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厥是由于短暫的腦組織缺血導致的一過性意識喪失,以發生迅速、短暫、自限性和能夠完全恢復為特點。暈厥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人群,關于其發病率的流行病學資料國外報道較多,但少見國內報道。本研究對一組高校體檢師生進行暈厥發病率調查,從而初步了解該人群的暈厥發病率及其相關特點。
1、 對象與方法
1. 1 對象 2013 年 4~6 月進行健康體檢的河北省某高校學生和教師共 1 060 例,男性 912 例,女性148 例。
1. 2 方法
1. 2. 1 問卷調查 對所有入選對象發放調查問卷,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民族、既往疾病史;②有無暈厥;③暈厥發作特點:發作次數、誘發因素、發作時體位、先兆癥狀、伴隨癥狀、持續時間、意識恢復后狀態、緩解措施及就診情況、有無類似家族史等。每張調查問卷均附有填寫方法與要求,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發放。
1. 2. 2 資料收集 收集暈厥人群的全部體檢資料,包括體格檢查、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血液生化、12 導聯心電圖,對 12 導聯心電圖檢查有異常者行 24 h 動態心電圖 (Holter) 檢查?;灆z查統一在本院化驗室完成,心電圖結果分析由 3 名醫師共同完成,2 名以上結果一致認為可信。
1. 2. 3 暈厥診斷 參照 2009 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暈厥診療指南》
,暈厥診斷滿足下列條件:意識喪失完全、快速發作且短暫、能自行恢復、完全恢復且沒有后遺癥狀、伴有姿勢性肌張力消失。
1. 2. 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 xˉ±s 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Pearson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基本情況 本調查共發放問卷 1 060 份,剔除信息不完整的不合格問卷 42份,回收合格問卷 1 018份,有效率為 96.04%。其中男性 882 人,女性 136人;年齡 18~75 歲,平均 (28.23±14.75) 歲,其中<30 歲 814 例 (79.96% ), 30~59 歲 91 例(8.94%),≥60 歲 113 例 (11.10%)。有高血壓病史38 例,高脂血癥病史 29 例,糖尿病史 24 例,心律失常病史 12例,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史 9例,腦梗死病史2例,心肌炎病史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史各 1例。
2. 2 暈厥發病率 符合診斷標準的暈厥者 64 例,發病率為 6.29%。其中男性 50 例,女性 14 例,男性和女性暈厥發生率分別為 5.67%和 10.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39)。64 例暈厥報告者年齡 18~72 歲,平均 (31.53 ± 15.00) 歲,其中<30 歲 48例,30~59 歲 7 例,≥60 歲 9 例,3 組年齡段人群的暈厥發病率分別為 5.90%、7.70%和 8.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59)。
2. 3 暈厥相關情況分析 64 例暈厥者中,發作前有誘因 53 例 (82.81%),男性 (42/50) 和女性 (11/14)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誘因包括體位改變 14 例,悶熱環境 11 例,持久站立 8 例,運動 6例,抽血 5 例,肌肉注射 4 例,痛經 3 例,勞累 2例,腹瀉 2 例,發熱 2 例,排便 1 例。另有 1 例暈厥為心肌炎患病期間發作。僅有 1 次暈厥發作者 48例,≥2 次暈厥發作者 16 例。有暈厥家族史者 4 例(6.25%)。64 例暈厥中有暈厥前兆 42 例 (65.63%),男性 (35/50) 和女性 (7/14)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暈厥先兆表現為頭暈 (30 例)、四肢無力(12 例)、黒曚 (10 例)、面色蒼白 (9 例)、出汗 (9例)、心慌 (3 例)、胸悶 (2 例)。暈厥者中在暈厥發作后就診 9 例(14.06%),但未有明確暈厥的病因。
