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意識形態; 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生活。
“生活世界”的概念范疇最早是由德國著名哲學家、現象學的奠基人胡塞爾提出的?!吧钍澜纭笔侵敢粋€具有基礎性功能的、可以感知的、豐富多樣的,真實的、現實的日常世界?!吧钍澜纭崩碚撎岢龊?,現代西方哲學回歸日常生活世界成為重要發展趨勢,這也是整個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而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脫離日?,F實生活且漸行漸遠。思想政治教育回歸且融入日常生活,可以避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因遠離日?,F實生活導致的弊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教條的標簽也可以被順其自然的丟掉。思想政治教育回歸日常生活是指日常生活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以教育客體的日常生活為主體,圍繞教育客體的日常生活,尋找教育的契機,賦予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日?,F實生活的內涵,寓教育于教育客體的日?,F實生活,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充分發揮教育客體的主體性,達到教育的實際效果,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先進政黨,通過理想信念引導與價值觀傳播,啟發和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由自發性到自覺性的轉變,能使他們覺悟到自己作為歷史主人,從而應當積極主動為自身的利益斗爭的過程。因而,從本質屬性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識形態性,目的是在全體社會成員中形成一致化的意識形態,實現意識形態的社會化認同,以此建立和維持國家的合法性存在。但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對唯物史觀的論述僅僅圍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非日常生活領域而展開,與之相伴隨的是對意識形態的理性化的宏大敘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也被順理成章的從日常生活世界領域中“祛除”.事實上,日常生活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維度,是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基本場域,也是意識形態社會化實現的基本寓所。人類生活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馬克思指出“從現實的前提出發,而且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種處在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盵1]這說明生活世界的主體是現實的人,生活世界是現實人的活動場域; 現實生活離不開現實的人,現實的人也離不開現實生活?,F實的人正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在現實世界中建立起社會關系,通過社會關系搭建起現實人與現實世界的客觀聯系。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本源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回歸日常生活的理論邏輯。
一、意識形態的產生: 思想政治教育回歸日常生活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現實的人為教育對象的教育實踐活動,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培育人們形成先進的觀念、培養人們崇高的政治修養和提高人們的政治素質,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的發展。人作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2],也就是說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性和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類本質,決定了人只有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伴隨滲透著精神生產,并在勞動實踐與精神生產的結合中實現人的主體性與社會性的自由交融,才能實現“人對自己本質的真正占有”[3].而在唯物史觀創立伊始,馬克思主義就指出: “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資生活本身,……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一開始就進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這種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盵4]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具有兩層含義: 一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再生產出人自身; 二是社會再生產的基礎是人自身的再生產。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來看,唯物史觀并沒有忽視人們的飲食男女、婚喪嫁娶等日常消費和日常交往,而是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為歷史的基本主題。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同時,也強調具體歷史的日常生活基礎,恰恰是日常生活賦予具體歷史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具體的歷史過程不是自然科學規律的決定論過程,而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的,由人們參與的現實的、具體的實踐過程。這一點在馬克思恩格斯對唯心史觀的批評中可見一斑,他們在指出以往歷史觀的致命缺陷時說: “歷史總是依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 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作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作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盵5]因此,馬克思主義把日常生活世界看成是人及其歷史發展的基礎,意識形態本身就是人類歷史的一個方面。意識形態來源于實際存在的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歷史發展中,這是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回歸日常生活的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類的“意識”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產與再生產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最初只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人們,對自然界中周圍環境的感知而產生的一種樸素的意識,這種對社會存在反映的感知意識并不具有“純粹”意義,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開始時并不具有 “純粹”的意義,只是類似于動物式的意識。然而不同之處卻在于,人的這種類似于動物式的意識卻是遠遠高明于動物,人的這種樸素的感知意識是一種脫離動物本能的,被人意識到了的意識?!叭藗兊挠^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盵6]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所認為的自然宗教類型的意識。而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歷史的必然,與之相伴的是生產效率的提高,分工的出現和人們需求的不斷增長,這些變化天然的映射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意識產生的基礎是日常生活,因而,其進步和發展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最初,分工也只基于性別差異而產生,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單純基于性別的分工已經成為歷史,需要和天賦成為分工的重要依據,當然分工過程也存在偶爾性因素。最后,隨著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皬倪@時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7]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形態”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這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邏輯。人們的“意識”以擺脫世界的方式去構造“純粹的理論”,反過來,也只是從一個方面標示了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的變化和發展,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并沒有超出真實的人類歷史的范疇,它的基本內容只能是活動于歷史當中的現實的人,他們對生活所具有的看法,包括對過去的、現在的以及未來的生活的觀念,這些生活的觀念實質上反映的是社會關系,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部狀況的反映,即意識形態實質上代表著人們的歷史觀。
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通過再生產才能維持。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所需要的生產不是單一的、孤立的,而是全面的、系統的、聯系的,不僅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還必須包括人自身的生產,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再生產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再生產。根據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西馬學者阿爾都塞認為“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現存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共同構成了再生產。也就是說,再生產過程包含著勞動者技能和勞動者全部思想意識兩個方面的訓練和傳承。兩者都是需要教育功能的發揮才得以實現。正是因為再生產的這兩個方面決定了教育的兩種形式的存在。一種是教育對勞動技能的訓練和傳承,使勞動者掌握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技能,另一方面是教育對勞動者思想意識的訓練和傳承,使勞動者服從和服務于既有的社會秩序和程序規則,換句話說,也就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習得認同的過程。因此,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使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而實際上教育一直以來伴隨著人類社會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8].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們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關系是體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等方面。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必然會發生矛盾。為了解決矛盾必須借助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的傳承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實現。從一開始,人類的教育也是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靠言傳身教進行的。因此,教育一開始就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們的生活實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教條化”的存在,因為后者恰恰是加強了人的對象化,從而使人與自己相分離以至逐漸遠離,使自己忘卻本性,迷失在日益難以駕馭的“科學”系統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是人們思想意識的訓練和傳承,要參與構建人的生活世界,目的就是擴充勞動者的知識、培育勞動者情感、塑造勞動者的意志和提升勞動者的能力,使勞動者能過理解社會政治生活、接受并持有特定的政治觀念、以至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最終促使勞動者形成社會發展所期望和需要的價值觀念和政治態度,即意識形態。社會與社會關系相輔相成、相伴相生,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了社會關系的存在和發展,社會關系的存在和發展決定了反映社會關系的思想、觀念、意識得以傳承和發展。此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恰恰得到最好的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最根本前提是人類物質生活條件,意識形態作為人類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卻是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最直接前提。產生于社會物質生產實踐的意識形態,要持續不斷的反映社會物質條件,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意識形態傳承的載體功能。當然,教育和意識形態都是源于人類日常的物質生產活動,教育產生于意識形態之前,而且意識形態產生之前的教育僅僅實現傳承勞動技能的功能; 意識形態產生之后,教育還要實現傳承思想的功能。早期的人類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不高、發展落后,人們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也比較簡單,因此,與之相對應的教育所具有的形式也就比較單一、而存在的領域也就比較狹窄。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必然引起人們活動的頻繁和復雜化,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人們在廣泛參加社會活動的同時形成了越來越復雜的社會關系,因而,教育的形式和領域也逐漸多樣和寬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分支,同樣形成和發展于人類的日常生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