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環缺血約占缺血性腦血管病的 20%,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梗死。明確后循環缺血的致病因素,對于后循環缺血病變的診斷、治療和二級預防有重要意義。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研究技術的發展, 人們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是后循環缺血的主要病因。本研究通過對后循環腦梗死患者椎基底動脈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后循環動脈病變特點及后循環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2 年 1 月~2013 年 7 月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245 例。 后循環腦梗死患者 87 例,其中男 56 例,女 31例,年齡 34~88 歲,平均(63.5±10.6)歲。 后循環無腦梗死患者 158 例,包括前循環腦梗死及前后循環皆無腦梗死患者,其中男 100 例,女 58 例,年齡 31~82 歲,平均(65.8±12.1)歲。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行頭頸部螺旋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檢查及頭顱磁共振檢查。 后循環腦梗死納入標準:后循環腦梗死為新發,經頭顱磁共振明確診斷;排除標準:排除雙側大腦后動脈主要來源于交通動脈,非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如心源性腦栓塞、動脈炎、煙霧病等。
1.2 檢查方法
采用 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 層進行 CT 掃描。
掃描范圍自主動脈弓至顱頂。掃描參數:管電壓 120 kV,管電流 120 mA,FOV 180 mm,層間距 0.5 mm,層厚1 mm,對比劑為非離子型碘海醇(370 mgI/mL),定量注射 60~80 mL,速率 4~5 mL,經肘前靜脈團注。 通過智能觸發功能來確定延遲掃描時間點,觸發點設置為主動脈弓降部,觸發閾值為 200 Hu. 磁共振檢查采用GE Signa 1.5T 磁共振掃描儀。 掃描序列為常規序列及彌散成像序列。
1.3 圖像后處理及分析
原始圖像傳入 Portal 工作站, 分別對主動脈弓、鎖骨下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及分支進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積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曲面重建(curved multilane reformationg,CPR)等重建方法統計并分析后循環動脈血管狹窄的數目、狹窄程度及與腦梗死關系。 本組椎基底動脈系分段:椎動脈顱外段、椎動脈顱內段、基底動脈及大腦后動脈。血管狹窄程度的測量方法:參照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剝脫試驗(NASCEF)法計算血管狹窄率,狹窄率=(狹窄遠端正常血管直徑-最小殘腔直徑)/狹窄遠端正常血管直徑×100%. 狹窄程度分級:無狹窄;輕度狹窄(<50%);中度狹窄(50%~<70%);重度狹窄(70%~<100%);閉塞狹窄(100%)。 椎動脈發育不良標準[1-2]:一側椎動脈管徑小于對側 50%以上,或管徑<2.5 mm.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3.0 統計軟件包對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 以 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后循環動脈病變分布及狹窄程度
在后循環腦梗死 87 例患者中,71 例血管存在硬化狹窄,占 81.61%(71/87),16 例患者血管未見病變。
后循環腦梗死患者共有狹窄動脈 175 支,椎動脈狹窄及閉塞為 101 支,其中椎動脈起始段及顱內段狹窄動脈(圖 1a)83 支,占 82.18%,;基底動脈狹窄及閉塞為38 支(圖 1b);大腦后動脈狹窄及閉塞(圖 1c)為 36支;后循環腦梗死患者椎動脈、基底動脈及大腦后動脈各段狹窄程度構成比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26.50,P < 0.01)。 見表 1.后循環無腦梗死患者中輕、中、重度狹窄及閉塞的動脈分別為 111、31、8 支, 后循環腦梗死與后循環無腦梗死的動脈狹窄程度構成比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 44.23,P < 0.01)。 見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