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轉型期導游職業道德發展探析
【第一章】我國導游職業道德素養提升研究導論
【第二章】十八大后導游職業道德相關理論的闡釋
【第三章】新形勢下導游職業道德建設成就及問題分析
【第四章】當前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缺失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中國導游職業道德構建路徑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轉型期導游職業道德教育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旅游業作為一個涌現出來的朝陽產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我國的旅游產業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產業的形象快速鮮明化,產業規模日益擴大,在國際競爭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不僅吸納了中國的大批勞動力,而且豐富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增進了各國人民的友誼、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豐厚的資金。
在旅游業的從業人員當中,導游隊伍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對提高導游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導游職業道德建設在當今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不僅是解決行業內各種糾紛的重要途徑,而且是在更大范圍的經濟、文化建設中起重要作用的手段。從行業發展方面看,隨著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導游作為旅游行業的"軟實力",其素質的低下,不僅影響旅游地形象、制約該地區旅游業良性發展,甚至會進一步在更深層次和更廣范圍影響和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游客方面來看,旅游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旅游就成了一個人開闊眼界、陶冶性情的途徑,成了一個人除了家庭、學校、社會(或單位)以外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導游在這種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與此同時,"宰客"等旅游糾紛事件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阻礙,導游作為旅游活動中的一線員工,直接成為了"宰客"行為的執行主體,"污名化"的職業聲譽降低了導游的社會地位以及歸屬感,阻礙了導游職業終生化的發展,走出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困境成為了這個鏈條中的突破口。
我國正處在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階段,這個時期顯著的特點是隨著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的逐漸確立,中國社會逐漸從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變。在這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和基點的社會浪潮中,物質利益、組織形式、社會的經濟成分、就業方式等逐步多樣化,人們的思想逐漸具有多變性、差異性和選擇性,社會的職業道德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人們逐漸具有了較強的競爭意識和自主意識,日益形成了與其經濟體制相匹配的職業道德規范;然而另一方面來看,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的價值得到了過度的彰顯,社會轉型時期道德的價值取向逐漸趨于多元化,因而很多行業包括導游行業的職業道德出現了眾多的失范現象。導游員在服務過程中,經常出現違背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由此產生了導游職業道德建設問題。
我國導游職業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導游人員是為政治外交工作服務的,使命是促進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友好交往,屬于事業型外交職業;二,改革開放至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前夕,旅游企業處于事業化管理時期,導游員肩負為國家多創外匯的使命,推動旅游行業逐步走向產業化的發展道路,職業屬性逐步走向經濟產業化的發展道路;三,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后,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導游員成為吸納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導游員為出境、入境、和國內旅游三大市場服務,旅游企業的數量迅速增長,相關的職業院校和導游培訓機構迅速發展起來,人員素質和相關制度建設相對落后,造成導游職業道德建設弱化狀態。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的導游職業發展歷程短,加之市場經濟、價值觀多元化、拜金思潮等外部環境的沖擊,我國導游職業的發展還不完善,加快其建設步伐的任務迫不及待??傊?,真正意義上的導游職業發展時期短,導游職業道德建設還在探索之中,而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些內外因素要求我們注重導游職業道德建設。
1.1.2 研究意義。
導游職業道德建設問題不僅成為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且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理論意義:首先,職業道德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豐富和完善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相關理論內容,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其次,職業道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研究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過程中,運用的新方法、出現的新視角會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啟示,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拓展了新領域和新視角,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建設。
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首先,有利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導游隊伍,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其配套設施:酒店、餐飲等"硬實力"有了較高水平的提升,然而,導游的職業道德失范行為卻成為了阻礙旅游業發展的"軟實力".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接受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通過在生活中親自反復實踐所養成。
導游職業道德的提升可以幫助導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激勵導游樹立奉獻精神和職業素養,樹立崇高的職業目標和理想,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從而加強導游的職業隊伍建設,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導游職業道德的提升:周到的服務、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能夠提高游客對旅行社和該地區的旅游業的評價,進而在無形中為該地的旅游業做了無形的宣傳,提高了該地旅游業發展的整體形象。導游職業道德建設也能夠糾正導游行業的不正之風,有效提高導游對其行為的道德認知,使旅游市場秩序向規范化發展。因此導游職業道德建設有利于旅游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其次,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第一,導游職業具有流動性大、接觸面廣的特點,很多市場競爭等開放的思想意識都是從旅游業中發展起來的,導游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會受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有利于深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涵,促進社會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第二,導游在帶團過程中,其言行舉止反映著導游員素質的同時,也會將其價值觀傳播給旅游者,發揚熱情好客、崇尚禮儀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有利于整個社會的風氣建設。第三,規范的導游隊伍建設,可以協調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為社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從而營造和諧、健康的道德風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傊?,導游可以通過傳播健康道德文化,豐富社會道德內涵,促進社會和諧,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管理學術界對職業道德的研究具有非常豐厚的理論資料,但學術論文主要關注的群體是:財務人員、銷售人員、企業高管以及醫務工作者等,對導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體制、職業能力和服務評價等,只有少數學者研究過導游人員的"導購行為",幾乎沒有學者對導游的職業道德做過系統的理論化研究。
