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陰側切縫合術是產科常用手術之一, 臨床主要應用于初產婦、產鉗助產術、胎頭吸引術、足月臀位產、嚴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宮口開全胎兒宮內窘迫需盡快結束分娩者、早產兒等。 側切縫合所引起的疼痛不亞于宮縮劇痛。 隨著產科服務理念的不斷更新,人性化服務對助產技術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觀念中的分娩疼痛在被分娩鎮痛不斷地取代,如何達到無痛會陰側切縫合,盡量減少產婦的痛苦,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于 2012 年 5—9 月采用新改良局部麻醉方法取代傳統陰部神經阻滯局部麻醉,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 2012 年 5 月至 2012 年 9 月在本院產房經陰道分娩的初產婦 40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 200 例、對照組 200 例。 觀察組:年齡 19~30歲,平均 24.5 歲,孕周 37~41 周,平均 39 周;新生兒出生 1 min Apgar 評分為 8~10 分,平均 9.12 分;新生兒出生體質量為 2 400~4 050 g,平均 3 225 g。 對照組:年齡 18~32 歲,平均 25 歲,孕周 37~42 周,平均 39.5 周;新生兒出生 1 min Apgar 為 7~10 分,平均 9.10 分;新生兒出生體質量為 2 500~4 100 g,平均 3 300 g。 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
1.2、 操作方法
(1) 對照組采用傳統陰部神經阻滯局部麻醉法:
一手食、中指伸入陰道,觸及坐骨棘及骶棘韌帶,自坐骨結節與肛門間中點處進針,向坐骨棘尖端內側約 1 cm 處刺入[2],感覺到落空感后抽吸無回血注入2%鹽酸利多卡因 5 mL。 再退回針頭至皮下沿側切方向注入 2%鹽酸利多卡因 5 mL。 術者于宮縮時以左手食、中兩指伸入陰道內撐起左側陰道壁,右手用鈍頭側切剪自會陰后聯合中線向左 45°剪開會陰,長 4~5 cm[3]179。 側切后以無菌紗布壓迫止血。
(2) 觀察組采用新改良局部麻醉方法:產婦進入第二產程胎頭著冠,估計 5 min 內胎兒即將分娩,做好助產準備,嚴格無菌操作,助產士左手食指和中指伸入陰道內撐起左側陰道壁,用 20 mL 注射器抽取 2%鹽酸利多卡因 10 mL,自會陰后聯合中線向左45°方向刺入 3~4 cm,回抽無血,緊貼皮膚下緣邊退針邊注入 2%鹽酸利多卡因 3 mL,使皮膚稍微隆起為佳。 再自側切口方向范圍注入 2%鹽酸利多卡因5 mL 局部浸潤麻醉。 于宮縮時行會陰側切術,方法同對照組,術中切口以無菌紗布壓迫止血。 待胎盤娩出后,縫合前加用 2%鹽酸利多卡因 2 mL 淋于陰道內傷口用于加強麻醉效果。2 組均采用相同縫合方法 , 按常規用薇喬線(WP9962)連續縫合陰道黏膜,間斷縫合肌層及皮下組織,皮內連續縫合。
1.3、 觀察項目及評價標準
\\(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疼痛分級標準[4],采用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用數字代替文字表示疼痛的程度。 按 0—10 分次序評估疼痛程度,0 分無痛,10 分劇痛。 Ⅰ級:鎮痛效果滿意,產婦表情安靜,自述無痛,縫合時非常配合,產后活動自如,能自己母乳喂養,睡眠良好。 Ⅱ級:縫合時疼痛明顯緩解,能配合縫合操作,感覺輕微疼痛,能自己母乳喂養,睡眠良好。 Ⅲ級:縫合時疼痛輕微緩解,縫合操作受到輕微干擾,患者感覺較疼痛,但能忍受,需要協助母乳喂養,睡眠欠佳。 Ⅳ級:縫合時產婦感覺劇烈疼痛,不能配合縫合操作,產婦痛苦表情,大喊大叫,產后不愿母乳喂養,睡眠差。 達到Ⅰ級表示疼痛完全緩解,麻醉效果非常滿意,基本“無痛”。 Ⅱ級和Ⅲ級表示麻醉有效。 Ⅳ級表示麻醉無效。
\\(2)鎮痛效果的比較 :胎盤娩出后 ,評估縫合時產婦的疼痛反應,并于產婦產后 2 h 及產后 24 h 再評估鎮痛產婦疼痛反應,比較鎮痛效果。
\\(3)比較 2 組新生兒出生 1 min 及 5 min Apgar評分。
\\(4)比較 2 組產婦會陰側切口局部紅腫等情況及出院前會陰切口愈合狀況。 Ⅰ期愈合:側切口愈合良好,無紅腫,無硬結。 Ⅱ期愈合:會陰側切口處有炎癥反應,有紅腫、硬結、血腫,無化膿。
