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陰側切縫合術是陰道分娩時產科常用的手術,目的是減少會陰組織在分娩時的阻力,并通過手術減少分娩對陰道的損傷,減輕產婦的痛苦與負擔。會陰側切縫合時所引起的疼痛不亞于宮縮痛,術后早期傷口疼痛嚴重影響了產婦的日?;顒蛹吧钯|量,不但可導致生理功能的異常如誘發尿滯留、便秘等,還可給產婦造成心理負擔或心理陰影,如傷口處理不當,甚至可能導致感染等并發癥。傳統的術后傷口處理是用 0. 5% 碘伏會陰消毒,忽視了產婦術后早期傷口疼痛的感受,不利于產后身心健康恢復,嘉善縣中醫醫院近兩年來研制中藥協定方湯劑,對產后會陰側切傷口做熏洗,有效減輕了術后早期傷口疼痛,促進傷口愈合,效果良好。
1、 對象與方法
1. 1 對象 2013 年 1—6 月在嘉善縣中醫醫院經陰道分娩,行會陰側切縫合術產婦。準入條件: 會陰側切縫合術產婦,切開方式、縫合方式相同,無妊娠期合并癥或并發癥,無分娩并發癥。遵循自愿原則,按照分娩的先后順序依次進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80 人,共 160 人。
1. 2 方法 觀察組: 術后 ≥12 h,用 0. 5% 碘伏會陰消毒后,用中藥湯劑進行會陰部熏洗,每日 2次。湯劑配方: 當歸 15 g,赤芍 15 g,苦參 30 g,蛇床子 30 g,玄明粉 30 g,荊芥 15 g,五倍子 15g,每日 1 劑 2 貼,濃煎 100 mL / 貼。方法: 產墊\\(中間剪一孔直徑約 12 cm\\) ,鋪于熏洗椅上,暴露熏洗椅的中央孔; 中藥煎劑 1 貼倒入一次性痰盂,加入 80 ℃以上熱水 300 mL \\(或加熱水至藥溫約60 ℃ \\) ,將痰盂放入熏洗椅中央孔; 產婦脫褲至大腿上 1/3,坐于熏洗椅上,使會陰部充分暴露于蒸汽中,注意臀部盡量緊貼痰盂口邊緣以減少蒸汽溢出; 15 min 后起身,以手試藥溫不燙為宜,用自備小毛巾將痰盂內的藥液淋洗會陰部,約 10 次后毛巾擦干局部。注意事項: 開始熏洗時藥溫不宜過熱,以 60 ℃ 左右為宜; 熏洗時間一般不超過 20min,以防久坐子宮脫垂或產后虛脫。對照組: 術后≥12 h 作常規處理,即用 0. 5% 碘伏會陰消毒,每日 2 次。
1. 3 療效觀察 兩組產婦會陰側切縫合術后 24、48 和 72 h 的傷口疼痛情況,以及會陰側切縫合術后傷口愈合情況。按照傷口疼痛評價標準分為Ⅰ ~ Ⅳ級。按照傷口愈合評價標準分為甲級:
傷口愈合良好,無不良反應的初期愈合; 乙級: 傷口愈合欠佳,愈合處有炎癥反應,如紅腫、硬結和線頭炎等; 丙級: 傷口出現化膿性感染或裂開。
1. 4 統計分析 采用 Stata 10. 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 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一般資料 觀察組和對照組總產程分別為\\(11. 9 ±3. 4\\) 和 \\(12. 2 ± 2. 9\\) h,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t = 0. 60,P > 0. 05\\) ; 兩組產后出血量為\\(151 ±43. 4\\) 和 \\(144 ±48. 8\\) m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t = 0. 96,P > 0. 05\\) ; 兩組產婦的孕次、孕周無差異。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見表1。
2. 2 會陰側切縫合術后傷口疼痛情況 兩組產婦會陰側切縫合術后 24 h \\(Zc = 3. 40,P < 0. 01\\) 、術后 48 h \\(Zc =4. 05,P <0. 01\\) 、術后 72 h \\(Zc= 5. 50,P < 0. 01\\) 的傷口疼痛情況比較,觀察組均好于對照組,見表 2。
2. 3 會陰側切縫合術后傷口愈合情況 觀察組:除 2 人乙級愈合 \\(傷口處有線頭炎\\) 外,其余 78人均為甲級愈合; 對照組: 70 人甲級愈合,8 人乙級愈合 \\(3 人傷口處有線頭炎、5 人局部有硬結反應\\) ,2 人傷口處出現化膿感染,予清創換藥半月余。兩組產婦會陰側切縫合術后傷口愈合情況比較,觀察組好于對照組 \\(Zc = 2. 40,P < 0. 05\\) ,見表 3。
3、 討 論