2. 4 暈厥人群臨床檢查資料 64 例暈厥者體格檢查、血常規和血液生化等化驗檢查未發現可能導致暈厥的異常結果。12 導聯心電圖檢查發現心律失常 7例,包括竇性心律不齊 3 例、竇性心動過緩 1 例、右束支傳導阻滯 1 例、室性早搏二聯律 1 例、竇性心動過緩合并右束支傳導阻滯 1 例。對上述 7 例進一步行Holter 檢查,結果除與 12 導聯心電圖檢查結果一致外,發現合并房性早搏 2 例,2 例竇性心動過緩者24 h 中最慢心率分別為 50 次/min 和 46 次/min。7例心電圖異常者中有 6 例暈厥發作前有誘因。
3、 討 論
隨著人們對暈厥關注的增加,關于暈厥的研究也不斷涌現,但有關其發病率的研究結果不盡一致。
早期的 Framingham 研究中,對 5 209 例研究對象隨訪 26 年發現,3%的男性和 3.5%的女性至少出現過 1次暈厥,10 余年后的后續研究則發現暈厥發病率明顯升高,7 814 例研究對象中至少 10%發生過 1 次暈厥。國內對長沙市中學生和高等院校女性研究報告的暈厥發病率分別為 28.9%和 29.1%。本研究中暈厥的人群發病率為 6.29%,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分別為 5.67%和 10.29%。本研究的暈厥發病率與Framingham 研究接近,與國內報告有明顯差異,可能與設計方法、研究對象等因素不同有關。本研究中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 2 倍,Ganze-boom 等對一組青少年進行的暈厥研究有類似發現。本研究還發現,年齡<30 歲、30~59 歲和≥60歲三組人群的暈厥發生率分別為 5.90%、7.70%和8.00%,顯示隨年齡的增加,暈厥發病率似有增高的趨勢,但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3 組年齡段人群暈厥發生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
暈厥既可見于健康人群,也可見于器質性疾病患者。了解暈厥的誘因,有助于對其病因進行鑒別。
本研究中,暈厥發作前有誘因的比例為 82.81%。誘因包括體位改變、悶熱環境、持久站立、運動、抽血、肌肉注射、痛經等。誘因種類與國內其他研究基本相似,但各誘因所占比例不同可能與其他研究入選對象的年齡、性別分布不同有關。研究顯示,反射性暈厥是暈厥最常見的原因,情緒變化 (疼痛、器械操作、暈血) 和體位改變可引起血管迷走性暈厥,胃腸道刺激 (腹痛、排便)、運動可引起情景性暈厥,而血容量不足 (腹瀉、發熱) 可引起直立性暈厥。分析本研究中的暈厥誘因,考慮這部分人群為反射性暈厥的可能性大。本研究中少數人群暈厥發作 (9.38%) 存在 2 項誘因,部分人群暈厥發作(25.00%)≥2 次,因本研究未進行隨訪,因此實際發生率可能更高。此外,本研究中有 1 例暈厥為心肌炎患病期間發作,不除外心源性暈厥的可能。
暈厥前兆是暈厥意識喪失前出現的癥狀和體征。本研究中,65.63%的暈厥發作前有暈厥前兆,包括頭暈、四肢無力、黒曚、面色蒼白、出汗、心慌、胸悶。提示患者可在出現上述癥狀時及時采取保護措施以避免暈厥的發作。本研究還顯示,暈厥發作后就診率并不高 (14.06%),可能同暈厥發作并未引起嚴重后果,以及大部分暈厥預后良好有關。
本研究中部分暈厥發作時沒有明確的誘因,而對所有暈厥人群的體檢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盡管部分心電圖檢查提示心律失常,但進一步 Holter 檢查未發現可引起暈厥的嚴重心律失常,因此常規體檢未能解釋無明確誘因暈厥的病因,提示常規體檢對分析暈厥病因的作用有限。而本研究中既往曾在暈厥發作后就診的病例,也未能在急診或門診的診治中對暈厥的病因獲得明確診斷,提示臨床工作中熟悉暈厥的診斷流程以及建立有效的暈厥診療中心非常必要。
本研究對一組高校體檢師生進行暈厥發病率調查,初步反映了暈厥發病見于各個年齡段人群,發作有誘因、前兆和可復發的特點。未來研究中,仍需要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更深入地了解暈厥在我國的流行病學情況,從而更有效地對患者進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