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探討
【第一章】國內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與完善緒論
【第二章】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概述
【3.1 3.2】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3.3】新聞行業職業道德存在問題的原因
【第四章】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 論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在此形勢下,給我國的新聞事業帶來了巨大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職業道德問題。雖然我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發展現狀是良好的,比如更加重視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意識等,但是,有些新聞工作者抵御不了各種金錢與利益的誘惑,違反、偏離了新聞的職業道德,產生了職業道德的失范現象。職業道德教育的缺失,會對新聞工作者的道德教育產生影響,不利于保障對新聞工作者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加大了職業道德失范的可能性。
新聞工作者具有風險高、人員流動性大等特點,因此,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工作。雖然困難重重,但卻必須進行。
《我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與對策》這篇論文是作者在界定新聞與新聞工作者以及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概念的基礎上,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學及其他相關學科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進行分析研究,進而歸納總結出其職業道德的發展現狀、主要問題及產生原因,以此來思考行之有效的治理對策。
由于國內大部分有關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文獻主要是從新聞學或傳播學的領域來撰寫的,由此可借鑒的理論相對較少,尤其在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對策方面還需要更加的細化。本人的理論功底不足,研究能力有限,內容論述上難免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的分析不夠全面,可能有所疏漏;缺乏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失范對策理論的實踐檢驗。
從作者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現狀的研究發現,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我國整體的職業道德建設水平,對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失范問題必須予以預防和整治。通過對其進行研究,一方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從實踐上探索了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徑,由此達到樹立新聞工作者正確的價值觀念,減少其職業道德問題的產生。所以,在以后關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研究上更應該趨向實踐研究,把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體現出其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A 普通圖書: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毛潤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列寧。列寧論文學與藝術(二卷本)[M].北京:人文出版社,1960.
[5]周中之。倫理學[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羅國杰。倫理學[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蔡銘澤。新聞傳播學[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
[8]陳桂蘭。新聞職業道德教程[M]. 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9]沈愛國。新聞學基礎[M]. 2001 年版浙江大學出版社
[10]徐中煜。 清末新聞、出版案件研究(1900-1911)[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黃瑚。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2]韋爾伯·施拉姆等。報刊的四種理論[M]. 新華出版社,1980
[13]儲玉坤?,F代新聞學概論[M]. 世界書局,1948
[14]徐寶璜。新聞學[M]. 1919
[15]邵飄萍。新聞學總論[M]. 1924
[16]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 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7]喻國明。變革傳媒:解析中國傳媒轉型問題[M].北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18]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 2006 年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李希光。 畸變的媒體[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0]陳霖。新聞學概論[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
[21]陳桂蘭。新聞職業道德案例評析[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2]丁柏銓。中國當代理論新聞學[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3]劉建明。當代新聞學原理[M].北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4]陳霖。當代新聞傳播原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25][美]E·博登海默。 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6][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B.期刊中析出的文獻:
[1]潘忠宇。我國媒體倫理研究的新進展[J].倫理學研究,2006
[2]羅以澄,詹緒武。轉型期新聞道德問題的制度環境分析[J].現代傳播,2005
[3]胡興榮。兩難中尋求新聞與倫理的共存[J].國際新聞界,2003(3)
[4]陳絢。也談“新聞自律”[J].國際新聞,1998(1)
[5]謝湘。揭開“中國第一月嫂”面紗的前前后后[J].新聞記者,2003(3)
[6]王淑芹,李淑英。新聞道德缺失的誘因分析[J].道德與文明,2007
[7]朱春陽。西方內部新聞自由[J].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2002
[8]潘文森。假新聞:腐朽文化的產物[J].新聞記者,2001(3)
[9]王泊。有償新聞的本質及其法律責任[J].聲屏世界,2001(7)
[10]鄭保衛。新聞職業道德誤區之虛假新聞[J].軍事記者,2001(7)
[11]田發偉。媒體市場化對新聞倫理道德的沖擊[J].新聞與寫作,2003
[13]丁菁。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淺議[J].價值工程,2011
[14]徐新平。論威廉新聞倫理思想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1)
[15]李凌凌。論新聞工作者的心理素質[J].新聞愛好,2005
[16]李希光、孫靜惟。商業化陰影下的中國下一代記者[J].新聞記者,2004(11)
[17]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中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之一)[J].新聞記者,1998
[18]陳文倩。芻議青少年道德素質提升--結合重慶市合川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經驗[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
[19]郭道暉。建構適應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的原則與方略[J].中國法學,1994(1)
[20]鮑勃·考威爾。傳媒的良知與責任[J].國際新聞,1997(3)
[21]楊德威。英國新聞自律組織的地位與功能[J].新聞與傳播,2003
C.報紙中析出的文獻:
[1]吳焰。如何消除“偏激共振”--新媒體時代的輿論法則思考之二[N].人民日報,2012 年 2 月 28 日相關文章
[2]王歡。打擊新聞敲詐,主要打擊“李鬼”“內鬼”[N].瀟湘晨報,2014 年 4月 23 日相關報道
[3]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N].解放日報,1943 年 9 月 1 日
D.學位論文:
[1]嚴虹霞。新聞職業道德現狀分析及對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2]周洋。晚間時段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發展策略研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07
[3]王善華。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D].南京:河海大學,2006
[4]譚琳琳。新時期我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5]葛作然。當前我國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現象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08
[6]劉勃。論新聞侵權[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2008.
后 記
時光荏苒, 歲月如梭,短暫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已經接近尾聲,心中交織著復雜的情感--感慨、感動和感激無以言表,銘記于心。三年前,我承載著家人的期望信心滿滿的踏入了我夢寐以求的吉林大學,求學之路雖走的辛苦但收獲滿滿,對于自己仍然能堅持走在這條路上感到由衷感動。在師長及親友的大力支持下,我即將順利完成學業。特別感謝我的父母,沒有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沒有他們的寬容和堅忍,我很難想象自己今天能否堅持走在我所選擇之路上;由衷感謝我的導師,她以她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崇高風范,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對我一生的求學生涯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要完成一篇畢業論文確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在我努力的同時,有家人支持,有導師和同學的幫助,讓我內心深處包含著深深的感激之情。特別感謝王麗榮導師,從選題、構思、數據處理到論文的修改等各個階段都給予我相當多的有益的指導意見,沒有她的幫助,我很難單獨完成我的畢業論文。同時,感謝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全體教師在論文寫作期間給的建議和幫助,感謝婁淑華老師,王淑榮老師,張艷梅老師,常艷芳老師等各位老師在開題時給予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在學業和生活上關心與教導,謝謝你們。
通過論文的撰寫,使我能夠更系統、全面地學習到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論知識,并得以借鑒眾多專家學者的寶貴經驗,這對于我今后的工作和我為之服務的工作無疑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由于本人理論水平比較有限,論文中的有些觀點以及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失范歸納和闡述難免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歡迎老師和專家們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