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醫學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多發傷患兒病情重,多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無法較好地配合治療,同時由于環境、疼痛、侵入性操作和監測技術對患兒的刺激,使治療難以順利進行,因此鎮靜、鎮痛治療成為搶救危重患兒不可缺少的手段。筆者對收治的ICU需實施鎮痛鎮靜的患兒,在應用舒芬太尼聯合咪達唑侖持續靜脈微泵注射給藥的方式、方法及后期的不良反應進行了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危重患兒24例,均為多發傷,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3~12歲,平均\\(7.62±2.62\\)歲;車禍傷17例,墜落傷5例,摔傷2例;多部位較大手術者17例,合并腦挫裂傷保守治療者5例,其他多發傷保守治療者2例;意識清楚者18例,意識不清者6例。
1.2 用藥與檢測指標
對18例意識清醒患兒均首劑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1~0.25mg/kg,1min內注射完畢,Ramsay評分3~4分,然后以舒芬太尼50~100mg聯合咪達唑侖20mg+50mL0.9%生理鹽水稀釋后以微量注射泵以2~4mL/h持續靜脈泵入;分別在用藥5,30,60min后,監測患兒呼吸、循環及血氧飽和度變化,根據患兒情況個體化調整入量,Ramsay評分2~5分為理想鎮靜水平,以3~4分為效果滿意。對治愈患兒出院后1,2,4周的頭痛、嗜睡、共濟失調的不良反應進行隨訪觀察。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采用珋x±s表示,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P<0.01為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2、結果
2.1 用藥前后不同時段內呼吸、循環、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比較用藥前和用藥后5,30,60min呼吸頻率、心率、血氧飽和度、Ramsay評分、平均動脈壓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用藥后5,30,60min呼吸頻率、心率、血氧飽和度、Ramsay評分、平均動脈壓間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見表1。
2.2 治愈患兒出院后1,2,4周的不良反應患兒出院1周后不良反應事件中頭痛發生最高,有9例\\(37.50%\\),共濟失調發生最低僅1例\\(4.17%\\);4周后嗜睡、共濟失調的不良反應均消失,僅有1例患兒有頭痛癥狀,見表2。
3、討論
ICU的多發傷患兒病情危重,大部分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無法良好地配合治療。同時由于ICU的特殊環境、疾病本身的疼痛、治療上的侵入性操作、監測技術等對患兒的刺激,治療難以順利進行。因此,合理、恰當的鎮靜、鎮痛是ICU患兒順利治療的保證。咪達唑侖是苯二氮卓類藥物,有明顯的鎮靜作用,且順應性好、起效快、作用強、半衰期短、幾乎無藥物蓄積、可調范圍廣、效果確切、價格便宜,對于ICU重癥患兒有很好的鎮靜效果,對心血管和呼吸抑制作用小,停藥后患兒可迅速恢復清醒,是ICU重癥患兒理想的鎮靜藥。舒芬太尼為阿片受體激動劑芬太尼的衍生物,鎮痛作用強,在長時間的靜脈輸注后,肝臟的清除率較高,在輸注停止后,恢復較快。Conti等觀察到長時間持續靜注舒芬太尼[0. 2 ~0. 3 μg/\\( kg·h\\) ]應用于 PSV\\(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模式的機械通氣患者的鎮靜治療中,維持Ramsay評分在2~3分水平時,對患者的呼吸、循環功能不會產生影響。咪達唑侖與阿片類鎮痛藥物有協同作用,可明顯減少阿片類藥物的用量,避免因單一藥物應用可能導致的劑量過大、療效欠佳、藥物不良反應增大的弊端。目前,ICU患者的鎮靜、鎮痛治療已經成為ICU的基本規范技術之一,我們觀察到,對多發傷患兒單一給予鎮靜藥,不但用藥劑量大,而且對循環、呼吸抑制明顯,鎮痛效果差,同時,我們對治愈出院的患兒進行隨訪發現,1周后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頭痛、嗜睡方面,這考慮和用藥時間長、停藥快有關,但4周后上述癥狀完全消失,即表明咪達唑侖聯用舒芬太尼在治療多發傷患兒過程中,不良反應不會長時間存在,且無嚴重后遺癥存在。因此我們認為應用舒芬太尼聯合咪達唑侖持續靜脈泵入,劑量容易控制,鎮痛、鎮靜效果確切,血流動力學穩定,不良反應小,是安全、有效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