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資助誠信,是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申請、接受及使用國家、社會或學校給予的資助過程中,誠實上報自身經濟情況,遵守合約并履行承諾的一系列行為。資助失信問題在高校雖然并非廣泛存在,但對高校的資助工作仍然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文綜合分析了資助失信問題的現狀、出現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設高校資助誠信體系的路徑。
一、加強高校資助誠信建設的意義
(一)誠信是保證高校資助工作長效發展的基礎
資助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求學的重要保證。目前,各高校已建立了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助學貸款等多元化的資助體系,誠信是這一體系得以不斷完善和擴大的基石。資助工作的各個環節都需要以學生的誠信為基礎,無論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信問題,都可能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從而影響資助工作的持續開展。以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為例,1999 年,高校國家助學貸款試點工作在北京、上海等 8 個城市啟動,但截至 2003 年 5 月末,當第一批獲貸學生進入還款期時,連續違約 90 天以上的違約率高達 16.7%[1],這嚴重阻礙了國家助學貸款業務的正常發展,直接導致了 2004 年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進一步改革。
(二)誠信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標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機構的基本職能之一。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工作中,學校要引導學生誠信為學、誠信為人,方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對社會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才。正因為如此,誠信教育一直是國家與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標。2013 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高校學生資助誠信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教資助廳函〔2013〕1 號),決定從當年起于每年 5月份通過創新形式、豐富內容等方式集中開展高校學生資助誠信教育主題活動[2],充分突顯了國家層面對推動資助誠信建設工作的重視,也確立了高校在誠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三)資助誠信對社會誠信建設具有示范及引領意義
由于我國還沒有建立起成熟完善的個人信用記錄體系,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相比之下,建設資助誠信的工作對象僅僅涉及受資助的大學生及部分畢業生,人數相對較少,受教育程度更高,易于保持個人較高的信譽度,建設資助誠信文化的條件日臻成熟,這些因素都是建立資助誠信體系的良好條件。高等教育機構應該是引領社會風氣、實現改革創新的基地之一,在誠信體系建設方面其也應走在時代前列,為整個社會的誠信文化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發,引領誠信文化的社會風潮。
二、高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失信問題
資助失信行為在高校中雖然是少數,但是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公平開展造成了阻礙,對資源的分配和利用造成了浪費,也對校園風氣甚至未來的社會風氣造成了不良影響。這些失信行為不僅體現在對于高校、社會的不誠信,也體現為對學生家庭的不負責。典型的失信行為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謊報家庭經濟情況
掌握學生真實的家庭經濟情況,是準確進行資助工作的前提。但在資助申請、評定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如實反映家庭情況的問題,如偽造經濟困難證明、謊報家庭收入、隱瞞額外資助等。由于我國稅收制度和個人信用記錄體系還不完善,加之社會監管體系的疏漏,導致這些行為在高校資助過程中暢通無阻,嚴重影響了資助的公平、合理分配。
(二)違背資助合約
廣泛地講,資助可以分為無償資助和有償資助兩種類型。助學金是典型的無償資助,而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則屬于有償資助,獲得資助的學生有義務履行捐助與受助雙方達成的協議。例如,一些助學項目要求獲助學生每學年參加一定小時數的公益活動,傳遞愛心;獲得國家助學貸款資助的學生,要求依照貸款合同按時還款;勤工助學簽約上崗,在崗學生要按照崗位職責認真勞動工作;等等。但部分受助學生卻未能履行義務,一些學生認為獲得資助理所應當,不參加任何公益活動或者虛報公益活動參加情況;部分貸款學生不重視自己的還款計劃,不及時償還助學貸款,造成違約;部分勤工上崗學生在勤工崗位上玩忽職守、消極怠工,謊報工時。
(三)隱瞞在校受助信息
國家、高校及社會為學生提供經濟資助,既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的長遠目標,也是希望能夠減輕困難家庭子女教育的經濟負擔。然而個別學生在高?;蛟谏鐣汐@得了資助以后,卻向自己的家庭隱瞞了這一信息,繼續向父母索要經濟支持。這種失信行為不僅完全沒有減輕家庭的負擔,還可能會讓學生形成奢侈浪費、愛慕虛榮的不良習慣,在成長的道路上埋下隱患。
三、高校資助工作誠信缺失的原因
在資助過程中,受助學生出現失信行為,并非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受到社會風氣、管理體制、家庭教育以及現實原因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一)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