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歷程探析
【緒論】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問題研究緒論
【第一章】人道主義援助的相關概念及歷史演變
【第二章】中國官方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
【第三章】民間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及特點
【第四章】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案例分析
【第五章】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特點、意義及問題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開展人道主義援助的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中國官方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
中國官方的人道主義援助起步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 1950 年至改革開放前,彼時中國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意識形態和政治色彩濃厚,援助國家均是中國周邊的社會主義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且援助形式更多的是以軍事援助為主,經濟援助為輔。第二階段自改革開放后至 20 世紀末期,中國打開國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同世界的交往愈發頻繁,在這一時期中國開始與一些國際多邊援助組織展開交流與合作,一方面接受這些多邊組織提供給中國的援助,另一方面又通過這些組織將中國的人道主義援助提供給受援國。
同時,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下,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意識形態色彩淡化,對外援助提倡"量力而行",慎重決定。從 2000 年起,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到大發展時期,援助的范圍、規模都大幅提升,特別是與非洲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后,中國對非加大了人道主義援助的投入。
第一節 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初始起步階段(1950-1977 年)
20 世紀 50-60 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財力緊張,物資匱乏,經濟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國際方面,美、蘇兩個大國在二戰時結成的同盟關系也因戰后的利益劃分及意識形態的分歧導致分道揚鑣,開始了長達 40 年的冷戰,兩極對立的國際格局就此形成。美、蘇兩國為了爭奪地緣優勢、削弱對手實力,紛紛通過援助手段爭取各自盟友,擴大勢力范圍,并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的發展走勢。
面對嚴峻的國際環境,鞏固來之不易的新政權,中國要發展,就不能選擇走中間路線。在"一邊倒"的戰略方針下,中國毅然地站在了以蘇聯為首的民主陣營一邊,建立了國際和平統一戰線,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1949 年 6-8 月劉少奇訪問蘇聯,在雙方會談的過程中,斯大林建議"在國際革命運動中,中蘇兩家都應多承擔些義務,而且應該有某種分工,就是說要分工合作……你們多做東方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工作……我們對西方多承擔些義務,多做些工作??偠灾?,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國際義務。"1在這一時期,朝鮮和越南成為中國最早的援助國家。1950 年,朝鮮半島局勢一觸即發,美國出兵朝鮮,應朝鮮政府要求,中國派出軍隊赴朝鮮進行"抗美援朝".1950-1952 年的連續三年中,中國的軍事國防費用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甚至超過了 40%.
從 1950 年 6 月-1953 年年底,中國政府向朝鮮無償提供的軍需物資、基本生活物資等總計達 7.2952 億元人民幣。為了幫助朝鮮戰后恢復國民經濟,中國決定從 1954 年起向朝鮮撥付??钣糜诔r戰爭后的經濟發展并無償贈送大量生活物資。
此后,朝鮮一直是中國主要的援助國家之一。在對越南的援助中,中國竭盡全力支援越南抗擊外來侵略的戰爭,向越南提供大量的援助。
同時,中國還調用自有的運輸車輛幫助越南進行軍用物資運輸以及后勤補給。這些援助對越南抗法戰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1955 年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同國外代表團進行了廣泛接觸,密切協商,提出合作援助,為中國對外援助和中國外交打開了新的局面。
20 世紀 60-70 年代,國際形勢再次發生變化。中蘇矛盾激化,關系破裂,最終發生武裝沖突。美國因對中國共產黨赤色政權的擔憂,仍然對中國保持敵視狀態。這一時期中國的外交方針調整為"兩個拳頭打人",既打美國霸權主義,又打蘇聯大國沙文主義,同時努力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對兄弟國家和新獨立國家進行援助,把它們的力量加強了,反過來就是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這對我們也是巨大的支援。過去有人提出減少援助別國的主張,這是完全錯誤的。今后隨著我們經濟實力的增長,我們應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認真加強對外援助,努力為國際主義做出更大貢獻。"31964 年,周恩來在訪問亞非 13 國期間,提出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原則,成為了指導和貫徹中國對外援助的基本準則。