首先,在管理體制方面:國外導游的管理制度包括寬松型和嚴格型,蔡家成在《芻議國外導游管理體制及其成因》中認為,國外許多國家采用嚴格和全面的方式對導游進行管理,比如: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對導游實行嚴格的認證制度、有效的監督和處罰制度、定期的在冊導游培訓的制度。其次,在職業能力方面:Jennifer C.H.Min 在《Tour guide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認為,情商在導游服務過程中非常重要,包括導游控制和規范自己情緒的具體自控力、與游客有效互動的能力以及面對壓力的能力等等。最后,在服務評價方面:國外學者重視導游服務質量的綜合評價,其評價的根本標準是:游客滿意度。James Wong,Rob Law 在《Difference in shopping satisfaction levels:a study of tourists in HongKong》里分析了游客在香港購物的滿意度,認為由于每個國家(地區)文化具有差異性,所以在游客接收到相同的購物經歷后,其對購物滿意度的界定也會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直接會影響到旅游者對香港之行的滿意度。
1.2.2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者對導游職業道德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可分為如下類型:
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缺失及成因研究:于杰(2012)發表于《世紀橋》上的《導游人員職業道德現狀及對策思考》,從導游員整體素質(學歷水平低、高級導游少、專業知識不足)、誠信觀念(增加自費項目、壓縮行程)、服務意識、私收回扣等方面論述了導游職業道德缺失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周偉光(2006)發表于《企業經濟》上的《關于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問題研究》,從"素質低下說"和"教育乏力說"兩種觀點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來分析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周偉光(2006)發表于《改革與戰略》上的《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評價及失范治略》,提出了簡化評價要素及動機和效果相統一的評價準則,從經濟人本性、信息不對稱、法律不健全角度解釋了旅游從業人員道德失范的原因。
導游職業道德教育研究:陳弢(2011)在《導游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現狀研究--以五年制無錫旅游商貿高職為例》中,從導游專業學生角度看職業道德建設現狀,得出以下結論:學校教育、課程設置、校企合作、家長態度、資源整合等方面值得肯定,學生認識、教育形式、評價體系、保障系統、行業參與、家長配合力度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金向潔(2008)發表于《職業技術教育》上的《增強旅游職業道德教育實效性的途徑》,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將旅游職業道德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和人生觀教育結合起來,將旅游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日常管理和實踐活動中。邵玲(2009)發表于《教育研究與實驗》
上的《高職院校導游職業道德教育探析》,在分析導游職業道德問題現狀及高職院校導游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從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系統講授、隱性滲透、現場感受五方面提出了解決的對策。趙磊(2007)發表于《教育與職業》
上的《談高校旅游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與途徑》,提出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職業道德教育,將職業道德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實踐相結合。
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研究:譚為躍(2012)發表于《教育與職業》上的《基于職業道德內化的和諧旅游職業人的培養》,從旅游職業人職業道德內化的重要性、條件進行了分析,從而提出了職業道德內化的方法,強調了自律的重要性。史颹
(2013)在《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研究》中,在對導游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和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從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原則、內在途徑及外在保障(職業培訓、薪酬機制、監督管理、市場秩序)方面提出了其對策。楊彥鋒、劉麗敏(2011)發表于《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上的《導游"污名化"現象與導游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在探討導游形成"污名化"的原因以及其對導游職業教育所形成的危害的基礎上,對導游職業教育提出了相適應的對策和建議。何愛平,肖智,劉蜀鳳(2010)發表于《旅游學刊》上的《導游道德風險的動態最優化分析》,提出提高導游職業歸屬感以及降低監管成本對導游道德建設的重要影響,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劉春梅(2007)發表于《商業現代化》上的《中外導游管理制度的比較研究》,通過對中外導游管理制度的異同點研究,提出了改變人們把導游行業看做是過渡職業的現狀,從而使導游職業成為終生職業規劃。劉戰慧(2009)發表于《現代企業教育》上的《我國導游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困境與重構策略》,通過對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和困境的研究,從社會道德體系、社會責任、道德觀教育等角度提出了重構導游職業道德教育體系的一系列對策。曹常玲發表于《中國成人教育》上的《國外道德教育及其對我國旅游職業道德教育的啟示》,通過分析國外的道德教育具有明確性、滲透性、實效性、針對性、整合性的特點,從教育理念(公民教育、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和原則(主體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方面提出了幾點對我國的啟示。
綜上所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集中在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缺失及成因、導游職業道德教育研究、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研究等方面,將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置于經濟社會大背景下進行整體、系統研究的論文很少,將導游職業道德建設與社會核心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結合起來的文章更少。本文力圖在這些方面進行探索研究。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篇論文將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來對導游職業道德建設問題進行研究:
第一,文獻索引法。通過閱讀有關導游職業道德建設問題方面的資料,了解各地對于導游職業道德建設問題的研究現狀,并從中吸取有價值的內容。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本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現狀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理論性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導游職業道德建設的實效性。
通過這項研究,我們期望能夠給導游職業道德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和參考,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以及促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4 本文創新點。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和論文的搜索和查閱,了解到國內外學者對導游職業道德建設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從經濟社會大背景下整體上將導游職業道德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結合起來,以期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領域提供一個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