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發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是一種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且進行性加重的呼吸系統疾病。而 COPD 的主要并發癥是誘發患者出現肺動脈高壓,同時也是COPD 患者進展到肺心病的過程,是導致 COPD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肺動脈高壓\\( PAH\\) 具有起病較隱匿、進展迅速、預后差的特點,主要以肺動脈壓力增高明顯,伴隨或不伴小動脈病變的肺血管疾患。盡管目前針對肺動脈高壓的治療,臨床上使用的前列環素及波生坦、西地那非等藥物均有一定療效,但是針對COPD 合并肺動脈高壓的臨床治療手段仍較缺乏。
相關文獻表明,聯合藥物治療較單藥更能逆轉肺動脈高壓患者的肺血管重塑,同時也提出他汀類藥物可以通過擴張肺動脈血管,從而達到降低肺動脈高壓的療效。本研究通過應用西地那非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 COPD 合并肺動脈高壓老年患者,并通過檢測 NT-proBNP 及 CRP 等與肺動脈高壓預后相關的指標,評價治療效果,旨在為臨床治療該疾病尋得一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均為 2011 年 6 月至 2013 年6 月在我院呼吸科接受治療的 80 例 COPD 合并肺動脈高壓的老年患者。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40 例。其中對照組年齡 60-75歲,平均年齡\\( 66.8±7.53\\) 歲,男 25 例,女 15 例,病程 6-24 年,平均病程\\( 12.3±3.68\\) 年; 觀察組患者年齡 62-78 歲,平均年齡\\( 67.2±6.92\\) 歲,男 27 例,女 13 例,病程 7-25 年,平均病程\\( 11.8±4.12\\) 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合并癥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差異性\\( P>0.05\\) ,存在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我國 1997 年第二次修訂的肺源性心臟病及美國胸科協會/歐洲呼吸協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標準標準,所有病例均屬于 COPD 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
1.3 排除標準: ①年齡<60 歲; ②近 3 個月內使用過他汀類藥物或前列環素、內皮素受體拮抗劑及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者; ③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患者; ④原發肺動脈高壓或非 COPD 類型導致的肺循環高壓者; ⑤肝腎功能異常者; ⑥患者依從性差,檢查及治療不配合者。
2 方 法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組后均予以常規的抗感染、氧氣霧化、解痙、止咳化痰及補液等對癥處理。①對照組患者給予西那地非片 25mg,tid; ②治療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 20mg,次/d,睡前服。連續使用 6 個月。
2. 2 觀察指標: ① 監測患者 1s 用力呼氣的容積\\( FEV1\\) 及 FEV1 占據肺活量的百分比\\( FEV1/FVC\\) 。要求患者靜息狀態下呼吸,以最大呼氣達到肺總量位,然后最快速度把全部氣體呼出到達殘氣位,予監測三次,選最佳的數值。②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通過靜脈采血檢測 NT-proBNP 及 CRP 水平值。③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動脈平均壓值。
2.3 統計學方法: 檢驗水準 α = 0.05,應用 SPSS19.0版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分析,凡計數資料都以率/構成比來表示,采用 X2檢驗; 均數±標準差\\( x珋±s\\) 形式表示計量資料; 組內比較用配對 t 檢驗,符合正態性及方差齊性的組間比較,用成組 t 檢驗,不符合者運用非參數檢驗。
3 結 果
3.1 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 FEV1 及 FEV1/FVC 水平值經檢驗無差異性。
治療后,兩組患者肺功能均有所改善,FEV1、FEV1/FVC 值均較治療前有所升高,組內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性。西地那非聯合瑞舒伐他汀組較單純西地那非組更能改善患者肺功能,見表 1?!颈?】
