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稱過敏性 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屬于IgE介導的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上以鼻塞、鼻癢、流涕、打噴嚏為主要癥狀,多為塵螨所致,屬中醫學“鼻鼽”范疇;近年來,隨著空氣污染加重等因素,其患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大量臨床研究證實,西醫以藥物及脫敏治療為主,多治標不治本,為尋求對AR顯著而持久的療效,我科近期從中醫辨證論治的治則出發,探索性擬制了以自擬祛邪通竅湯為方劑的中醫治療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將以對照研究的方式總結該方的治療效果并分析用藥特點,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與剔除標準 患者主訴鼻塞、鼻癢、噴嚏和流清涕等,所有病例鼻檢均存在鼻黏膜蒼白、腫脹等,變應原皮膚試驗結果塵螨陽性≥(++),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有關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剔除:鼻腔鼻竇其他病征者;入選前4周內應用激素及抗組胺藥物;合并嚴重心、腦、肺、肝、腎器質性病變者;酒精、藥物依賴史及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一般資料 本組70例來源于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變應性鼻炎患者,以上病例按就診先后隨機化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及治療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17-67歲,中位年齡40.2歲;病程13個月至12年。治療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17-68歲,中位年齡40.7歲;病程14個月至12年。兩組病例性別、年齡和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每日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次,連續服用3周,同時配合雷諾考特噴鼻,早晚各1次,每次每個鼻孔64 μg。治療組給予中藥自擬祛邪通竅湯治療,組方及頻次:白術10 g,防風10 g,蒼耳子8 g,生地黃8 g,苦參6 g,辛夷花6 g,細辛6 g,炙甘草5 g。其中氣虛體弱、肢體困倦甚者加黃芪、山茱萸各8 g;流涕多者加附子6 g、干姜3 g;由本院制劑室代煎,150 mL/袋,1劑/d,連服3周,3周后進行療效評價。
1.4 觀察指標 (1)記錄治療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2)依據癥狀(見表1)及體征評分標準計算積分改善百分率,對兩組療效作出評價;體征分級記分標準:3分:下鼻甲與鼻底、鼻中隔緊靠,不見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形成;2分:下鼻甲與鼻底、鼻中隔緊靠,之間有小縫隙;1分:下鼻甲有輕度腫脹,尚可見鼻中隔和中鼻甲;總積分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顯效:≥51%,有效:21%-50%,無效:≤20%,并據此評定療效。(3)采用Juniper等的鼻炎生活質量量表(RQLQ)對兩組AR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含8個功能性維度(總體生活質量、活動、非花粉癥癥狀、鼻部癥狀、眼部癥狀、睡眠、行為和情感),按0-6分計分,其中情感反應類項目中,0分:任何時間都沒有,1分:幾乎任何時間都沒有,2分:偶爾有,3分:有時有,4分:經常有,5分:大多數時間有,6分:全部時間都有;其余項目中,0分:不受困擾,1分:幾乎不受困擾,2分:偶爾受困擾,3分:中度困擾,4分:比較困擾,5分:非常困擾,6分:極度困擾。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常規及心電圖、肝腎功能均未出現異常,組內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治療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均值處于正常值內([0.02-0.5)×109/L],并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經3周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總積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通過總結分改善百分率計算,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6%,對照組為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RQLQ評分比較 治療組在鼻部癥狀和睡眠兩項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其它各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研究顯示,變應性鼻炎是一種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炎性介質釋放,并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參與的鼻黏膜炎癥性疾病。西醫藥物治療是本病治療的主導,臨床以抗組胺類、皮質類固醇激素、肥大細胞穩定劑等為常用,遠期療效具有局限性,長期用藥有遲發性不良反應的危險。免疫治療是唯一的對因治療方式,但低劑量免疫治療是無效的,高劑量又可能誘發變態副反應,合并有哮喘的變應性鼻炎患者進行免疫治療危險性更高,同時也不能達到對內分泌、植物神經、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
中醫學認為,變應性鼻炎的發生與正氣不足,寒邪入侵,肺氣宣降失宜有關,《諸病源候論》指出:“肺氣通于鼻,其臟有冷,冷氣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性疲骸帮L為百病之長,少陰之復,氣機不暢,煩躁鼽嚏?!薄蹲C治要決》亦指出:“清涕者,肺冷肺寒所致?!本砻黠L邪入侵、肺臟虛冷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縱觀上述文獻闡述的病理機制,患者由于稟賦體虛,風寒之邪乘虛外襲,進而化熱入侵肺系,肺氣虧虛,衛表不固,導致鼻竅失于通達,口鼻、肌膚產生一系列相應的過敏性反應。因而,本病的中醫治療原則應以解表祛邪、補虛扶正、宣肺散寒為主,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多方面調理患者的內分泌、植物神經和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降低鼻腔副交感神經興奮性,持久地改善機體狀態的作用。本文自擬方中,重用白術、防風、甘草等以益氣固表、祛風止癢、收斂固澀,輔以蒼耳子、辛夷花等功專入肺、祛風通竅,取生地黃滋陰、苦參燥濕,加之黃芪、細辛等諸藥相配,周行全身、通達體表,共奏祛風散寒、升陽通竅之功效。
本組觀察中,通過與左西替利嗪+雷諾考特的西醫標準化治療對照,結果表明,治療組采用自擬祛邪通竅湯治療,對改善AR的各種癥狀及體征作用明顯,最大程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療效優于對照組,因此我們認為,自擬祛邪通竅湯發揮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具有抗炎及抗變態反應等藥理作用,同時可對免疫功能進行調節,療效優于傳統西醫用藥。
參考文獻:
[1] 王瑞雯,萬文蓉.變應性鼻炎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藥通報,2014,2\\(25\\):61.
[2]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167.
[3] 王成碩,張羅,韓德民,等.標準化塵螨變應原疫苗治療變應性鼻炎一年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1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