會陰側切可以避免分娩過程中會陰體撕裂傷口過長而損傷直腸,能避免會陰的嚴重損傷。但會陰側切損傷組織較多,術后早期傷口部位疼痛明顯,影響產婦的日?;顒蛹吧钯|量; 會陰傷口后鄰肛門并直接與陰道相連,易被大小便和陰道分泌物污染而發生感染,因此,減輕術后早期傷口疼痛,促進傷口愈合十分重要。
目前,臨床上會陰側切縫合術后傳統的處理方法是 0. 5%碘伏會陰消毒,碘伏是一種新型高效的廣譜殺菌劑,對皮膚黏膜無刺激和損傷作用,適用于會陰部傷口的消毒,但碘伏只是一種表面消毒滅菌劑,能起到殺菌作用而無活血化瘀功效,故無緩解傷口早期疼痛的作用,也無明顯散結生肌、促進傷口愈合的療效。
嘉善縣中醫醫院采用中藥協定方湯劑對產婦會陰側切縫合術后傷口熏洗,以達到減輕術后早期傷口疼痛,促進傷口愈合的目的。中藥熏洗是以熱藥蒸汽和煎汁為治療因子的化學、物理綜合療法,是利用高于人體溫度的物質作用于體表皮膚,通過神經傳導引起皮膚和內臟器官血管的收縮和舒張,來改變系統體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達到治療目的,該法具有促進炎癥的消散和局限、減輕疼痛、減輕深部組織充血、保暖與舒適的作用。協定方中的當歸、赤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 蛇床子局部用藥能燥濕殺蟲止癢,苦參具有清熱燥濕、導濕熱外出的功效,兩者對可能感染切口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荊芥具有疏風散熱、勝濕止痛和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 玄明粉具有消腫祛腐生肌作用。諸藥煎汁后熏蒸傷口,是利用藥汁加熱后所產生的蒸汽熏蒸,來促進傷口部位血液循環,由表及里促進藥物在局部組織中滲透、吸收,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和緩解疼痛的目的; 熏蒸后局部淋洗使藥物直接接觸傷口,有利于傷口處清熱消腫、祛腐生肌,促進傷口愈合。此外,與臨床報道的一些中藥外敷、紅外線理療等相比,產婦在熏洗過程中可以照常哺乳、進食等,提高了產婦中藥熏洗治療的依從性,適合各醫院婦產科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許芳芳,廖曉瓊. 自制改良模擬會陰在會陰切開縫合術實驗教學中的運用 [J]. 護理研究,2008,22 \\(6\\) : 1496 -1497.
[2] 王金英,周素英,鄭少珍,等. 會陰切口三種縫合方法的對比與分析 [J]. 中國醫藥科學,2011,1 \\(23\\) : 61 -62.
[3] 黃玉玲. 雙料喉風散治療產后會陰切口愈合不良 30 例療效觀察 [J]. 新中醫,2009,41 \\(4\\) : 59 -60.
[4] 吳在德. 外科學 [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132.[5] 劉超敏. 兩種會陰切開縫合術效果觀察與比較 [J]. 齊魯護理雜志,2010,16 \\(8\\) : 56 -57.
[6] 黃麗儂,潘慕真,王惠瑩,等. 碘伏濕敷應用于會陰傷口的效果觀察 [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 \\(9\\) : 91.
[7] 李小寒. 基礎護理學 [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47,258 - 259.
[8] 雷載權. 中藥學 [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32,64,92,99,300,318,333.
[9] 湯秋艷. 大黃芒硝外敷預防會陰切口感染的療效觀察 [J].黑龍江中醫藥,2003,32 \\(5\\) : 24.
[10] 王玉妃. 自制中藥協定方外敷會陰預防會陰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 [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0 \\(36\\) : 1152.
[11] 劉春. 紅外線局部照射預防會陰切口感染的療效觀察 [J].福建醫藥雜志,2000,22 \\(4\\) : 92.
[12] 李健全,張秀玲,唐玉才. 碘伏濕敷聯合遠紅外線照射促進產后會陰傷口療效觀察 [J]. 山東醫藥,2008,48 \\(5\\)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