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區康復的國際理念與應用
社區康復這一理念自1978年《阿拉木圖宣言》提出,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目前較為普遍的理解是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4年聯合意見書提出的,一種社區發展范疇內,為所有殘疾人士提供康復、公平機會和社會融合的策略。
社區康復的實施需要有殘疾人自身、他們的家屬,以及相關的衛生、教育、職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機構共同參與。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社區康復領域,國際上形成了以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為基本原則,以《世界殘疾報告》為理論依據,以《國際功能、殘疾與健康分類》\\(ICF\\)為框架,以《社區康復指南》為行動指導的社區康復理論體系架構。
1.1 《殘疾人權利公約》
公約主張的原則是:①尊重固有尊嚴和個人自主,包括自由做出自己的選擇,以及個人的自立;②不歧視;③充分和切實地參與和融入社會;④尊重差異,接受殘疾人是人的多樣性的一部分和人類的一份子;⑤機會均等;⑥無障礙;⑦男女平等;⑧尊重殘疾兒童逐漸發展的能力并尊重殘疾兒童保持其身份特性的權利等。
1.2 《世界殘疾報告》
《世界殘疾報告》通過對全球70多個國家殘疾信息反復檢查驗證,基于最可靠的證據,為政府和民間社團提供殘疾問題的重要性及其應對的全面分析,為與殘疾相關的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實際工作者、專業人員、研究人員、發展機構等提供寶貴的工具和行動建議。報告強調社區康復是康復發展的一種重要戰略。
1.3 ICF
ICF 從殘疾人融入社會的角度出發,將殘疾作為一種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殘疾不再僅僅是個人的特性。因此,對殘疾問題的管理要求有社會行動,強調社會集體行動,要求改造環境以使殘疾人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ICF為綜合分析身體、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系統性工具。ICF為實施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和制訂《社區康復指南》提供了工具。
1.4 《社區康復指南》
按照新的包容性發展模式,《社區康復指南》強調要建設和發展包括殘疾人在內的所有人在各個方面都融入社區,社區康復既要為殘疾人及其家庭提供服務,更強調社會各個方面融合。根據社區康復的框架圖,指南從健康、教育、謀生、社會、賦能等各個方面闡述了社區康復的指導原則和實踐應用。
2 國際社區康復理念在中國應用的本土化背景
目前,在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口,他們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生活在農村的殘疾人是最脆弱的人群之一,殘疾與貧困互為因果并形成惡性循環。隨著國際殘疾領域的發展,國內對殘疾的認識也逐步從慈善模式、理療模式,發展到社會模式和權利模式。隨著認識模式的不斷發展,中國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殘疾服務體系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自下而上不斷增長的服務需求。
作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簽署國家,為了更好地保障殘疾人享受各種服務、融入社區,中國政府將社區康復策略納入到國家五年規劃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中,這一策略也被中國殘聯確認是推動2015年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康復服務”這一雄偉目標的有效策略,尤其有益于生活在資源有限的農村地區殘疾人士的康復和融入社區。
中國在應用社區康復理念時,充分考慮和結合了中國的實際情況,逐步形成對社區康復本土化的理解:社區康復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支持,殘疾人及其親友積極參與,采取社會化方式,使廣大殘疾人得到全面康復服務,以實現機會均等、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目標。
3 國際助殘的社區康復本土化實踐
3.1 國際助殘的社區康復本土化歷程
國際助殘從 2000 年開始在相關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如云南、四川西部、廣西、西藏等,與當地殘聯合作實踐社區康復項目,并且在實踐中與各級殘聯和相關實施機構建立交流與合作關系。在項目實施中,我們發現,中國這種自上而下的服務機制以及殘疾人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的形勢,讓很多殘疾人形成“等靠要”的精神狀態,不能準確識別和表達自己的需求以及對服務的期望;而很多地區的社區康復實踐,側重或單一關注殘疾人獲得醫療康復服務,實踐者們在落實和推動一個社會化、綜合社區康復策略時還缺少經驗。
