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膝關節鏡手術在臨床治療中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手術,其操作過程直觀、方便,但患者在術中會表現不同程度疼痛感以及術后發生不良反應情況,降低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本文選取了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2月進行膝關節鏡手術的86例患者,其中43例采用脊椎麻醉,并與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對不同麻醉方法的實施效果進行探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2月進行膝關節鏡手術的86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A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39.47±10.37)歲。其中合并心肌疾病2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壓4例。
B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39.47±10.37)歲。其中合并心肌疾病1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壓3例。組患者均符合疾病納入標準,各臨床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進行手術前的24h給予口服塞來昔布,劑量為200mg.A組患者采用脊椎麻醉,使用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采用0.75%的布比卡因,在L3~4椎間隙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麻醉藥物,將阻滯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B組患者采用局部麻醉,準備3000ml生理鹽水與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進行稀釋,劑量40ml,將濃度為1%的0.1ml腎上腺素注射液加入稀釋液體中,在關節腔內注射60ml,最大劑量控制10mg/kg之內。關節鏡從上部髕骨內側和下部髕骨兩側進行入路,暴露預切口準確位置,使用剩余的利多卡因溶液進行浸潤麻醉,將膝關節伸直進行按摩,時間控制在15~20min之間,然后進行膝關節鏡手術。術中若患者麻醉效果較弱,可加用杜冷丁。術中密切觀察兩組患者血壓、心率、脈氧等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術后傷口縫合均采用1號絲線,傷口加壓包扎,A組患者在麻醉危險達到安全標準后送回病房,B組直接由醫護人員推回病房。觀察兩組患者的麻醉治療滿意率、術后疼痛程度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1.3 療效評價
標準采用視覺模擬分析法(VAS)進行對兩組患者的鎮痛效果進行評分,在紙上畫一條直線,長度為10cm,以標記的刻度0~10作為疼痛分數,其中0:無痛,1~3:輕度疼痛,4~6: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10為劇痛,患者可根據自我感覺在橫線上標注疼痛程度。
本文根據相關文獻進行擬定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內容,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評價,調查表內容均根據醫護人員的實際操作設置20道題目,每題5分,均設4個選項共發送80份問卷,收回問卷80份,回收率100%.根據得分情況將其分為三個等級,滿意:85~100分;一般滿意60~84分;不滿意:低于60分以下,(滿意+一般滿意)/研究人數*100.0%=總滿意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率對比分析 A組患者中滿意20例,一般滿意19例,不滿意4例,總滿意率為90.7%;B患者中滿意20例,一般滿意18例,不滿意5例,總滿意率為88.4%,兩組患者麻醉效果滿意度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在不同時間段疼痛程度對比手術治療后,A組在0.5h、2h、6h的疼痛平均分數低于B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情況對比分析 對比手術治療后,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5.6%高于B組9.3%,差 異 比 較 有 統 計 學 意 義 (P<0.05),如表3所示:【表3】
3 討論
近些年,脊椎麻醉已經成為膝關節鏡手術比較常用的一種麻醉方法,但會引發許多并發癥情況,如惡心、嘔吐、頭疼、呼吸抑制、尿潴留、血壓下降等.通過研究發現局部麻醉在膝關節鏡手術中會減少不良反應情況,且也可保證治療效果。根據相關研究數據,在膝關節鏡手術中采用局部麻醉的 患 者 總 滿 意 率 為93.3%,而 采 用 脊 椎 麻 醉 的 總 滿 意 率 為96.2%,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組的麻醉治療總滿意率為90.7%高于B組88.4%,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說明了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的效果評價差異不明顯。通查對本次研究采用局部麻醉的5例不滿意患者進行調查發現,在手術入口注射藥物疼痛和術中疼痛程度較為明顯,而采用脊椎麻醉的4例患者主要是手術過程和術中疼痛不滿意,造成該種情況可能是麻醉師的技術引起。
本次研究數據中,治療后的A組在0.5h、2h、6h的疼痛平均分數低于B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5.6%高于B組9.3%,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顯示了在膝關節鏡手術中采用脊椎麻醉可緩解疼痛程度,但相應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而采用局部麻醉可明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但術中疼痛程度相對較嚴重。局部麻醉對阻滯患者的疼痛感雖然有很好的臨床效果以及安全性,但術中疼痛感發生時間主要是注射部位、高壓灌注、滑膜處理等,而手術操作過程越簡單疼痛程度相對越低。因此,對于手術時間較短的膝關節手術采用局部麻醉,而針對膝關節已經感染或髖關節發生病變的手術應采用脊椎麻醉,因為感染會擇偶成滑膜充血增生,從而降低麻醉效果;而髖關節的手術體位變化差,不便于進行局部麻醉。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手術采用局部麻醉可有效降低不良反發生率,同時患者滿意度與脊柱麻醉較為接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且手術操作相對簡單直接,更加適應時間較短的膝關節手術。而脊椎麻醉可明顯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針對預期時間長的膝關節鏡手術更加適合,但由于其不良反應較多,因此醫生應當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綜合制定麻醉方案,保證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宜,吳海山,祝云利等.膝關節鏡手術中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的臨床比較[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05(6):704-709
[2]項玲,陳永球,陸志芳等.超聲引導下肢神經阻滯在膝關節鏡手術的麻醉及術后鎮痛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2,33(33):7216-7218
[3]張立娜,汲振榮,曹學照等.股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應用于膝關節鏡手術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師雜志,2013,15(10):1366-1368
[4]鄧必高,但伶,李煒等.右美托咪定對腰-硬聯合麻醉下膝關節鏡手術的鎮靜效應[J].中國醫藥指南 ,2014,(3):78-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