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異物感泛指除疼痛以外的各種咽部異常感覺,病因極為復雜。今將岷縣人民醫院2000~2013年406例咽部異物感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6例:30~60歲300例\\(73.9%\\),其中40~60歲占50.7%,20歲以下18例\\(4.4%\\);年齡最小8歲,最大78歲。男性274例\\(67.4%\\),女性132例\\(32.5%\\)。
1.2 病因分析
1.2.1 非器質性病因41例\\(10%\\)
多見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癔病、更年期綜合征、疑癌癥、精神分裂癥等。
1.2.2 器質性病因
①外傷性疾病12例\\(2.9%\\)。多見于咽部、會厭、杓狀軟骨、食管擦傷等。②咽喉部疾病212例\\(52.2%\\)。多見于各類型咽炎、扁桃體等。③特異性炎癥疾病:喉結核1例\\(0.2%\\)。④腫瘤99例\\(24.3%\\)。良性腫瘤56例\\(13.8%\\),多見于扁桃體血管瘤、咽喉部乳頭狀瘤、會厭囊腫,其中以會厭囊腫多見,占41例;惡性腫瘤43例\\(10.6%\\),其中咽喉部癌占18例。⑤咽鄰近、遠處器官疾病等82例\\(20.2%\\)。多見于中耳炎、副鼻竇炎、頸椎肥大、懸雍垂過長、莖突過長癥、甲狀腺疾病、頸綜合征、食道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惡性腫瘤、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包積液等。
2 討論
2.1 咽喉部異物感的特點
①主訴自覺咽頸部有毛刺、異物、阻塞、貼附、燒灼感、癢感、緊迫感等,干燥或絮狀物常位于舌骨上至胸骨上窩,咽中線上或偏于一側,較少舌骨水平,少數位置不明確或有移動性。梗塞于口腔與胸骨上凹之間,有上下移動和吞之不進、吐之不出感覺。常常企圖通過咳嗽、咳痰和吞咽等動作來解除上述癥狀。②多數患者進食時癥狀不消失,部分患者進食時癥狀消失,飯后或空咽涎液時異物感明顯。③常伴有咽癢、易惡心、咳嗽、局部灼燒感、氣短、胸悶、胸部壓迫感、乏力、返酸、多夢、焦慮、急躁、緊張、頸部板緊牽拉感、肩胛部酸脹和手麻等。④電子鼻咽喉鏡檢查:見鼻咽炎、鼻竇炎、鼻咽部腫瘤、舌扁桃體炎、舌根部淋巴濾泡增生、舌根部靜脈曲張、會厭囊腫、聲帶增厚、聲帶小結、聲帶息肉、聲帶增生物、血管神經性喉水腫、喉癌等。⑤胃鏡檢查:食管痙攣、憩室、食道炎、外傷性食道炎、早期惡性腫瘤等。⑥頸部CT檢查:多數為頸椎前緣增生肥大或唇狀改變。骨質增生嚴重者可出現椎體前緣“骨橋”形成,上下關節突退變增生導致相對應椎間孔狹窄。
2.2 對咽部異物感患者必須認真進行全面檢查
咽部異物感病因十分復雜,本組406例由多種疾病引起,所以必須全面認真進行檢查,尤其應注意檢查下咽部、喉部和食管等病變。
對90例患者進行電子胃鏡、喉鏡檢查,可疑部位取活檢。發現36例由食管病變引起\\(食管擦傷3例、食管憩室5例、食管鱗狀細胞癌9例、食道炎19例\\)。其中對食道炎進行治療后咽部異物感明顯消失。所以對咽部異物感患者經治療無效者,應及時作以上檢查。檢查病因時還應注意咽喉部異物感可由二種以上的咽喉部疾病引起。發現同時有二種咽喉疾病的患者。檢查病因時需注意誘發因素。作者對40例慢性喉咽患者進行局部霧化吸入、聯合中藥治療后復發,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經常在飲酒或多言后出現癥狀。
2.3 鄰近、遠處器官的病變
鄰近器官多見于中耳,副鼻竇或頸椎、甲狀腺疾病、頸綜合征、食道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惡性腫瘤、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包積液等病變引起咽部異物感。對40例伴有頭頸部板緊牽拉感、肩胛部酸脹和手麻的患者作頸椎正側位片、CT檢查,發現頸椎肥大者17例\\(多數為頸椎前緣增生肥大或唇狀改變\\)。頸椎變形會刺激下咽部黏膜感覺神經而產生咽部異物感癥狀;喉部位于第6~7頸椎間,吞咽時候部向上運動,環狀軟骨與第5~6頸椎前摩擦,因而吞咽時咽部異物感癥狀更為明顯。值得注意的是,本組99例由腫瘤引起,其中惡性腫瘤占10.6%。因此對久治不愈的患者,應高度警惕并及時行相關檢查以便早診斷、早治療。
3 小結
咽部異物感伴隨癥狀、部位與咽異感的病因有明顯相關性,臨床仔細詢問咽部異物感伴隨癥狀、部位,對咽部異物感的病因、診斷和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田勇全,孫愛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劉海濤.朱瑩.以咽異物感為表現的頸椎退行性改變.臨床誤診誤治,2008,21\\(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