60 年代中國除對朝鮮、越南繼續援助外,另一比較重要的援助對象是阿爾巴尼亞。早在 1954 年,中國就開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一些經濟和軍事援助。1960年代初,在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停止對阿爾巴尼亞的一切援助后,應阿爾巴尼亞要求,中國開始增加對阿爾巴尼亞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成為阿最大的援助國。從 1961~1969 年,阿爾巴尼亞還收到了中國提供的總計 15.5 億元人民幣的無息貸款及兩千多萬美元的自由外匯。其中,用于成套設備的為 9.7 億元,包括冶金、機械、化工、建材、煤炭、石油開采等方面共 97 個項目,用于一般物資的 5.8 億元,包括糧食 100 多萬噸、鋼材 70 多萬噸、拖拉機 7000 臺、卡車 3000輛等。
1963 年,一支中國醫療救助隊入阿,隨即在阿展開了人道主義醫療援助,此后,中國先后向十幾個亞非拉國家派遣醫療隊。醫療隊通過無償、細致的醫療服務,增強了當地人民對中國的好感,為中國在亞非拉地區贏得良好聲譽。
從 1950-1970 年的 20 年中,可以看到中國的對外援助中軍事援助占據了很大比重,同時輔之以經濟援助,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常常包含在軍事援助與經濟援助中,數量與規模都很小,形式較單一,且對外援助采取的都是雙邊援助形式。
隨著 1971 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得到恢復以及中美兩國關系大幅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與中國建交和要求援助的第三世界國家隨之增多,中國的對外援助也進入了高峰期。國務院分別于 1971 年、1972 年、1973 年、1975年和 1977 年先后召開了五次全國援外工作會議。
1971-1978 年這 8 年間中國共向 68 個受援國提供了約 296.6 億元人民幣的援助,比此前 20 年的總和還多出110.2 億元。1973 年這一年中中國就向外提供了 55.8 億元人民幣的援助,達到中國對外援助的最高水平。(見圖 2-1)這一時期,中國除了繼續向傳統的亞非國家提供援助外,還向位于南太平洋地區的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及新建交的智力和秘魯提供援助。
1971 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與國際社會的接觸日益廣泛,中國多邊援外也日漸頻繁。在 1950~1970 期間,根據當時的外交形勢,中國認為大多數國際多邊組織被西方國家控制,過多的加入這些國際多邊組織與當時中國的外交戰略相違背,同時也不利于與周邊兄弟國家的關系發展。進入 70 年代,中國更多地參與到國際社會中來,并有選擇地加入部分多邊機構,開始嘗試按照自己的理念,通過個別國際多邊機構提供援助。
總體來看,從 1950~1977 年,受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及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從援助內容來看,軍事援助占據較大比例;從援助國別來看,以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為主;從援助金額來看,增長非常迅速,在國家財政支出中占比很高;從援助形式來看,基本以雙邊援助占據絕對主力比例。但這一階段中國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未能做到量力而行,對亞非拉國家提出的援助要求有求必應。特別是"文革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幾近停滯,國民經濟遭受重創,中國對外援助金額與國家財政收入嚴重失調。
從 1975 年起我國開始對對外援助進行符合國情的調整,將對外援助的規模限制在與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大致相當,為新時期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第二節 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調整階段(1978-1999 年)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到改革開放新階段,中國的經濟發展開始顯示出勃勃生機。和平與發展成為了時代的主題,經過了"文革"十年的劫難,全國進入到一段如火如荼的改革時期,中國各項工作都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結構和政策變革,但作為中國對外政策的一部分,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基本上保持了原則上的連續性。鄧小平多次在國內的講話中提到:"我們過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確的。我們國家經濟困難,但我們還得拿出必要數量的援外資金。從戰略上講,我們真正發展起來了,要用相當數量來援助。中國發展以后不要忘記這一點","等我們每人平均達到一千美元的時候,我們就多花一點力量來援助第三世界的窮國","在援助問題上,方針要堅持,基本上援助的原則還是那個八條,具體方法要修改。"3但是,文革十年使國民經濟遭受重創,國民生活水平亦亟待改善,加之中國一直給予大量援助的越南、阿爾巴尼亞與中國反目成仇,分道揚鑣,中越、中阿關系惡化,中國不得不撤回援越援阿的項目與專家,這些問題都促使中共領導重新考慮,調整中國對外援助的方式。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在對外援助方面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政策改革,主要是指削減援外開支。1979-1982 年,中國嚴格控制了對外援助支出和新簽援款,本著"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精神將援外的規模從占財政支出的6%-7%削減下來。方式改革是指改變了原有的一些做法,例如適當地要求受援國支付"當地費用",一個主要原因是"當地費用"不好控制,常常因為工程拖期、費用上漲等不可預測的因素而使中國援建工程的價格大幅上漲。在管理體制上,隨著市場機制的引入,國家直接控制經濟生活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企業轉制成市場行為主體,按照市場競爭規則和利潤原則行事。援外的行政主管部門難以通過行政命令調動專業部委執行援外項目,行政部門"包干式"的對外援助模式被打破。