國際助殘實踐的社區康復項目也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發展重點從早期關注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建設,單純強調服務提供者的能力建設,發展到目前使用更加社會化的工作方式,強調殘疾人的賦能賦權、社區意識改善和社區資源整合的實踐策略。主要的工作途徑包括:①組建或加強社區同伴支持網絡,如社區/村殘協或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屬自助組的發展和建設;②加強對社區殘疾人行動者\\(基層工作人員,如社區康復員、殘疾人專職委員、殘疾人聯絡員以及村干部等\\)的能力建設,改善他們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
通過十多年的實踐,國際助殘逐步形成了社區康復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實踐模式,即利用社區殘疾人行動者引導殘疾人發現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需求,推動殘疾人群體的能動性,促進社區殘疾人組織和網絡的發展;又通過殘疾人基層組織或同伴網絡的發展,在社區開展宣傳,提升社區和服務部門對殘疾的整體認識,確保服務部門有效理解殘疾人的需求,提供準確的服務信息或尋找支持及轉介服務。這種有點有面的干預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殘疾人對自身的認識和主動性,提高需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更深入地調動基層社區力量,整合資源,增加服務的途徑和資源,從而提高殘疾人獲得服務的效率。
3.2 社區資源整合與開發的機制
社區資源整合與開發的機制,是社區殘疾工作者和殘疾人基層組織或同伴網絡有效發揮職責兩個前提條件。
3.2.1 社區殘疾工作者的能力建設 ①準確掌握殘疾人需求,為殘疾人及其家人提供服務和支持信息,協助殘疾人及其家人提升殘疾人自我認知和自信,激發殘疾人的潛能和主動性;②充分了解社區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區宣傳活動,提升社區的殘疾意識,創造有利于殘疾人社區融合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③充分了解社區資源和政府資源,有能力引導和動員合適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滿足殘疾人需求。
社區殘疾工作者主要涵蓋殘聯系統內的鄉鎮社區康復員、社區/村專職委員,以及社區志愿者、社區/村干部等兼職或非正式殘疾服務人員。
在中國發揮主要作用的社區殘疾工作者,主要是鄉鎮社區康復員、社區/村專職委員,目前在冊人員有70多萬。前者的主要職責是協助專業技術人員篩查和評估康復需求,協助制定和跟蹤康復訓練計劃,以及進行服務轉介,整合社區專業服務資源;后者更多地發揮聯絡殘疾人、了解殘疾人的基礎信息和家庭情況、提供心理支持以及服務信息等作用。所以前者的工作更多關注殘疾人居家康復服務需求的滿足,如跟蹤訓練計劃、輔具適配和家居環境改善等;后者則更多發揮基層社會工作者角色,提升殘疾人的參與意識,為殘疾人提供信息以及在社區組織殘疾人的活動等。合理地劃分兩者的工作職責,有區別有層次地為他們提供相應培訓,是保障他們工作能夠有效開展的基礎。
3.2.2 殘疾人基層組織或同伴網絡建設 ①為成員之間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臺,形成同伴顧問、心理支持以及同伴教育的作用。②可以建立成員間的個人支持系統,激發成員的獨立生活以及自我決定;通過網絡交流,可以改善他們的權利意識、擴大他們的信息,更有效了解有關權益和服務的信息。③可以積極進行社區宣傳,改善社區對殘疾人的認知、態度,讓社區更加包容他們的需求。
通過在社區中為殘疾人搭建正式或非正式的社區同伴網絡,可以有效提升殘疾人、殘疾人家庭以及社區整體的殘疾意識,加強殘疾人個體及群體能力建設,分析總結殘疾人的共性需求,從而引導和推動社區資源流向殘疾領域,更好地滿足殘疾人的服務需求。
在國際助殘的社區康復實踐項目中,包括了推動社區殘疾服務的“初級篩選”。我們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采取兩種既有差異又有聯系的方式,一種是強化社區/村殘疾人協會建設,另外一種是推動殘疾人建立自助小組。
3.2.2.1 社區/村殘疾人協會參與互動 社區/村殘疾人協會既是受殘聯管理和指導的基層組織,也可以作為社區/村殘疾人以及他們的家屬組成的同伴支持平臺。作為弱勢群體,殘疾人一方面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以便能及時、準確反映他們的需求和愿望;另一方面需要來自社區/村的支持和幫助,以保障他們的利益。社區/村殘疾人協會可以整合社區/村的資源,組織集體活動,為殘疾人提供支持;也可以摸清殘疾人的服務需求,自下而上對接殘聯的服務,形成服務轉介。
