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情況下,全身麻醉患者在術后2h內就可以蘇醒,基本恢復意識和記憶,恢復自主呼吸,對語言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蘇醒延遲,當處置不當時會導致嚴重的心肺損傷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探討全麻后蘇醒延遲的原因及處理方法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對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3例全麻術后蘇醒延遲患者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3例全麻術后蘇醒延遲患者。納入標準:患者術前意識清醒,能正常與醫護人員交流。蘇醒延遲的定義為全麻結束后超過2h,患者的意識仍然不清醒,對指令動作沒有反應,無定向能力和記憶力。排除標準:在神經外科或腦外科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以及有嚴重精神疾患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28例,年齡18~71歲,平均年齡\\(38.5±10.2\\)歲。手術類型:胃腸道手術24例,膽囊手術13例,前列腺手術9例,卵巢手術11例,脾臟手術6例。合并高血壓18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合并冠心病4例。
1.2麻醉方法
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異丙酚、維庫溴銨等藥物進行靜脈注射,行氣管插管,使用異丙酚或間斷吸入2%的異氟醚維持麻醉。常規檢測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平均動脈壓、心電圖。在手術完成前15~30min停止使用麻醉藥物。在患者未蘇醒前進行密切觀察和護理,以及時發現患者癥狀和體征等變化。
1.3評價方法
根據文獻報道資料和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全麻術后蘇醒延遲的原因進行歸納和總結。在手術完成時和患者蘇醒時,采用Ram-say評分評價患者的全麻后蘇醒程度,1分為煩躁不安,2分為安靜合作,有一定的定向能力,3分為睡眠,但在大聲呼喚時有明顯反應,4分為睡眠狀態,對大聲呼喚反應不大,5分為對大聲呼喚和物理刺激遲鈍,6分為嗜睡,對外部疼痛刺激沒有反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用配對設計t檢驗對手術完成時和蘇醒時的Ramsay評分均數進行比較,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構成比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及麻醉完成情況
63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
1例患者因發生廣泛性腦梗塞,術后3d未蘇醒,術后4d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其余62例患者麻醉后的蘇醒時間3~9h,平均蘇醒時間為\\(5.2±1.8\\)h?;颊咴谔K醒時的Ramsay評分為\\(1.9±0.2\\),顯著低于患者在手術完成時的Ramsay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在不同時間的評分具體見表1。
2.2全麻后蘇醒延遲的原因
全麻后蘇醒延遲的原因包括全麻藥物過量、睡眠不足及身體疲勞、體溫過低、術前CO2蓄積、原因不明等,其中全麻藥物過量是導致患者全麻后蘇醒延遲的主要原因,占總例數的50.79%,其次為患者個人因素\\(如睡眠不足,身體疲勞\\),占33.33%。具體見表2。
3、討論
全身麻醉患者發生蘇醒延遲的原因有很多,這包括患者自身身體條件、病情、以及麻醉用藥、手術方法、手術時間等諸多方面,有時候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患者發生蘇醒延遲的概率增加。李治貴等人認為,手術過程中導致的嚴重內環境紊亂是導致蘇醒延遲發生的內在原因。而外在原因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由于手術室溫度不適以及心情緊張等因素,會感到體溫過低,在調節手術室溫度到合適的范圍,并增加被單后,患者可能仍然會主訴寒冷,測量體溫可發現患者體溫可降到35℃,這一因素也可導致全麻后蘇醒延遲,在本組患者中發生比例占7.94%,但發生人數相對較少,這與其他研究的結果類似。
3例患者發生蘇醒延遲的原因為低氧血癥和CO2蓄積,而導致低氧血癥和CO2蓄積的主要原因是氣管插管的拔除時間過早,對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的監測和觀察不夠仔細等因素。筆者認為,通過適當延長氣管插管時間和加強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給予鼻導管低流量吸氧等方法,可以使這一情況得到改善,無需使用呼吸興奮劑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全麻后蘇醒延遲的原因有很多,麻醉醫師應在術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術中加強麻醉藥物的規范化使用和管理,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提前預見各種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并及時給予處理,以提高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和麻醉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艷麗,何楊,鄭艷.全麻后蘇醒延遲的原因分析及處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1\\):177-178
[2]翟文生.醒腦開竅針法治療全麻蘇醒延遲的臨床效果分析[J].上海針灸雜志,2011,\\(05\\):331.郭新乾,楊志強.全麻蘇醒延遲4例的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8,\\(24\\):3246-3247
[3]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5
[4]王明安,王明德.麻醉后恢復期患者的評估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