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 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著醫療水平向全新的層次發展 , 臨床診斷及治療工作中諸多先進影像學技術得到普遍的認同和廣泛應用[1], 特別是在冠心病診斷中 , CT 和 MRI兩種檢查方法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 被廣泛地應用和推廣[2].就冠心病的診斷而言 , 臨床診斷金標準為 CA, 但 CA是一種有創檢查 , 對患者有較大創傷性 , 故臨床應用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本次研究主要以探討 CT 和 MRI 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意義 , 對本院 2014 年 1 月 ~ 2015 年1 月收入院疑似或已知冠心病患者 90 例進行了三種檢查 , 并分析對比了其檢查結果 ,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納入本院已知或疑似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90 例 , 患者入院診治時間為 2014 年 1 月 ~2015年 1 月 , 其中女 39 例 , 男 51 例 ;年齡 19~70 歲 , 平均年齡(65.24±12.8) 歲。根據患者癥狀及病史、運動壓力測試結果 ,均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排除標準[4]:嚴重哮喘 ;腎功能異常 ;有既往冠狀動脈搭橋術史 ;心率 >70 次 /min ;MRI 禁忌證或禁忌腺苷 ;病竇綜合征。本次研究檢查于患者入院 8 d內完成 , 并詳細告知患者本研究目的和意義 , 簽訂《知情同意書》, 同時本次研究方案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在其監督下開展。
1. 2方法。
1. 2. 1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 CTA、CA 和 MRI 檢查 ,并統計分析患者三種檢查診斷結果 , 以此對比冠心病診斷中不同檢查方法的特異性、準確性以及敏感性等。作者單位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
1. 2. 2檢查方法 90 例患者 CT 和 MRI 檢查前 , ①行雙翼常規冠狀動脈造影 ( 由未提前得知冠脈 CTA 及 MRI 心肌灌注結果經驗豐富的觀察員對其進行評估 )、MRI 心肌灌注檢測 ( 選用 1.5 T 核磁共振儀 , 于患者吸氣但未屏氣期間收集數據 )、前瞻性 ECG- 門控冠狀動脈雙源 CT 系統做血管造影處理 ( 成像圖片分析轉至外部工作站進行 )。②邀請不知患者臨床病癥資料的放射科臨床醫生 , 對比性分析和評價患者冠狀動脈 CTA 圖像數據 , 圖像可選橫向源或多層面的圖像 , 分析中同時排出血管遠端閉塞 , 遇意見不合時重新于 1 周后讀數。③分析 MRI 心肌灌注數據 , 通常采取 4 點量表 , 即絕對正常 =0, 可能正常 =1, 可能是病理 =2, 病理 =3, 其中 2 與 3 為異常 ;最后評估血流動力學相關狹窄定義 , 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在 MRI 和 CT 技術檢測過程中 >50% 時 , 則與血流動力學之間無任何相關性。
1. 3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90 例患者經 CA 檢查發現冠狀動脈直徑狹窄 >50% 者共計 50 例 , MRI 心肌灌注檢測中有心肌灌注缺損癥狀者 38 例。CA 診斷相對 MRI 心肌灌注加前瞻性 ECG- 門控 CTA 技術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以及特異性較低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3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 采取 MRI 心肌灌注結合冠脈 CTA 檢查結果與其聯合 CA 檢查間具有較強可比性。選擇非侵入聯合檢查手段與 MRI 心肌灌注聯合前瞻性 ECG- 門控 CTA 冠脈血流動力學診斷的準確性 , 以及其與 CA 聯合診斷的準確性基本一致[2], 故作者認為其不失為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血運重建一種過濾性檢測評價的重要手段。MRI 心肌灌注聯合冠脈CTA 不僅具有非侵入性特征 , 而且其產生的輻射劑量相對其他檢查方法更低 , 因此暴露給患者的輻射也就相對減少[3].
綜上所述, 針對冠狀動脈與血流動力學這類疾病診斷時,冠狀動脈 CTA 勢必會在今后的發展中取代 CA 檢查 , 推動著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技術朝著全新的方向發展[4].
參 考 文 獻。
[1] 胡貴鋒 , 胡永梅 , 歐陽紅 , 等 . 64 排螺旋 CTCA 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 中國當代醫藥 , 2015, 22(3):94-96.
[2] 張立軍 , 賈紅艷 . 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 CT 和 MRI 的應用探析 .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 2014(4):117-118.
[3] 高升平。 CT和MRI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對比探析。北方藥學 , 2013(3):127.
[4] 張福洲 , 陳華平 , 余幫龍 . CT 和 MRI 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比較 . 中國實驗診斷學 , 2012, 16(5):82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