在Vitrea工作站完成。
冠狀動脈在軸位像、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積再現進行評估。應用卡尺測量血管直徑,異常血管直徑斷面與同一條血管正常斷面比較,確定狹窄程度。對于存在心肌橋患者,記錄橋段寬度和深度。
所有病例由2名經驗豐富放射醫師采用雙盲法獨立進行閱片,對于結果不一致,協商討論達成一致。依據心血管計算機體層攝影學會修改指導方針進行評估,管腔狹窄>70%為嚴重冠狀動脈狹窄,管腔<50%為輕度冠狀動脈狹窄,管腔50~70%為中度冠狀動脈狹窄。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中正態分布以均數士標準差(χ-±s)表示,非正態分布用以四分位間距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共55例患者診斷為肥厚型心肌病和55例依據年齡和性別配對對照組55例患者,因胸痛或胸悶進行冠狀動脈CTA檢查,見表1.兩組心臟疾病危險因素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50例(90.9%)患者出現胸痛和5例(9.1%)為呼吸急促,對照組中48例(87.3%)患者出現胸痛和7例(12.7%)為呼吸急促。55例肥厚型心肌病中,27例非對稱性室間隔肥厚,23例心尖部肥厚,5例向心性肥厚,見圖1-4;53例患者無左室流出道阻力,2例安靜下輕度左室流出道受阻(壓差50~70mmHg),7例安靜下左室流出道阻力正常,但服用硝酸甘油后阻力增加30mmHg以上(35~130mmHg)。1例堵鼻鼓氣法后腔內壓力輕度增加(35mm Hg),1例安靜下心尖部壓力為40mm Hg.
2.1 鈣化評分 肥厚型心肌病組中,44例患者冠狀動脈鈣化積分中間值為0(0-50)(范圍:0~1296;平均72±178),對照組冠狀動脈鈣化積分中間值為2(0-189)(范圍:0-2920;平均213±455),P=0.23。
2.2 冠狀動脈CTA 所有冠狀動脈CTA檢查精確診斷,無一支冠狀動脈排除本實驗。肥厚型心肌病組中,37(60.0%)無冠狀動脈狹窄,12(21.8%)例輕度冠狀動脈狹窄,3例(7.2%)中度冠狀動脈狹窄,3(3.6%)例至少1段重度冠狀動脈狹窄,見表2.12例患者左前降支冠狀動脈是最常見累積血管,其中9例為輕度狹窄,2例為中度狹窄,1例為重度狹窄,見圖2.2例患者冠狀動脈回旋支顯示輕度管腔狹窄,見圖5-8.1例顯示右冠狀動脈輕度狹窄,1例中度狹窄(同時也有左前降支重度狹窄),1例顯示中間支重度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