這一時期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另一特點是中國多邊援外不再是"只予不取",而是強調"有取有予".與前一階段中國只提供多邊援助,并不接受多邊援助相比,這一階段中國認識到如果能夠利用國際多邊組織的資金和技術,將有助于促進中國的發展。當然,前提是中國能夠積極參與這些國際機構的活動中。1978年中國與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開始官方往來,1979 年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糧食計劃署開始官方往來。隨著觀念和認識的突破,中國進一步意識到,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發展援助機構的世界銀行是中國獲取先進技術和資金的有利途徑。
1980 年,中國正式恢復世界銀行集團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席位。中國最原始的想法是希望與國際發展援助機構加強聯系,通過相互間的合作從而獲得資金和國際先進的技術,在利用資金和技術的同時再向貧困國家提供所需援助。中國分別于 1985 年加入非洲開發銀行集團,于 1986 年加入亞洲開發銀行,目的是為非洲和亞太地區的減貧做出貢獻。
伴隨著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也相應發生變化,援助的資金規模減少,但援助的區域范圍明顯增加。這一時期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表現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中國政府更多的參與到國際多邊組織的援助活動中來,例如從 1979 年至 1998 年,中國共向兒童基金會捐款 1180 萬美元和 210 萬人民幣,每年向世界糧食計劃署正常認捐 110 萬美元。
1983 年至 1994 年間,中國同聯合國發展機構積極合作,共同向 99 個發展中國家和 9 個國際組織提供多邊雙邊結合的援助,累計培訓各類技術人員 1500 多人。這一時期中國突出對外援助的經濟意義,對外軍事援助成分明顯減少,到 1994 年底,中國向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的經濟技術援助資金達到 160 億元人民幣,援助項目 969 個,還為 34 個最不發達國家執行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169 個培訓項目,并向 32 個國家派出 9058名醫務人員。
2綜合來看,這一階段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處于發展調整過程,摒棄了上一階段有求必應的不成熟做法,從實際出發,結合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時,這一階段中國更多地開始參與到國際多邊組織的人道主義援助中來,一方面中國從這些國際援助機構中獲得國內建設所需的資金及技術,另一方面中國也有計劃的根據自身情況對世界貧困和受災地區施以援手??傊?,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逐漸加入到國際體系中來,開始積極地尋求同國際多邊援助組織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為 21 世紀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節 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全面深化階段(2000 年-至今)
進入 21 世紀,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外匯儲備激增,國家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開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國際方面,"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國際合作更加緊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孤立存在。另一方面,國際重大災害頻發,給受災國帶來慘痛損失,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破壞;國際恐怖主義死灰復燃,國際恐怖事件在全球范圍內頻發,令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深惡痛疾。主權國家之間,主權國家與國際組織聯手應對災害已成常態。這些都從客觀上對中國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0 年 10 月,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舉行高級別會議,44 個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相關部門部長出席。會議通過了兩項文件,分別為《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和《中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合作綱領》,其中后者列舉了中非在經濟貿易等領域里合作的具體事項和措施,例如中國首次提出減免 32 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所欠中國的 100 億元人民幣債務,撥付專項資金支持鼓勵有實力有信譽的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建立"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用于幫助非洲國家培訓專業人才等;2005 年,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 60 周年首腦會議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上宣布,將進一步擴大對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規模,作出以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減貧與發展為核心的五項措施承諾。
