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作為許多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其本身也是一種疾病狀態。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們對健康知識認識的加深,肥胖在我國逐漸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本研究對5604例健康體檢人群體重指數及空腹血糖進行統計分析,旨在了解來我院體檢的成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探討由于體重超標引起糖代謝紊亂的危險性。
1 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3年1月~2013年4月來我院進行健康體 檢 的 人 群5604例,年 齡21~91(47.81±11.84) 歲, 其 中 男 性3814例, 年 齡21~91(49.24±11.27)歲,女性1790例,年齡22~84(44.76±12.45)歲。
1.2方法采用深圳市雙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SK-超聲波體檢機,型號SK-CK90測量受檢者體重和身高,清晨空腹抽血分離血清檢測血糖 (GLU),血糖檢測試劑購自上海永昶公司,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所用儀器為AU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3診斷依據按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2006年)[1]的界定標準,人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身高2(kg/m2),人群被分為4組,肥胖組BMI≥28kg/m2,超重組BMI 24~27.9kg/m2,正常組18.5~23.9kg/m2,體重過低組BMI<18.5kg/m2.血糖診斷采 用WHO 1999年 標 準:正 常 血 糖 (NGT)<6.1mmol/L,空 腹 血 糖 受 損 (IFG)6.1≤ GLU <7.0mmol/L,糖尿?。―M)≥7.0mmol/L.
1.4統計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珚±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Meittinen法計算危險度,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5604例調查對象中超重、肥胖現患率分別為42.1%和13.3%,男 性 為50.0%、16.4%,女 性 為25.4%、6.6%,且存在年齡差異。在各個年齡組中,除第6組 外男 性超 重現患率顯著高 于 女 性 (P<0.01);肥胖現患率60歲以前,男性明顯高于女性(P<0.01),而60歲以后,則差異不顯著(見表1).
不同年齡組之間,超重現患率及肥胖現患率均差異顯著(P<0.01),且由兩兩比較結果(見表3)看出隨年齡增長有上升趨勢,但是50歲以后的超重率隨年齡變化不明顯,肥胖則在70歲以后有下降趨勢(見表2).
超重和肥胖組的IFG和DM現患率如表3所示,各組現患率比較均有顯著差異 (P均<0.01);分析說明超重人群IFG和DM相對體重正常人相對危險度 (RR)是2.32(95%CI值1.91~2.82,P=0.001) 和2.92(95%CI值2.31~3.7,P =0.001);肥胖人群空腹血糖受損和糖尿病相對體重正常人RR是3.2(95%CI值2.57~3.99)和5.17(95%CI值4.53~5.9)。
3 討論
國內外研究表明肥胖者因肝硬化、腦卒中、心臟病和癌癥等疾病死亡的風險較體重正常者為高。
此外,肥胖還是其他許多疾病的原因,尤其和各種成人疾病的關系十分密切。
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上海市城鎮健康體檢人群男女性體重超重、肥胖現患率比很多地區統計的現患率高,且比例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男性組明顯高于女性組(P<0.01),與很多地區的超重肥胖流行特征肥胖現患率女性高于男性的結果不一致[2],這可能與本文研究的對象有關,來我院健康體檢的對象主要是上海市各機關事業單位員工及各大企業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所從事的工種的體力勞動強度男女差異不明顯;各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包含了大部分的農村、城市從事體力勞動的群眾,而且我國現狀是男性承擔了大部分的體力勞動,農村體力勞動高于城市,城市超重肥胖現患率高于農村[3].從年齡組看,不同年齡組之間,超重和肥胖現患率隨年齡增長呈上升勢,70歲以后超重率稍有下降。由于肥胖的發生發展有連續性,是一連續的、漸進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原來體質指數較高者更易發生,本研究發現各年齡段超重現患率遠遠高于肥胖,提示今后的肥胖發生率會進一步增加。
與體重正常組相比較,超重和肥胖組的IFG與DM危險度大幅升高,提示超重和肥胖可誘導機體葡萄糖代謝異常[4-7],有研究發現脂肪組織是胰島素抵抗的始發部位[8],能合成和分泌多種活性物質,包括脂聯素、瘦素、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它們在肥胖與胰 島 素 抵 抗 的 發 生 發 展 過 程 中 具 有 重 要 作用[9,10].超重和肥胖人群通常運動比較少[11],容易發生胰島素與受體的結合力下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導致血糖升高;在DM的防治中要加強體育鍛煉意識,提高心肺機能,減輕體重,同時加大機體耗氧量,增強胰島素促進骨骼肌攝取葡萄糖的敏感性,提高胰島素的反應性,達到防控DM的目的。
總之,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為來我院體檢的客戶群體的普遍存在的問題,較體重正常人相比超重和肥胖大大增加了血糖升高的危險性,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0.
[2]梁月連,楊瓊花,梁汝忠,等.湛江市企業職工高血壓及肥胖檢出情況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0):53-55.
[3]李曉燕,姜勇,胡楠,等.2010年我國成年人超重及肥胖流行特征 [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8):683-686.
[4]楊文英,陳曉平,楊兆軍,等.不同BMI水平對血糖、血脂及血壓的影響 [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1,9(5):275-278.
[5]金艷艷,梁黎,傅君芬,等.兒童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1,13(2):138-140.
[6]劉麗,逄增昌,汪韶潔,等.家族史與肥胖對2型糖尿病協同作用 [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3):305-306.
[7]徐錦春,陳思嬌,王大南,等.超重、肥胖對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及代謝指標的影響 (英文) [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2,21(2):125-129.
[8]Heilbronn LK,Campbell LV.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s,lowgrade inflam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human obesity[J].Curr Pharm Des,2008,14(12):1225-1230.
[9]周佳雁,馬向華,沈捷.肥胖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肝脂代謝異常與胰島素、瘦素的相關性 [J].江蘇醫藥,2011,37(3):315-317.
[10]賴愛萍,陳文鶴,王益義.肥胖兒童少年血清內脂素水平與糖代謝、脂代謝的 相 關 性 研 究 [J].中 國 體 育 科 技,2012,48(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