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靜脈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臨床中較常見的視網膜血管性疾病之一,以靜脈擴張、視網膜出血、水腫、滲出等為主要眼底表現.發病急、病程長、視力損害嚴重,中醫屬“暴盲”“視瞻昏渺”范疇,是僅次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第二大致盲性視網膜血管病.現階段,西醫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案,筆者通過應用中醫五輪學說理論(輪臟關系)探討病情轉歸、病勢發展趨勢及指導RVO的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
1 中醫五輪學說
五輪學說是中醫眼科獨有的理論。五輪,即肉輪(胞瞼)、血輪(兩眥)、氣輪(白睛)、風輪(黑睛)、水輪(瞳神)。輪,是比喻眼球形圓而轉動靈活如車輪之意,故將眼分為五個部分稱之為五輪?!躲y海精微》曰:“五輪,肝屬木曰風輪,在眼為烏睛;心屬火曰血輪,在眼為二眥;脾屬土曰肉輪,在眼為上下胞瞼;肺屬金曰氣輪,在眼為白仁;腎屬水曰水輪,在眼為瞳仁?!逼淅碚摶A源于《靈樞·大惑論》:“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边@段文字,首次將眼的不同部位與臟腑相聯系,提出眼睛不同部位的臟腑歸屬,使臟腑理論指導眼病診治成為可能,為后世醫家在眼病臨床診療上提供了辨證理論依據,并指導了以后中醫眼科臨床實踐。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科術的不斷發展,“五輪學說”其自身局限性逐漸顯露出來?,F代檢查設備的逐步應用,增加了人們對眼后部結構的認識,傳統的水輪概念范圍也隨之擴大,過去簡單的五輪劃分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今的診療需要。廣義水輪的概念當中,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等結構皆被歸為其中。腎屬水,主水輪,但是臨床中,單純從腎論治視網膜疾病,無法做到有的放矢,臨床效果往往不佳。近年,諸多學者創新性地提出“內五輪假說”和“后五輪假說”,為眼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應用中醫整體觀念,將眼后部視為一個整體,然后對其中各結構再次細化,在輪臟關系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眼底的五輪辨證來指導眼病的診治,既體現了中醫整體與局部的辨證關系,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既發展了中醫眼病基礎理論,又指導了眼科臨床診療。在筆者的臨床工作中,運用臟腑-五輪學說指導視網膜靜脈阻塞的診治,亦有較好的療效。據此,筆者進一步思考視網膜靜脈阻塞發病及診治過程中輪臟關系的臟腑理論基礎及臨床意義,做如下闡述,與各位學者探討。
2 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的思路探討
2.1 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病因
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病因較為復雜,為多因素致病,如血管壁的改變,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和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同時受眼壓和眼局部病變的影響。且視網膜的動靜脈交叉處有共同外膜,鞏膜篩板處中央動靜脈十分靠近,均易導致靜脈管腔變窄、受壓,內皮細胞可水腫、增生,管腔進一步變窄,而血管炎癥時發生的血管壁水腫、內壁粗糙、管腔變窄、血流受阻是發生血流阻塞的病理基礎。根據臨床特點,認為本類疾病多由于“久患熱病,忿怒暴悖,恣酒嗜辣好燥膩”,“色欲悲傷,思竭哭泣太頻”之故。根據臨床表現,病因病機可大致分為以下4種:①情志內傷,肝氣郁結,肝失調達,氣滯血郁,血行不暢,瘀滯脈內,瘀久則脈絡破損而出血;②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氣血上逆,血不循經而外溢;③過食肥甘厚味,痰濕內生,痰凝氣滯,血脈瘀阻出血;④勞瞻竭視,陰血暗耗,心血不足,無以化氣,則脾氣虛弱,血失統攝,血溢脈外.綜上,其病因病機可歸結為:血瘀、氣逆、痰瘀、氣虛。血瘀責之心肝,氣逆責之肝腎,痰瘀責之肺脾,氣虛責之脾腎。因而,視網膜靜脈阻塞發病與五臟的關系極為密切,運用五輪-臟腑學說指導RVO的診治具有充分的理論基礎,筆者進一步將其引申,將眼底表現與輪臟關系相結合,并運用其指導臨床實踐。
2.2 視網膜靜脈阻塞表現
視網膜靜脈阻塞病情發展有一定規律,早期眼底可見火焰狀出血,視網膜靜脈擴張,視網膜動脈可有硬化征象,繼而視網膜水腫、軟性及硬性滲出,重者可見視盤充血、水腫,病程長則黃斑水腫。晚期,視盤和(或)視網膜、虹膜新生血管而導致反復出血,并發其他眼科疾病,如“五風內障”等。
2.3 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的思路探討
