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學生是中國故事、中國方案的傳播者, 加強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強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推進中華優秀文化的海外傳承, 以及為國家戰略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撐。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養目標的獨特性和針對性、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教育內容的代表性和時代性、教育方式的體驗性和柔和性、教育任務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等特點。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把優秀傳統文化滲入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養國際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把當代中國的發展全貌展示給國際學生。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瓶頸是:認識不充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師資配備不充足、不專業;親和力不夠, 針對性不強。破解其瓶頸的主要路徑是:完善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大力加強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柔性表達中國理念;著力提升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關鍵詞:新時代; 國際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意義; 特點; 內容; 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2016年12月,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端和前沿陣地,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國際學生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建設教育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
關于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國家政策法規有明確的要求。198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等部委頒布的《外國留學生管理辦法》就明確指出:“結合留學生的思想情況, 要經常進行勤奮學習、遵守法紀、團結友好的教育, 幫助他們了解我國的政治、歷史、文化、經濟和風俗習慣, 并根據不同對象, 介紹我國的政治主張?!?010年, 教育部印發的《留學中國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在2020年使得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 還要培養一大批知華、友華的高素質來華留學畢業生?!?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通過加大留學工作行動計劃實施力度, 加快培養來華杰出人才?!?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聯合制定的《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也強調:“高等學校應當對國際學生開展中國法律法規、校紀校規、國情校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內容的教育, 幫助其盡快熟悉和適應學習、生活環境?!鄙鲜鑫募幎ㄊ沁M行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支撐, 培養知華、友華高素質的國際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本文著力探討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特點、內容, 分析其面臨的瓶頸, 并提出新時代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二、新時代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近年來, 國際學生規模增長迅速。據統計, 2016年共有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442 773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29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來華留學事業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 做好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 有助于增強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文化認同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增強國際學生對中國的文化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關鍵。
一方面, 可以通過課堂學習、文化體驗、參觀考察等途徑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的發展, 讓中國文化貫穿來華留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另一方面, 可以讓國際學生感受中外文化差異, 不斷消除他們對中國以及中華文化的誤解和偏見。增進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培養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進而增強國際學生對中國的文化認同, 使其真正做到“知華、友華”。
\\(二\\) 有助于中華優秀文化的海外傳播
中華優秀文化不僅需要國內傳承, 同時也需要海外傳播。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 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013年9月, 北京語言大學在老舍茶館舉行了北京高校國際學生中國文化傳播大使聘任儀式, 來自19個國家的22名留學生成為首批文化傳播大使。中國文化傳播大使的聘任, 充分說明了國際學生在中華優秀文化海外傳播與傳承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國際學生是中國故事、中國方案的傳播者, 他們已成為中外交流溝通的紐帶。加強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他們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不斷加深, 實際上就是培養中華文化的傳播使者。待國際學生學成回到自己的國家之后, 便可借國際學生之力, 傳播好中國聲音, 闡釋好中國特色, 展示好中國形象, 讓中華優秀文化在海外廣泛傳播。
\\(三\\) 有助于為國家戰略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撐
高質量的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力支撐。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高質量人才不僅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 同時也要了解中國, 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增進其了解中國、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路徑。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向國際學生介紹、解釋中國的大政方針, 增強其對中國政策、方針的解讀能力, 為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政策溝通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深國際學生對中國的熱愛, 進而通過他們架起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民心相通的橋梁, 從而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積極投身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
三、新時代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知華、友華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其具有培養目標的獨特性和針對性、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教育內容的代表性和時代性、教育方式的體驗性和柔和性、教育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等特點。
\\(一\\) 培養目標的獨特性和針對性
對大陸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 著重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港澳臺僑生,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一國兩制”的忠實踐行者、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為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的國家、民族、文化認同感;而對外國留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知華、友華人士, 以及文化使者為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熱愛。
\\(二\\) 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多元性
正確把握教育對象的特點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實效性的前提和基礎。國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中國學生, 中國學生整體上政治信仰相同, 文化背景、生活環境相近, 接受的教育理念皆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之下, 成分較為單一。而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學生, 教育對象的構成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的特點。
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國際學生是外國人, 對其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跨文化性。國際學生來自不同國家, 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國際學生的母語文化易使其形成思維定式和對異文化的排斥。
教育對象的多元性主要體現在:一是政治背景多樣, 國際學生的母語國社會制度不同;二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母語文化背景不同;三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宗教信仰也不盡相同;四是年齡層次多元, 國際學生小至十幾歲, 大至六七十歲, 年齡差異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