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病。按照組織病理類型和參照臨床表現可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常門診治療時間長,且效果欠佳。筆者采用消痔靈注射液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獲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6-01—2009-12以鼻塞為主要癥狀,符合慢性肥厚性鼻炎診斷,均采用保守治療半年以上無效患者,共有106例,男67例,女39例;年齡12~78歲。以上患者均以鼻塞癥狀為主,鼻涕不多,黏液性或黏膿性不易擤出。日常生活工作受到影響,多數伴頭悶脹不適或咽干不適,其中78例伴頭昏或頭痛,12例嗅覺減退。治療前行前鼻鏡、鼻內鏡及鼻竇CT檢查,排除鼻息肉、鼻新生物、鼻竇炎及鼻咽部疾病等。
1.2 治療方法
用1%丁卡因腎上腺素棉片\\(1%丁卡因10mL+0.1%腎上腺素1mL\\)行鼻腔表面麻醉,選用消痔靈注射液\\(北京雙鶴高科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與2%利多卡因注射液1∶1比例混合,用6號長針頭,每側下鼻甲注射1~2mL,注射部位選擇黏膜肥厚較重處,多為下鼻甲后端及下緣,如中鼻甲前端呈結節狀或息肉樣變,亦可注射1~2mL,總量一般不超過5mL,注射時應先回抽,無回血時再緩慢注射,1次/周,一般注射2~3次,個別注射1次即顯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鼻腔通氣好,下鼻甲與鼻中隔或鼻底間距在5mm左右,中鼻甲可見;改善:鼻通氣較前有好轉,下鼻甲與鼻中隔或鼻底間距3~5mm,中鼻甲尚可見;無效:鼻塞無明顯改善,下鼻甲縮小不明顯,下鼻甲黏膜仍與鼻中隔及鼻腔底緊靠,基本看不到鼻道。顯效與改善為有效。
2 結果
一般隨訪12~18個月,顯效38例\\(35.8%\\),改善60例\\(56.6%\\),無效8例\\(7.5%\\),總有效率92.5%。無效8例中3例鼻中隔偏曲嚴重,3例嚴重下鼻甲骨增生肥大。
3 討論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黏膜、黏膜下層甚至骨質的局限性或彌漫性增生肥厚為特點的鼻腔慢性炎癥,多表現為持續性鼻塞,可持續1個月至數月以上,或炎癥反復發作,間歇期內也不能恢復正常且無明確的致病微生物感染,多因自主神經紊亂鼻腔黏膜血管舒縮功能失調而導致鼻腔黏膜深層動脈和靜脈,尤其是下鼻甲海綿狀血管擴張,繼而下鼻甲纖維組織增生肥厚。慢性肥厚性鼻炎保守治療失敗可行下鼻甲部分切除、電凝、微波、激光、射頻等治療,微波和激光雖痛苦小且不易出血,但遠期效果差,復發率高。低溫等離子及微波均可以引起鼻腔干燥。外科手術切除范圍難以準確掌握,患者痛苦大,易出血,術后易并發萎縮性鼻炎。
消痔靈注射液是著名痔瘺專家史兆歧教授專項發明,是理想的血管和組織粘連硬化劑。消痔靈注射液成分為鞣酸、明礬、三氯叔丁醇、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枸櫞酸鈉、亞硫酸氫鈉、甘油。鞣酸對蛋白質有沉淀作用,可使皮膚、黏膜蛋白質凝固,有收斂止血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有殺菌或抑菌作用。明礬低濃度有消炎收斂的作用,并凝固蛋白、硬化黏膜、止血,對革蘭氏陽性、陰性菌有抑制作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為局部麻醉藥,可減輕疼痛,還可使患者鼻甲紊亂的自主神經功能得到平衡,從而使局部血管舒縮恢復正常。消痔靈注射液具有消贅去腫、收斂止血的功效,注射后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癥,使血管擴張水腫現象消失,改善鼻腔通氣。因注射黏膜下層,纖毛及纖毛上皮無損傷,保持了鼻黏膜功能,無一例鼻腔干燥及萎縮性鼻炎發生。此方法操作簡便、微創、療效顯著且痛苦小。
參考文獻:
[1]閻斌,張茜蕾,張洪,等.可控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治療肥厚性鼻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瀘州醫學院學報,2005,28\\(5\\):425-427.
[2]陸鵬,冉德軍,孫德義,等.鼻內窺鏡下低溫等離子打孔消融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2\\):57-58.
[3]岳立成,王健,岳立德,等.鼻內窺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肥厚性鼻炎200例[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0,12\\(3\\):158.
[4]尹建平,王杰,付啟紅,等.低溫等離子刀在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療中的療效分析[J].華西醫學,2008,23\\(3\\):469.
[5]栗德林,余傳隆,楊恩澍,等.中國藥物大辭典\\(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829.
[6]陳新謙,金有豫.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