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治術的臨床應用率極高,對于此類患者圍術期的相關研究較多,且隨著患者及臨床對術后機體康復質量與生活質量重視程度的提高,對于患者術后機體綜合狀態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近年來臨床中對于硬膜外自控鎮痛對患者影響研究較多,其中對于其在控制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方面的效果肯定性研究較多,但是對本鎮痛方式對患者術后機體綜合狀態的影響研究極為不足。故本文中我們即就硬膜外自控鎮痛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機體綜合狀態的影響程度進行探討,探討價值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 2012 年 1 月~2013 年 11 月本院收治的 78 例胃癌根治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 78 例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肌內注射鎮痛組)39 例和觀察組(硬膜外自控鎮痛組)39 例。對照組的 39 例患者中,男性 22 例,女性 17 例,年齡 35~73 歲,平均年齡(57.9±6.6)歲,分期:Ⅰ期 5 例,Ⅱ期 20 例,Ⅲ期 14 例;手術方式:腹腔鏡手術 25 例,開腹手術 14 例。觀察組的 39 例患者中,男性 23 例,女性 16 例,年齡 35~74 歲,平均年齡(58.0±6.4)歲,分期:Ⅰ期 5 例,Ⅱ期 20 例,Ⅲ期 14 例;手術方式:腹腔鏡手術 24例,開腹手術 15 例。兩組手術患者的性別、年齡、分期和手術方式統計數據比較,P 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用藥均無顯著性差異。在此基礎上,對照組術后采用肌內注射的方式進行鎮痛,即于術后患者疼痛嚴重時給予哌替啶進行肌內注射,100mg/次。觀察組則以硬膜外自控鎮痛的方式進行鎮痛,鎮痛藥物主要為布比卡因、芬太尼及生理鹽水,以硬膜外自控鎮痛泵進行鎮痛,背景流量為 2.0ml/h,自控劑量為 0.5ml,而鎖定時間則為 15min.然后將兩組術前及術后 1d、3d 及 7d 的免疫、蛋白代謝及炎性應激狀態進行檢測與比較。
1.2.2 檢測指標與方法 免疫狀態的檢測指標為 CD3+、CD4+及 FEER、FEIR,蛋白代謝檢測指標為清蛋白、前清蛋白及轉鐵蛋白,炎性應激指標為 hs-CRP、IL-1β 及 TNF-α。上述方面均為采集患者術前及術后 1d、3d 及 7d 的肘靜脈血進行檢測,然后將其中部分離心取上清液進行蛋白代謝與炎性應激指標的檢測,檢測方法均為 ELISA 法。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的年齡、免疫、蛋白代謝及炎性應激狀態指標為計量資料,進行 t 檢驗處理,而性別、手術方式與分期比例均為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處理,數據處理軟件為 SPSS16.0,P<0.05 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前后的免疫狀態指標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 CD3+、CD4+及 FEER、FEIR比較,P 均>0.05,而手術后 1d、3d 及 7d 觀察組的 CD3+、CD4+及 FEER 均高于對照組,而 FEIR 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 3d 的檢測水平差于本組術前、術后 1d 及術后 7d,P均<0.05,詳細數據見表 1.【表1】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術前、術后 1d 及術后 7d 比較,#P<0.052.2 兩組手術前后的蛋白代謝指標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及轉鐵蛋白比較,P 均>0.05,而手術后 1d、3d 及 7d 觀察組的檢測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 均<0.05,詳細數據見表 2.【表2】
與對照組比較,*P<0.052.3 兩組手術前后的炎性應激指標比較2.3 兩組手術前后的炎性應激指標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 hs-CRP、IL-1β 及TNF-α 比較,P 均>0.05,而手術后 1d、3d 及 7d 觀察組的檢測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 3d 的檢測水平高于本組術前、術后 1d 及術后 7d,P 均<0.05,詳細數據見表 3.【表3】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術前、術后 1d 及術后 7d 比較,#P<0.053 討論胃癌根治術是治療胃癌的有效方式,而隨著臨床及患者自身對圍術期生存質量重視程度的提升,關于患者術后康復速度與效果的影響研究也較多。其中,術后鎮痛是與患者生存狀態及各項機能恢復密切相關的指標,但是對于不同鎮痛方式對患者的綜合影響研究相對較少。另外,胃癌患者術后綜合機體狀態恢復的相關指標較多,其中免疫、代謝及炎性狀態變化均是有效反應此類患者術后機體恢復的指標,而代謝指標中的蛋白代謝是較具代表性的指標,因此對其在胃癌術后患者中的變化研究較具價值。另外,免疫及炎性應激除與患者的疾病狀態有關外,與手術性創傷也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對其的變化探討價值更高。臨床中用于術后鎮痛的方式較多,其中硬膜外自控鎮痛是臨床常用且效果廣受肯定的一類術后鎮痛方式,但是對于其對患者術后機體的綜合狀態的影響研究仍相對匱乏。
本文中我們即就硬膜外自控鎮痛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機體綜合狀態的影響程度進行探討,并與進行肌內注射鎮痛的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硬膜外自控鎮痛對于患者的影響明顯好于肌內注射鎮痛的患者,其對患者的免疫、蛋白代謝及炎性應激程度的不良影響均相對更小,且患者在短時間內即開始明顯改善,至術后 3d 其達到相對最差的狀態,然后開始改善,提示我們應加強對患者術后短時間內尤其是 3d 內的免疫、蛋白代謝及炎性指標的干預與改善。分析原因,我們認為與硬膜外自控鎮痛更為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機體創傷性應激有關,因此機體的相關指標得到有效控制,且患者的術后不適感有效降低,對于治療及其他相關干預均有效配合,恢復速度也即更快。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硬膜外自控鎮痛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機體綜合狀態的影響更為積極,也更有助于患者術后的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吳暉。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患者綜合生存質量、免疫及應激狀態的影響[J]. 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1):99-102.
[2] 許威,劉宏斌,韓曉鵬,等。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高齡患者免疫功能及近期療效的影響[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6(9):744-746.
[3] 丁久韋,蒲江北。兩種不同麻醉方法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免疫功能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17):1399-1400.
[4] 靳紅緒,王忠義,張同軍,等。地佐辛復合舒芬太尼術后靜脈自控鎮痛對腫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2013,8(6):815-817.
[5] 蘭建旦,蘭曉波,林紹結。術后自控鎮痛對手術患者應激反應與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1,24(2):178-180.
[6] 林世清,吳小劍,鄭澍,等。氯諾昔康與嗎啡術后鎮痛對胃腸腫瘤手術患者代謝調理的比較[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8,11(2):141-144.
[7] Shah DR,Brown E,Russo JE,et al.Negligible effect of perioperative epidural analgesia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gastric and pancreatic resections[J]. J Gastrointest Surg,2013,17(4):660-667.
[8] Siddiqui NT,Fischer H,Guerina L,et al.Effect of a preoperative gabapentin on postoperativeanalgesi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following major bowel surgery: a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Pain Pract,2014,14(2):132-139.
[9] 馬福國,王明山,時飛,等。多模式鎮痛對老年肺癌患者術后炎性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影響[J].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3,19(10):631-633.
[10] 陳家趁,李曉波,吳鐵,等。術后靜脈鎮痛與硬膜外鎮痛影響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炎性反應的對比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48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