2006 年 1 月,中國政府發表《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從多種領域提出加強中非合作,消除分歧,平等互利,共同發展。這也是中國政府首次發表對非洲政策文件。2006 年 4 月,溫家寶在"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政府高級別會議上,發表主旨講話,提出了促進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的若干項舉措;2006 年 11 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通過《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07~2009)》,胡錦濤在會上宣布了中國對非援助的"八項政策措施",將中非關系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2008 年 9月,聯合國在紐約召開第六十三屆聯合國大會,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會議上的講話中表示,中國將做出六項行動以促進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標志著中國對外援助進入一個新的全面推進階段;到了 2012 年第五屆中非北京合作論壇時,中非關系已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中國進一步擴大對非洲的投融資合作,支持非洲基礎設施、農業、制造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繼續擴大對非洲援助,實施"非洲人才計劃",培訓 3 萬多名各類人才,提供 18000 個獎學金,派遣 1500 名醫療隊員,并且支持非洲一體化建設,促進中非民間交流。
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對外援助中,"以人為本"成為援助主體理念。"以人為本"理念,一是重視人的基本需求,是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提供的醫療衛生和疾病防治方面的援助。二是重視人的能力建設,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才提供幫助。
例如,中國增加了各種獎學金,并邀請受援國人員來華參加以技術和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各類培訓班。培訓內容由最初的傳授具體技術與技能,逐漸發展為包括管理經濟、促進發展、法律法規等的培訓。
同時,"以人為本"的援助理念還使中國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全球救災過程中。也是在這一階段,中國對外援助機制更加快捷,更加高效。2002 年,中國商務部建立了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機制,負責制定相應的工作預案。2004 年,商務部會同外交部等相關機構,就建立中國的對外人道主義緊急救災物資援助等事項制定工作機制,以應對頻發的突發性事件。
從 2000 年起,中國先后向遭受地震災害的伊朗、阿爾及利亞,遭遇水災的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遭遇海嘯的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遭遇颶風的美國,遭受恐怖襲擊的俄羅斯等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同時還向遭受戰亂的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家提供援助。為了有效地實施人道主義援助,中國建立了以三部門為主,多部門參加的部際工作機制,由商務部和外交部就需要及時提供援助的對象和援助數額進行協商決定,而后啟動應急任務的執行。在執行層面,商務部和總參謀部指定專人建立全天候對口聯系制度,由總參謀部負責提供人道主義緊急援助物資的組織協調工作,并根據"特事特辦"的原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救援物資在第一時間運抵受援國,盡可能地減少報批和審批程序。
1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援助主體也不再僅僅是中國政府,許多企業、事業機構、民間組織甚至個人都作為援助主體積極參與人道主義援助,像 2004 年的東南亞海嘯,民間組織與政府部門積極配合,廣泛參與,高效、迅速地完成援助款項與救災物資的捐贈,在國際上贏得廣泛贊譽。
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今日的中國具有極高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同時也相應的承擔了較高的國際責任。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也日趨向頻繁化、多樣化發展,并在國際援助體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外人道主義援助,中國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向全世界傳遞出熱愛和平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