(1)針對出血,應責之于心、脾、肝三臟。心主血,心火上炎,迫血妄行,或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液停滯脈道當中,留而成瘀,則瘀阻血行;脾統攝血液,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則血溢脈外;又或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肝藏血失司,致使血液妄行。故從各臟對應施治及五臟傳變角度,滋陰降火,健脾益氣,理氣解郁,化瘀止血等方法,皆可應用于出血的治療中。另由中醫治未病思想,若出血歸因于心火上炎,為避免心火克金,水火不濟,應輔以滋養肺腎之陰的方法,防心火擾肺,心火過度耗傷腎陰,適當加黃連、百合、生地等。
(2)針對水腫、滲出,應主要責之于肺,與脾、腎二臟相關。其一,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肺氣失調,則津液運行不暢或布散異常,致多余水液停于眼部而水腫滲出;其二,脾主運化水液,脾陽不足,脾氣虛弱,津液運化失常,內生痰濕留滯眼部,而有黃白色滲出;其三,腎主水,主水液輸布排泄,腎陽失煦,津液輸布異常,而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因此出現水腫或滲出之體征?!稖夭l辨·九竅論》曰:“開竅者,運陽氣也”.津液布散異常而導致的目竅視物模糊,當予補肺氣,溫補脾腎陽氣,化濕祛痰之法。為兼顧各臟陰陽平衡,預防肺病傳變,火克金、金克木的狀況,可視具體病情,適當加以補血養肝、養心除熱的藥物,如當歸、阿膠、酸棗仁等。
(3)針對視乳頭改變,當責之于肝。中醫認為,“足厥陰肝經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人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十二經脈之中,唯足厥陰肝經直接上連目系,且《靈樞·脈度》曰“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因此,視神經的相關改變,當責之于肝。此外,《素問·五藏生成篇》曰:“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脈絡膜血管豐富,作為眼部“血庫”,供給視網膜一部分血液,心主血脈,心肝兩臟的母子關系,亦可相輔相成的保證視神經的營養,為其他癥狀的治療保留更多時間,維持正常視功能。在治療視網膜視神經病變時,可以考慮從心、肝入手,采用清肝行氣、養血養肝等不同治療原則,若整體考慮,防止金克木,水不涵木,或脾氣反侮的發生,可加以瀉肺火、滋腎陰、健脾氣的方法,予黃芩、熟地黃、白術等藥物。
(4)針對黃斑改變,黃斑色黃,居中央,當屬脾土。脾主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清陽出上竅”,脾之水谷精微的上升與滋養,可保證黃斑部正常生理功能。由五臟相生相克規律,土克水,木克土,土生金,為預防太過相乘,或不及相侮,亦或母病及子,按相應情況,可考慮瀉肝火、養肺陰、補腎陰等法,予龍膽草、黃芩、貝母、熟地等藥物。
(5)針對新生血管,可責之于心、腎二臟。由于出血水腫等各種因素,使得視網膜長期處于缺血缺氧狀態,易誘發視網膜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出現,引起各種不良并發癥。心主血,與新生血管的生成構成直接關系,久病及腎,視網膜靜脈阻塞后期,腎虛將是必然,而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肝性剛烈,易子盜母氣,使虛者更虛。遵照中醫基礎理論,精血同源,都依賴水谷精微的化生,腎精虧虛,在補益腎臟的同時,配以養心陰補肝血的治療,添加當歸、川芎、赤芍、黃芪等藥物,達到以血養精、以血養血的目的,改善視網膜長時間的缺血缺氧狀態,最大限度的避免或減少新生血管的形成,為患者減少痛苦。
(6)對于疾病過程眼部出現的其他癥狀,亦可應用歸之于臟的方法,有的放矢的進行施治。從預防調護角度,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刺激性物質(如油煙、煙霧及其他化學氣體等)對眼睛的影響,同時減少用眼時間,起居規律,加強鍛煉,合理飲食。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注意健脾明目、安神通便的重要性,相信定會取得較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的過程中,可將五輪學說的局部辨證法轉化為眼后部輪臟微觀辨證法,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各患者的不同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辨證,采用最適合的方法進行治療,爭取得到最佳療效,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參考文獻
[ 1 ] 廖乍萍,王玲。視網膜靜脈阻塞的治療進展[ J ] .國際眼科雜志,2005,5 ( 3 ):537-542.
[ 2 ] 雷曉琴,賀鵬程,王明芳。視網膜靜脈阻塞并發癥新生血管的研究現狀[ J ] .國際眼科雜志,2002,2 ( 4 ):28-30.
[ 3 ] 邱禮新?!皟任遢啞奔僬f在眼底病治療中的應用[ J ]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1,11 ( 1 ):54-56.
[ 4 ] 夏小平。中西醫結合對眼后部輪臟關系探討[ J ] .時珍國醫國藥,2009,20 ( 1 ):222-2235.
[ 5 ] 彭清華。中西醫結合眼科學[ M ]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