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89 年加拿大醫師 Lucin Campeau 最初報道了經皮穿刺橈動脈進行冠脈造影技術以來,因其損傷小,恢復快,患者術后不需要下肢制動及出現相關并發癥少等優點,目前已經成為冠心病冠脈介入治療的首選方法。但是橈動脈容易痙攣的特點往往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手術難度,甚至導致手術過程不能順利進行。因此,有效的預防和減少橈動脈痙攣\\( RAS\\) 的發生是保證經橈動脈途徑行冠脈造影或冠脈 PCI 治療\\( 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TRI\\) 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目前已知,橈動脈的順利穿刺成功可以大大降低 RAS 的發生。
我們采用硝酸甘油和利多卡因混合液在橈動脈穿刺前進行局部皮下注射,在提高橈動脈穿刺成功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資料 選取我院 2012 年 7 月 - 2013 年 6 月期間行 TR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 231 例,分為觀察組 109 例,其中男 51 例,女 58 例,平均年齡 69. 3 歲; 對照組 122 例,其中男 62 例,女60 例,平均年齡 67. 7 歲。2 組入選病例均為初次 TRI 患者。2 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 1\\)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橈動脈超聲檢查證實橈動脈側枝循環良好,術前 Allen 試驗結果均為陽性,排除再次 TRI 及存在橈動脈環等橈動脈解剖變異的患者。術前患者使用右上肢臂托,使右上肢自然伸直,掌心向上,右手腕處墊巾使腕關節處于過伸狀態,充分暴露橈動脈穿刺部位。
所有患者術前均常規進行皮膚消毒。對于精神緊張的患者術前常規給予安定 10 mg 肌肉注射。\\( 2\\) 橈動脈穿刺方法: 采用雙盲方法,所有患者穿刺均由 3 名同等介入資歷的術者完成。
術中均采用美國 Cordis 公司的橈動脈穿刺套裝,選擇右手橈骨莖突近心端 1 cm 處為穿刺點,觀察組用硝酸甘油和利多卡因混合液 1 ml\\( 含硝酸甘油 50 μg 及利多卡因 10 mg\\) 于穿刺點周圍進行皮下注射; 對照組應用 2% 利多卡因液 1 ml\\( 20mg\\) 進行皮下注射。以一次穿刺橈動脈后即順利進入穿刺導絲,置入橈動脈鞘管為成功標準,排除多次穿刺橈動脈成功后再置入鞘管的病例。
2 結果
觀察組 109 例患者中,穿刺成功 90 例,穿刺成功率為82. 5% 。對照組 122 例患者中,穿刺成功 84 例,穿刺成功率為 68.8%。2 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16\\) 。
3 討論
目前的研究已經發現,人橈動脈為肌性動脈,血管直徑較細,其血管壁彈性纖維較多,并且血管壁主要分布的是 α1腎上腺素受體,而 β 腎上腺受體分布很少,因此對體內兒茶酚胺較為敏感?;颊呔o張、恐懼、疼痛及直接的血管刺激均易使交感神經興奮,促使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而引發橈動脈痙攣。因此,術前與患者充分交流、鎮靜、麻醉止痛等可以明顯減少 RAS 的發生,同時,提高血管穿刺的成功率,努力做到"一針見血",最大限度的減少對血管的直接刺激等均能更能有效的預防 RAS 的發生。
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強而持久、穿透力強的特點,皮下注射能通過阻滯神經沖動和傳導所需的離子流而達到麻醉的效果,能有效的減輕穿刺引起的疼痛。目前,國內已經常規采用利多卡因液體于穿刺前皮下注射來預防和減少RAS 的發生。
硝酸甘油皮下注射可以直接作用于橈動脈血管,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釋放內源性 NO,使細胞內 Ca2 +減少引起肌球蛋白輕鏈去磷酸化,從而松弛血管平滑肌,擴張橈動脈血管。
同時,因為硝酸甘油半衰期很短,皮下注射硝酸甘油能使藥液逐步發生效用,能較為持久有效的擴張橈動脈血管。
本觀察顯示,利多卡因與硝酸甘油聯合應用,能有效減輕患者橈動脈穿刺痛苦、同時明顯提高穿刺成功率,尤其對于直徑大于 1. 4 mm 但小于 2. 0 mm 的細小橈動脈來說,更能減少 RAS 的發生,增加介入手術的成功率,并且操作方法簡單安全、費用低廉。
目前,國內對于橈動脈穿刺置入鞘管以后預防和緩解RAS 的方法及經驗報道較多,但是對于置入鞘管前如何預防RAS 發生的報道卻不多見,故本觀察結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周玉杰,馬長生,霍 勇,等. 經橈動脈冠心病介入治療[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4.
[2] He GW,Yang CQ. Characteristics of adrenoreceptors in the humanradial artery: clinical implications[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8,115\\( 5\\) : 1136-1141.
[3] 楊寶峰,蘇定馮,周宏灝. 藥理學[M]. 第 7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