根據國際助殘的項目經驗,社區/村殘協的發展需要堅持如下原則才能得到殘疾人和社區的認同,有持久的生命力。①殘疾人充分參與的原則。殘協應有效調動殘疾人積極主動參與村殘協各項事務,包括殘協的組織管理與監督、活動規劃與組織、財務管理與監督等。只有發揮殘疾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殘協才能持續成為一個讓殘疾人參與、為殘疾人服務、被殘疾人擁護的社區協會。②依托社區、融入社區的原則。殘協在運作過程中,必須避免“自娛自樂”的發展誤區,不論是活動的組織、平臺的搭建,都應主動邀請甚至與社區/村中其他組織或團體合作,主動促成殘疾人與非殘疾人的交流互動。通過這樣的良性互動,自然融入,社區對殘疾人這一群體的認識和態度也會得到改善,社區環境會更加包容殘疾。同時,殘協要充分發揮與社區/村行政資源掛鉤的優勢,與社區/村委行政干部主動溝通,反饋殘疾人需求,讓社區/村的相關行動計劃能夠包容殘疾的需求。要充分調動社區的資源,識別和發現社區里存在的各種自然支持體系,如家庭、鄰里、學習和工作中的同伴等。
3.2.2.2 殘疾人自助小組建設與運行 另外一種互助網絡形式是建立殘疾人自助小組。自助小組是人們為解決某種共同問題而集中到一起的非正式團體。自助小組很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成員相互支持,相互幫助。自助小組因為其自主性而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可以根據不同環境、不同目的,開展相應的活動和服務,滿足自助小組成員需求。小組組員都是自愿參與,在沒有報酬的情況下,通過相互支持,有條不紊、有規律地開展工作,以改變自己的現狀。通常情況下,殘疾人自助小組由社區殘疾工作者推動成立,運作成功的自助小組往往具備同質性\\(具有共同的興趣或面臨共同的問題\\),小組有明確的目標并且成員共擔責任。小組發展初期由外來協助者推動或支持,發展成熟后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運作。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社區/村殘疾人協會是在行政社區或行政村一級設置的,由于覆蓋面大,管轄殘疾人多,成員之間難以緊密聯系。因此,可以在社區/村協會的網絡下,發展不同的自助小組,兩種網絡形式相輔相成,發揮不同作用,推動社區發展,以滿足殘疾人需求,實現社區融合。
4 國際助殘的社區康復未來規劃
殘疾人的發展與服務工作已經從福利救濟型轉向賦權型的模式,這意味著殘疾人服務已經提升到如何讓殘疾人同其他人一樣,平等享受各種服務,參與社會生活。搭建殘疾人在社區中的同伴網路支持,以及提升社區基層殘疾工作者的能力,就是建立支持服務體系。國際助殘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社區康復的實踐,依據國際社會有關的社區康復理念,制訂了新的社區康復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的核心要素如下。
4.1 繼續加強基層鄉鎮社區康復員、社區/村專職委員的能力建設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對鄉鎮社區康復員、社區/村專職委員的職責、現狀與需求統一明確的認識,因而也沒有相應的培訓教程。國際助殘計劃在未來3年,在項目試點地區,不斷分析驗證鄉鎮社區康復員、社區/村專職委員的工作職責、能力及其需求,以此為根據,篩選總結相應的培訓資料,形成一套系統的、分類別分層次的鄉鎮社區康復員和社區/村專職委員培訓教程;另一方面,社區志愿者、社區/村干部等兼職或非正式殘疾服務人員,作為殘疾服務的有效資源,需要掌握著主要殘疾信息的社區殘疾工作者給與引導和動員。通過宣傳引導以及能力建設活動,他們也可以成長為重要的社區殘疾倡導者。
4.2 促進推廣殘疾人自助組建設的經驗,發揮社區/村殘協作用目前,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社區/村殘協雖已掛牌,但由于資金、人員的限制,很難有效運行。國際助殘計劃在未來3年,通過與項目地區政府及殘聯更加深入的合作,整合調動更多當地資源,不斷完善和發揮社區/村殘協的職能,使之持續自主運行,并逐步向其他地區推廣復制,反復驗證。另一方面,總結完善殘疾人自助組形成和發展的經驗,時機成熟時制定指導殘疾人自助組發展的工作標準。
[參考文獻]
[1] 國際勞工組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 CBR:為殘疾人康復、機會均等、減少貧困和社會包容的一種戰略.2004 年聯合意見書[R].
[2] 聯合國.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 13\\(2\\): 101-108.
[3] 邱卓英,主譯. 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殘疾報告\\(國際中文版\\)[R]. 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 2011.
[4] 世界衛生組織. 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國際中文版\\)[S].日內瓦: 世界衛生組織,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