3.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 NT-proBNP 及 CRP 水平值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 NT-proBNP、CRP 經比較無差異性。治療后,兩組患者 NT-proBNP 及 CRP 較前有所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組間比較,對照組 NT-proBNP 值為 356.4±54.8\\( ng/L\\) ,治療組為 316.5±48.7\\( ng/L\\) ,兩組經統計學檢驗,t = 3.4421,P < 0. 01; 而治療后對照組 CRP 值為 28. 3 ± 5. 2\\( mg/L\\) ,治療組為 21.6±4.8\\( mg/L\\) ,兩組經統計學檢驗,t= 5.98787,P<0.01。提示西地那非聯合瑞舒伐他汀組較單純西地那非組能明顯降低患者 NT-proBNP及 CRP 水平值,見表 2?!颈?】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動脈平均壓值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t=0.3458,P>0.05\\) 。治療后,對照組肺動脈平均壓為 35. 64 ± 7. 46\\( mmHg\\) ,治療組肺動脈平均壓為 27.38±4.35\\( mm-Hg\\) ,經統計學檢驗,t = 5.3325,P < 0.01。提示西地那非聯合瑞舒伐他汀組較單純西地那非組能明顯改善患者肺動脈高壓情況,見表 3?!颈?】
4 討 論
肺動脈高壓是 COPD 患者逐漸發展至肺源性心臟病的重要病理過程,臨床上迫切尋得一有效降低肺動脈高壓的治療手段。臨床上所用的鈣離子拮抗劑、ACEI、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藥物在降低肺動脈壓時對體循環存在一定影響,且療效不是很理想。而近年來臨床上使用的藥物波生坦作為非選擇性阻斷內皮素受體的口服制劑,對降低肺動脈壓療效較好,但由于價格昂貴,臨床使用人群受限制。
西地那非作為治療肺動脈高壓的 FDA 批準用藥,具有肺血管高選擇的膦酸二酯酶-5 抑制劑,它能夠有效使肺血管舒張,減少肺循環阻力,達到降低肺動脈高壓的效果,且具有較前列環素類和內皮素受體拮抗劑等藥物性價比高的優點。而他汀類藥物近些年來不斷被證實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降低炎癥反應及促進血管再生等特點,因此能夠使心肺血管的重構得以改善,有效降低了肺動脈高壓。有相關實驗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能夠有效減緩幼鼠肺動脈高壓致右心衰的進展過程。
本研究觀察的血漿 BNP 及 CRP 兩個指標對COPD 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有著關鍵意義。血漿 BNP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發展的預后評價指標,現已被研究證實其可作為 COPD 患者肺動脈壓力評估的指標,BNP 的表達水平與肺動脈高壓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關系。而 CPR 作為臨床最常用的炎癥指標,不僅反映了 COPD 急性加重期炎癥反應指標,還對肺動脈高壓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的研究已表明,CRP 水平值可作為肺動脈患者死亡率及病情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西地那非聯合瑞舒伐他汀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清 BNP 及 CRP,說明其能夠改善 COPD 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的病情預后。
綜上所述,西地那非聯合瑞舒伐他汀可作為COPD 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的有效治療藥物,能降低肺動脈高壓,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病情的預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雅敏,劉雙,米玉紅,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肺動脈高壓與炎癥反應的相關性研究[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3\\( 2\\) : 174-178.
[2] 王飛,高利霞,鐘彩玲,等.西地那非聯合阿托伐他汀對老年肺動脈高壓的療效及對血清 NT-proBNP 和 CRP 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3,34\\( 10\\) : 1608-1610.
[3] 葉玨,李潔,張燕婉,等.阿托伐他汀抑制 C 反應蛋白對肺動脈平滑肌細胞的增殖作用研究[J].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2013,13\\( 002\\) : 489-492.
[4] 陳丹丹,周達新.他汀類藥物在肺動脈高壓動物模型中的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3,22\\( 3\\) : 192-196.
[5] 蔡柏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處理和預防全球策略\\( 2011 年修訂版\\) 解讀: 診斷和鑒別診斷[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3,12\\( 004\\) : 24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