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歷程探析
【緒論】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問題研究緒論
【第一章】人道主義援助的相關概念及歷史演變
【第二章】中國官方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
【第三章】民間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及特點
【第四章】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案例分析
【第五章】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特點、意義及問題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開展人道主義援助的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緒 論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中國對外援助作為中國外交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伴隨著中國外交共同發展。而對外人道主義援助作為中國對外援助的一種重要形式,越來越發揮出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自 90 年至今,經過不斷的發展、完善,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贊譽。在0 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形成了自身顯著的特征與意義,同時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加之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這些都對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國內的學術領域對中國對外援助的研究比較豐富,包括中國對非洲援助、中西方間國際援助的比較研究等,但對于中國對外援助其中一個細分領域的人道主義援助的研究還不甚多見,有必要對其進行整理和總結。本文通過對中國官方和民間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認真梳理,理清各階段發展脈絡,分析各階段的基本特征。同時挑選典型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案例進行分析,比較援助過程和效果的不同,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特點、意義和問題,結合自身的思考,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建議,以期可以為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問題提供筆者點滴的幫助。進入 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的國際責任也日益擴大,作為新的世界窗口,中國有義務,有責任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時代貢獻,這些都從客觀上對中國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內論文、期刊方面,李小瑞的《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特點和問題》,從歷史發展角度梳理了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脈絡,總結了 000 年以來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新特點,提出了加強民間同國際間合作,政府規范民間資金管理等建議以進一步完善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李晶晶的《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及現狀分析》,分別對 000 年前的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和000 年之后的現狀進行描述,分析了制約與促進兩個時期中國人道主義援助發展的多種因素,并認為在現今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政治博弈的過程中,中國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仍將保持低調與謹慎的態度;黃芳的《從國際法角度論人道主義援助》,闡明了國際法同人道主義援助的關系,并明確提出人道主義援助的目的只能是拯救生命,減輕受害者傷痛,而不能帶有任何政治的或其他動機,也不能干涉別國內政;焦佩的《從印度洋海嘯分析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模式》,選取 00年印度洋海嘯為切入點,分別對美國、日本、中國的援助動機與行為進行了分析,并對受援國接受援助的反應進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的不足之處;賴育麟的《民間組織從事對外援助:以中國扶貧基金會援助非洲為例》,從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民間組織角度,選取中國扶貧基金會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機構,對其援助非洲的原因動機、援助項目、援助意義三方面展開論述,得出民間人道主義援助與官方人道主義援助的不同特征,進而總結出民間人道主義援助對中國外交的重要意義。
國內著作方面,目前鮮有以人道主義援助作為主題的著作出現,更多的是將人道主義援助作為總體內容一小部分在著作中出現,比如周弘、熊厚的《中國援外 0 年》中,對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對朝鮮、越南提供軍事、經濟、人道主義援助進行了介紹,認為初期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具有極大的政治性;劉鴻武、黃梅波的《中國對外援助與國際責任的戰略研究》,將關注點集中在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書中列舉了中國政府對非洲教育、醫療、體育方面的援助以及中國企業在非的援助項目,認為這些援助促進了非洲當地的經濟發展,惠及了民生,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桑穎的《美國對外援助中的私人志愿組織》,從民間非政府組織角度,論述了美國民間組織的歷史發展過程,在美國國內及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中扮演的角色等,對中國民間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具有實際的借鑒意義。
國外著作方面,入江昭(Iriye Akira)所著的《全球共同體:國際組織在當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Global Community: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in the Making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從歷史的視角部分地探討了人道主義發展援助中的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和角色;安妮·克魯格(Anne Osborn Krueger)的《援助與發展》(Aid and Development),探討了國際援助與國際發展的關系,認為國際援助有助于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并在國際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及影響;瑪莎·芬妮摩爾的著作《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 inInternational Society),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從社會學視角論證了國際紅十字會的作用及其所創建的國際規范。國外論文、期刊方面,Hugh Peterken/Wasana Bandara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中的業務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in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介紹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核心業務,描述了業務流程管理是如何在國際非政府組織體現的,并指出其價值與挑戰;Robert Higgs的《國家主導的人道主義援助:政府失敗的又一事實》(State-Led HumanitarianAid: Another Case of 'Government Failure'),認為政府主導的人道主義救援工作并不能確保在減輕人類遭受的痛苦方面是成功的,從長遠來看最好的方式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而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最好的途徑則是建立保護經濟自由發展的機制。
三、研究方法、創新及不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針對某一國際事件或主權國家特定時期的外交行為進行分析的方法。其既可得出某一事件獨立的特殊性結論,也可得出某一事件引發的普遍性結論。本文中筆者選取了印度洋海嘯和菲律賓臺風作為具體案例,分析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特點。
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將不同主體或同一主體的不同部分相比較,得出具有辨析性的比較結論的方法,其優點是能夠更直觀的看出比較部分的不同。
本文中在印度洋海嘯和菲律賓臺風的案例中,筆者對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人道主義援助進行了比較,同時對中國政府與民間的人道主義援助也進行了比較。
歷史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是按照時間發展順序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
本文中筆者在第二章、第三章,對于中國官方和民間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歷史發展敘述,采用的便是歷史研究法。
可能的創新之處是,目前國內專門針對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研究較少,作為該領域內的學術論文,本文具有一定的原創性和創新性。另外在研究材料上筆者也盡可能的選取較新的資料作為研究基礎數據,以體現本研究的時代性。不足之處首先在于國內相關的文獻資料較少,統計數據匱乏,無論是官方或民間都無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權威數據對外公布。其次本文主要針對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縱向性加以描述,但在橫向比較內容層面較少。最后,因個人日常工作里英文運用不多,也使筆者在搜尋外文材料、閱讀國外文獻時有較大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