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股溝疝幾乎均是斜疝,而且幾乎都是先天性鞘狀突管未閉,目前主要的手術治療一般只要求高位結扎疝囊頸即可,因其特點是疝囊后壁與精索緊貼,故術中分離粘連,剝離疝囊壁時常常造成附著于精索鞘膜及部分表淺的精索毛細血管損傷,造成術后因局部毛細血管滲出及出現的炎癥反應,表現為發生術后切口下腹股溝區及陰囊的輕微腫脹,甚至部分病例出現切口周圍皮膚青紫及淤血并發癥的發生,給患兒家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筆者所在科室自2009年5月份采用了小兒腹股溝斜疝術后24小時切口局部短頻微波理療的早期干預護理措施,取得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了2008年9月份至2009年5月份小兒腹股溝斜疝術后病人188例組成了對照組,隨機選取了2009年5月份后至今采用了切口局部早期微波護理干預的小兒腹股溝斜疝術后病人188例組成了觀察組,共376例患者,其中男性320例,女性56例,年齡1~5周歲,平均2.34歲,手術方式均采取了剝離整個疝囊至疝囊頸后高位結扎并切斷疝囊的治療方式,患兒術后恢復過程均平穩,術后7天拆線,無切口感染、裂開等特殊醫療及護理并發癥的發生。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兒術后采取了切口局部消毒換藥及觀察的護理方法,囑患兒術后早期(48小時內)臥床及適當減少直立或下床運動,對照組患兒術后完善各項常規護理及治療措施,術后24小時開始給予腹股溝切口局部微波理療,每次15~20分鐘,每日兩次,持續給予48小時以上,治療過程中患兒配合程度較好,均能配合完成整個治療過程,比較術后72小時切口腫脹或青紫的發生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檢驗。
1.3統計學方法用SPSS13.0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采用X2檢驗。
2結果
早期經微波理療與切口腫脹或青紫發生的關系,見表1.【表1】
3討論
表1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切口局部腫脹及青紫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其機制為:一般認為術中剝離疝囊造成的精索鞘膜及部分表淺的精索毛細血管損傷造成的術后滲出及局部炎癥改變是導致術后切口局部腫脹的主要原因,其在術后24~48小時內達到高峰。
3.1短波治療的特點
3.1.1對切口局部無菌性炎癥的治療無菌性炎癥病變的主要特征是血液循環不暢,局部炎性介質滲出造成的,當微波照射到病變部位時,病變組織就會迅速升溫,當某一部位溫度超過某一閥值時,人體就會產生自我保護反應-即加強對該部位供血,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的條件,同時增加病變的營養,從而打通被壓迫堵塞的毛細血管,使該部位的血液循環趨于正常,使炎癥的逐漸消失。且在微波的熱效應和使極性分子高速轉換極性的作用下,病菌(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微菌等)會被殺死,從而起到殺菌消毒作用,使傷口不至于受感染,從而加快傷口的愈合。
3.1.2對切口局部毛細血管滲出的止血當微波照射到流在傷口內外滲出的血液上時,血液吸收微波能生熱,血液中的水份迅速蒸發,血液立即變稠和凝固,凝固的血液堵塞血管和傷口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3.2注意事項
3.2.1在男性患兒中注意避免睪丸的微波暴露,睪丸由于血液循環較差,對微波特別敏感,當微波輻射使睪丸溫度高于35℃時精子的產生即受到抑制或停止,過量輻射可使曲細精管萎縮,局灶性壞死。故用微波輻射睪丸附近部位時應將睪丸屏蔽防護。
3.2.2微波的早期干預并不能完全替代術后其他護理措施,應當注意加強對患兒及家屬的精神護理,消除他們對切口術后腫脹產生的心理壓力,并做好對患兒的心理及其他護理措施,提高他們對微波治療的配合度,以提高護理質量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