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論課是軍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鑄魂育人的重要任務。然而,長期以來,在傳統的以注重系統知識傳授、開發理性能力為目的的唯理性教育思想支配下,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重知識傳授、輕情感培養的傾向。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知性灌輸的基礎上引入情感教育理念,已經成為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賦予情感因素在政治理論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疇,情感是指伴隨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而發生的內心體驗。情感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重要環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動力與調控因素,在個體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如列寧所言:“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盵1]201因此,全面考察并賦予情感因素以應有的地位與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展情感教育,對實現情感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對教育對象主體性的關注決定了情感教育是實現教學目的的必然選擇。人的主體性存在,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方法選擇上,必須尊重人的現實心理發展水平,考慮情感的可接受性和情感激發的契合性。與常規的知性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知性教育所強調的主體與客體的知識傳遞過程外,更強調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價值互通與心靈相通過程。理性的認知接納要轉化為內在的價值信仰,必須通過情感中介予以共鳴并強化?!叭粢獮槲覀兊慕逃聵I提供必要的驅動力,我們就必須努力遴選出作為我們道德性情之基礎的基本情感?!盵2]24情感教育方法之所以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起重要作用,是因為情感是個體認知世界構建的基礎,是個體確立理想信仰的前提,是個體精神價值追求的內在驅動力。正如有的學者所言:“人的情感素質及其發展往往在更深層次上表征著人的道德面貌。由于道德本質上是人對自身精神需求不斷提升的結果,它主要用情感滿足與否以及用什么方式滿足和表達來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盵3]328
即便對單純的知識性教學目標而言,情感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教學內容。在西方教學論中,知識性教學目標在表達上往往以“智能”的表述形式呈現。智能問題是一切教育理論、教育學派的理論原點,對智能的理解構成教育目標確立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在西方科學主義理論的影響下,智能一直被看作是理智、邏輯-理智的代名詞,對智能的理解處于功能和結構窄化的狀態。實際上,智能本身可以用邏輯-理智來表征,也可以用情感體驗能力來表征。對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在個人效能方面,情感影響智力加工。皮亞杰(J. Pi-aget) 指出,情感決定了對具體情況采取接近還是回避的傾向,從而影響人的智能朝向,這一傾向化指向必然影響知識的獲取,造成某些方面積累較多,某些方面關注較少。第二,在社會效能方面,情感對智能起價值導向作用。人的智能最終要服務于具體的社會實踐,但是,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認為智能一定會用于好的實踐目的,智能必須受到情感的引導才能發揮其具體社會功效。第三,現實智能是從潛在智能轉化而來的,支持性的社會文化情境是完成轉化的重要條件。當后天教育對個體某種智能的表現回饋以肯定、贊許和鼓勵等態度時,潛能得以強化并再次表現,進而得到逐步發展; 反之,如果得到的是否定、批評,個體將反思自我的潛在智能,直至導致不再表現出相應的行為。這一過程清晰地反應出情感對智能發展的強化或否定作用。
二、基于情感教育理念的政治理論課教學案例的選擇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習者的認知與環境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個體對環境刺激的知覺、將刺激轉換成記憶編碼以及存儲與提取等。加涅(R. M. Gagne) 把這種學習的信息加工觀念應用于學習分析理論中,提出了學習的九階段說。學習九階段的劃分,客觀決定了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學事件的選擇必須服從并服務于學習的規律和特點。但是,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的學習有不同的特點,表現出在同一學習階段有不同的信息選擇和加工組織。因此,教學目標的性質又在客觀上決定了學習階段的主體特點和有針對性教學案例的選擇。
依據加涅的學習階段論,可以將政治理論課分別從學習準備、習得和操作以及學習遷移三個方面,論證在情感教學目標主導下的具體情感教學內容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