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口綜合征,又稱 Menopausal 綜合征、舌灼痛、舌痛、口腔灼痛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口腔感覺異常、舌感覺異常、慢性面部疼痛綜合征等,主要表現為舌灼痛。本病屬于中醫學舌痛范疇。舌痛,癥狀名,見于 《中醫臨證備要》。由火熱上炎所致者,癥見舌上起紅刺、舌痛而難舉,治宜清熱瀉火,用黃連解毒湯、導赤散等加減;由陰液傷者,癥見口舌干燥而痛、或舌光剝,治宜養陰清熱,可選用甘露飲、六味地黃湯等加減。筆者運用滋陰清熱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將治愈灼口綜合征醫案1 例介紹如下。
1 病例介紹
閆某,女,71 歲,退休教師,2011 年 11 月 18日初診?;颊哂?2011 年 4 月因關節疼痛服用中藥后\\(多為辛香走竄之品\\),遂發生舌痛,呈針刺樣,伴有燒灼感,飲熱或食酸味之物其痛難忍。遂見舌面生裂紋,舌痛日增,苦于就餐,經中西醫多方治療,病情未見好轉,故來本院門診治療。診見:舌痛,尤以進食辛辣、熱或酸性食物為甚,張口吸入冷空氣時痛減?;颊咝误w消瘦,腰膝酸軟,腳弱不耐久行,納食無味,口干苦,因久治不愈情緒低落,心煩易怒,寐差,大便偏干,1~2 天 1 行,排便不暢,舌暗紅、苔少,舌面裂紋縱橫交錯,裂溝深淺不等,其深者約2 mm,其寬者約 1 mm,脈弦細略數。既往史:患2 型糖尿病 4 年,腰椎間盤突出癥 2 年。診為灼口綜合征,證屬肝腎陰虛、燥熱偏盛。治以滋陰降火為法,方用一貫煎合丹梔逍遙散加減。處方:當歸、白芍各 12 g,麥冬、沙參各 15 g,川楝子 9 g,牛膝、牡丹皮、梔子、柴胡各 10g,黃連 6g,蒲公英 30g,生地黃、炒酸棗仁各 20 g。4 劑,每天 1 劑,水煎,早晚分服。服藥 4 劑后,舌痛減輕,仍覺口干,納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紅、苔少,有裂紋,脈沉弦數。繼守上法,方用知柏地黃丸為主方,加麥冬20 g,白芍、玉竹、石斛各 10 g,川楝子 6 g。5 劑,每天 1 劑,水煎,早晚分服。約半月后復診,舌痛大減,食欲大增,仍口干,大便偏干,舌暗紅、裂紋淺、舌面薄白苔始布,脈沉弦略數。方用滋水清肝飲加減治療。處方:生地黃 20 g,山藥、澤瀉、茯苓各 15 g,牡丹皮、山茱萸、川楝子、柴胡各 10 g,沙參 18 g,白芍 12 g,陳皮 9 g,蒲公英 3 g。如法再煎服 7 劑,配合錫類散外用涂舌后,患者舌痛除,裂紋淺,舌面薄白苔始布,津液調和,飲食自如。
2013 年 5 月因水腫就診,隨訪舌痛未見復發。
按:中醫學理論認為,舌體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相連,舌痛可由不同的臟腑病變引起。該患者既往有2 型糖尿病病史,陰虛燥熱是其病機,加之患者年老腎虧,又服用治療痹證的中藥 (多為辛溫香燥之品),亦有化燥傷陰之嫌?;颊呱嗤淳弥尾挥?,肝氣郁結,氣郁化火,上述病因皆能暗耗肝腎之陰,腎水不足,火熱之邪沿經絡上犯于舌,遂致舌痛舌裂諸癥的發生。除了主癥外,尚有腰酸腳弱,亦可作腎虛之佐證。陰虛火旺灼傷津液,不能上乘于口,故見口干。
大便偏干,排便困難乃津液不足,腸道失潤所致。舌紅、苔少有裂紋、脈弦細略數乃陰虛火旺,虛火上炎之明證,故治以滋陰降火法為主進行治療。
初診用一貫煎合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張山雷在《沈氏女科輯要箋正》 謂一貫煎:“柳洲此方,原為肝腎陰虛,津液枯涸,血燥氣滯變生諸證者設法。
……且香者必燥,燥更傷陰,頻頻投之,液尤耗而氣尤滯……柳洲此方,雖從固本丸、集靈膏二方脫化而來,獨加一味川楝子,以調肝木之橫逆,能順其條達之性,是為涵養肝陰無上良藥?!惫视么朔阶剃幨韪?,并隨癥加減,腳弱加牛膝;不寐加炒酸棗仁;口干苦故加黃連、蒲公英。丹梔逍遙散即逍遙散加牡丹皮、梔子。張秉成在 《成方便讀》 中說:“以丹皮之能入肝膽血分者,宜清泄其火邪。黑山梔亦入營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熱,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則諸病皆愈耳?!惫始幽档てa血中伏火,梔子瀉三焦之火,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熱。綜上配伍,柔肝與疏肝,滋陰與清熱并施,切合陰虛燥熱之病機。
二診用知柏地黃丸加味治療。知柏地黃丸系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增強了滋腎陰、清相火作用。隨證加白芍養陰柔肝;陰虧過甚,加麥冬、玉竹、石斛滋陰潤燥;因滋陰藥過于滋膩,加川楝子使氣機流動順暢。
三診用滋水清肝飲加減治療,該方是滋水清肝、生津潤燥的名方,由六味地黃丸和丹梔逍遙散化裁而成。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腎陰,丹梔逍遙散養血柔肝,從而達到腎水足,津液潤之目的。諸藥配伍,共奏滋陰降火之功,藥證合拍,故能奏效?;颊咭蚣膊⊥纯?,就診時情緒急躁,經耐心勸解,令患者對疾病治愈充滿信心,可見心理疏導對于本病的治愈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案辨證用藥并不難,難在對用方先后、次第的把握上。該患者先后診治 3 次,處方用藥次第井然,逐步推進,病癥也逐步好轉,未見波折。整體治療依次為:治法上,先柔肝疏肝,繼則清熱,再滋陰;用方上,先用一貫煎,漸轉知柏地黃丸,后用滋水清肝飲;用藥上,先用當歸、白芍,繼用知母、黃柏,漸加玉竹、石斛。
用方識次第,在臨床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學習、使用專病專方、古今名方驗方時顯得尤為重要。
即使使用的方劑在功效、主治與疾病基本病機等方面相符,由于使用時機不當,也會造成“效方無效”。
而在治療慢性病的過程中,用藥不識次第,??蓪е虏C復雜,病癥纏綿難愈。本病中醫學認為多以陰虛為本,甘寒養陰為治療常法,治療方劑也多以養陰為主。但在治療用方用藥過程中,如不注意風寒、燥熱等外邪入侵,或情志、飲食不節導致的氣滯、痰火等變化,以及胃納脾運是否強健等,開手即投甘寒,或可有效,但常致邪氣內伏,中焦失于健運而致疾病纏綿難愈。翻閱古代醫家醫案,無論外感還是內傷,多可見先表后里、先標后本,立法用藥,此第有序,層次井然,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際烈.口腔膜病診斷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99.
[2] 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等.中醫大辭典[M].2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