\\(5)比較 2 組產婦產后尿潴留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比較的 Wilcoxon 秩和檢驗及 χ2(Chi-square test),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 組會陰側切縫合術中鎮痛效果的比較觀察組麻醉鎮痛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P=0.000),見表 1。
表 1 2 組會陰側切縫合術中鎮痛效果的比較
2.2 2 、組會陰側切縫合術后 2 h 及 24 h 鎮痛效果的比較術后 2 h 觀察組鎮痛效果比對照組更好(P=0.000),術后 24 h 觀察組與對照組鎮痛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33),見表 2。
2.3 2、 組新生兒出生 1 min 及 5 min Apgar 評分的比較2 組新生兒出生 1 min 及 5 min Apgar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見表 3。
2.4 2、 組會陰側切口愈合情況比較2 組會陰側切口愈合情況見表 4,會陰側切口Ⅰ期愈合率(96%)高于對照組(87.5%)(P=0.02)。
2.5 產婦產后尿潴留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1.0%比8.0%,P=0.001),見表5。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新改良局部麻醉方法在會陰側切縫合鎮痛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陰部神經阻滯局部麻醉。 外陰部感覺主要由陰部神經支配。 陰部神經由第Ⅱ、Ⅲ、Ⅳ骶神經分支組成,含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與陰部內動脈相同途徑,在坐骨結節內側下方分成陰神經、陰蒂背神經及肛門神經 3 支。
臨床操作中,陰部神經阻滯麻醉,由于注射部位難以精確,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而新改良麻醉方法,操作方法簡單,在肉眼直視下進行,可以精確注射部位,麻醉效果滿意,極大程度上減輕產婦的痛苦。 本研究結果顯示:2 組會陰側切縫合術時及術后 2 h 鎮痛效果比較,觀察組產婦基本達到“無痛”效果,效果滿意;2 組新生兒出生 1 min 及 5 min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會陰側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對照組,因縫合時麻醉效果滿意,產婦能積極配合操作,手術視野暴露清楚,使縫合操作更加快速地完成,減少傷口出血少,縮短傷口暴露時間,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 分娩過程中,麻醉藥物作用對產婦盆底及陰部神經組織都有一定麻醉,且麻醉藥對宮縮的影響都會影響產婦屏氣、腹壓的有效使用,不利胎頭旋轉和下降以致產程延長,膀胱逼尿肌和膀胱括約肌功能失調而影響排尿,導致產后尿潴留[5]。 本研究觀察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新改良局部麻醉方法的使用并未增加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率,因此,該分娩鎮痛技術對孕產婦是安全有效且可行的。 由于新改良局部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滿意,傷口疼痛腫脹緩解,可以減輕因疼痛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應,促進傷口及產婦各個方面的恢復,同時還降低了產婦因疼痛不適引起的尿潴留,促進母乳喂養,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從而產生一系列良性循環,提高患者滿意程度,體現了人性化服務理念,迎合了產科新觀念對醫務人員新的技術要求。
總之,新改良局部麻醉方法在會陰側切縫合鎮痛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陰部神經阻滯局部麻醉,且起效快、操作簡單、安全、無不良反應,能極大程度地降低產婦疼痛,是會陰側切縫合理想的局部麻醉方法。
參考文獻:
[1] 吳榮 ,武明娟 ,孫樹靜,等.會陰側切改良式縫合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3):172.
[2] 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 [M].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