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之一,近年來兒童哮喘患病率在我國呈上升趨。多數患兒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積極治療兒童哮喘,控制癥狀、減少哮喘的發作是一項重要的任務。目前現代醫學對哮喘緩解期的防治重點在于氣道局部的抗炎治療,改善氣道高反應性,吸入型糖皮質激素\\(ICS\\)是目前的首選藥物。但ICS使用時間長,費用較高,長期使用可引起患兒生長緩慢。筆者采用艾灸療法、穴位敷貼及中藥等中醫綜合手段干預緩解期患兒,取得了顯著療效,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79例患兒均來源于2011年8月~2012年9月舟山醫院婦幼保健院,隨機分為對照組38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14歲,平均\\(6.5±3.4\\)歲;病程4月~4.5年,平均\\(1.3±0.7\\)年。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2~13歲,平均\\(7.1±3.8\\)歲;病程3月~5年,平均\\(1.4±0.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一\\)\\(2008年修訂\\)》: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或化學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運動等有關;發作時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支氣管舒張劑有顯著療效;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對于癥狀不典型的患兒,同時在肺部聞及哮鳴音者采用1項支氣管舒張試驗協助診斷。臨床緩解期是指哮喘患兒癥狀,體征消失,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或最大呼氣流量\\(PEF\\)≥80%預計值,并維持4周以上。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肺脾氣虧虛:食少便溏,面色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少,脈緩無力。腎氣虧虛:動則氣促,面色蒼白,形寒畏冷,腳軟無力,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哮喘臨床緩解期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哮喘緩解期脾腎兩虛證的辨證標準;③年齡2~14歲患兒;④取得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能定期門診隨訪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普米克都保吸入劑,每天100~200μg,每晚1次,具體用藥劑量視臨床發作程度調整。
2.2 觀察組
①艾灸肺俞穴、膻中穴、膏肓穴,每晚1次。連續10天后,休息5天,再進行下一療程。②穴位敷貼選擇肺俞穴、脾俞穴、定喘穴、膻中穴、神闕穴、天突穴交替貼敷,組成:白芥子、甘遂、細辛、半夏、丁香、肉桂等藥物細粉,每次2~4h,隔天1次。10次后休息5天進行下一療程。③中藥內服:太子參、炙黃芪、陳皮、茯苓各10g,白術、防風、補骨脂、蟬蛻各6g,五味子、白芥子各3g,細辛1g。根據患兒年齡和體重適當調整劑量,采用江陰天江藥業配方顆粒,每月最少服用20天,連續服用3月。
2組療程均為3月。治療期間若急性發作,參照《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一\\)\\(2008年修訂》\\)進行處理。療程結束后每月隨訪1次,共隨訪6月。
3 觀察指標與統計學方法
3.1 呼吸道感染次數、哮喘發作次數記錄治療期及隨訪期內呼吸道感染次數
3.2 哮喘發作的程度及持續時間哮喘發作的程度
根據發作程度輕、中、重、極重分別記2、4、6、8分。持續時間<1天記1分,1~3天記2分,>3天記4分。取治療期和隨訪期程度最重及持續時間最長3次的均值進行比較。
3.3 T細胞亞群檢測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CD3、CD4、CD8檢測。
3.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
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如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嗽等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總有效率觀察組97.56%,對照組78.95%,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4.3 2組呼吸道感染次數、哮喘發作次數比較見表2
治療期和隨訪期內觀察組呼吸道感染次數及哮喘發作次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
4.4 2組哮喘發作程度及持續時間比較見表3
治療期和隨訪期內觀察組哮喘發作程度及持續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
4.5 2組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較見表4
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CD3、CD4及CD4/CD8,CD8變化均不明顯;治療后觀察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
5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以氣道變應性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反復發作,病程較長,治療難求速效。治療上應堅持長期、持續、規范、個體化的治療原則。緩解期治療原則包括長期控制癥狀、抗炎、降低氣道高反應性、避免觸發因素、自我保健等。緩解期哮喘患兒氣道高反應性仍然存在,氣道的慢性炎癥仍未完全消除,這是哮喘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目前最常用的單純吸入糖皮質激素并不能糾正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免疫調節療法及細胞因子療法尚難以廣泛推廣和應用,茶堿類藥物或β2受體興奮劑、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臨床取得一定療效,但療程長,易反復,停藥后咳嗽往往又出現,遠期療效不理想。
小兒哮喘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因氣候、環境、飲食等失調所致,病變與肺、脾、腎有關。小兒時期,脾本不足,哮喘日久,肺病及脾,脾虛更甚,氣不化津,則痰濁更易滋生;脾虛不能生肺金,肺氣也虛,脾虛聚濕生痰,內伏于肺,從而脾肺同虛;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陰元陽,腎虛無以化氣,腎無生氣之根,肺難為氣之主。故本虛而痰伏是本病的基本病機,肺、脾、腎三臟不足的是為“宿根”,是病情反復發作的根本。因此緩解期應注重健脾補肺,溫腎平喘,兼以祛風化痰。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灸法具有非特異性免疫作用,能旺盛臟腑功能,調整內分泌,提高抵抗力,艾灸具有溫肺化痰、溫補陽氣、溫通經絡的作用。中藥穴位敷貼療法作為一種古老的中醫外治法,具有透皮給藥的優點,能維持較長時間且穩定的血藥濃度,采用白芥子、甘遂、細辛、半夏、丁香、肉桂等藥進行穴位敷貼能達到溫肺化痰、溫經通脈功能,在臨床廣泛用于小兒哮喘的治療,療效顯著,操作簡單、副作用小,越來越愛到重視。本組內服中以太子參、炙黃芪健脾益肺,補骨脂補腎助陽,白術、茯苓健脾化濕,防風外散寒,蟬蛻散風熱,陳皮健脾化痰,細辛溫肺化飲,白芥子化風痰,全方標本兼治,共奏健脾、益肺、補腎,化痰平喘止咳之功。
本組資料顯示,采用中醫艾灸療法、穴位敷貼及中藥等綜合手段干預哮喘緩解期患兒能有效減少患兒呼吸道感染次數及哮喘發作次數,減輕哮喘發作程度,縮短發作時間,且這一效應一直延續到隨訪,顯示遠期療效也頗為顯著。本組資料還顯示,中醫綜合調護手段治療3月后患兒CD3、CD4及CD4/CD8水平上升,CD8下降,調節了患兒失衡的免疫功能,從而有利于疾病的緩解。
[參考文獻]
[1]邢金四,尚莉麗.小兒哮喘緩解期中醫治療現狀及展望[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9\\):913-915.
[2]劉嘉君,任現志.補腎健脾方配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小兒哮喘緩解期臨床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3\\):380-381.
[3]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一\\)\\(2008年修訂\\)[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09,24\\(1\\):20.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6]李曉丹.艾灸在哮喘緩解期的臨床應用[J].吉林中醫藥,2011,31\\(2\\):157-158.
[7]于圓圓,劉孝忠,黃玉克.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緩解期小兒哮喘的近況[J].現代中醫藥,2007,27\\(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