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歷程探析
【緒論】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問題研究緒論
【第一章】人道主義援助的相關概念及歷史演變
【第二章】中國官方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
【第三章】民間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及特點
【第四章】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案例分析
【第五章】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特點、意義及問題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開展人道主義援助的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 論
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作為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中國對外援助的發展相輔相成的。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在"一邊倒"的戰略方針下,中國毅然地站在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彼時中國的對外援助也主要向周邊的社會主義陣營兄弟國家提供,例如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都獲得了中國長時間、數額龐大的援助。隨著 1971 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得到恢復以及中美兩國關系大幅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與中國建交和要求援助的第三世界國家隨之增多,中國的對外援助也進入到高峰??偟膩砜?,從建國初到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對外援助軍事援助占據了很大比重,同時輔之以經濟援助,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常常包含在軍事援助與經濟援助中,數量與規模都很小,形式較單一,且采取的都是雙邊援助形式。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對外援助進入調整階段,逐漸開始量力而行。同時,中國由此前的"只予不取"轉變為"有取有予",中國開始接受國際多邊援助組織的多種形式援助,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多邊援助中。伴隨著這種援助政策的調整,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也相應發生變化,援助的資金規模減少,但援助的區域范圍明顯擴大。2000年起,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到全面深化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加強了對非洲的援助,努力促進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通過經濟援助、項目援助、技術援助等,支持非洲基礎設施、農業、制造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同時幫助非洲培養各類人才,不僅增加了獎學金的種類及金額,也邀請受援國人員來華參加以技術和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各類培訓班。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更積極地參與到國際援助中來。進入 21 世紀人類發生了多起震驚世界的災難,2004 年的印度洋海嘯、2005 年的美國"卡特里娜"颶風,2010 年海地地震,2013 年菲律賓臺風及巴基斯坦地震,中國不僅第一時間宣布提供現匯、物資等人道主義援助,也根據災難情況派遣醫療小組、抗震小組等,幫助受災地區恢復重建。另一比較明顯的變化來自民間。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參與到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中,企業、民間組織甚至個人在面對全球性災難時紛紛慷慨解囊,奉獻愛心,向世界傳遞中國的真誠與友善。
在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援助形式較單一,對外援助還是以政府為主導,人道主義援助的宣傳力度不足等,這些問題在制約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同時,也容易遭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與抹黑。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應保持清醒的認識,在注重自身援助體制系統化的同時,增加同國際多邊援助組織的溝通交流,學習其先進經驗,借鑒其管理方式,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將這些運用到國內的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工作中去,構筑起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萬里長城。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㈠ 著作(含譯著):
[1]陳岳:《中國國際地位分析》,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
[2]丁韶彬:《大國對外援助--社會交換論的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方柏華:《國際關系和外交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4]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徐昕等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5]胡鞍鋼:《援助與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6]霍華德·維亞爾達:《非西方發展理論--地區模式與全球趨勢》,董正華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李寶?。骸懂敶袊饨桓耪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8]李小云、唐麗霞、武晉:《國際發展援助概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9]李正國:《國家形象構建》,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10]劉鴻武、黃梅波:《中國對外援助與國際責任的戰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1]劉青建:《當代國際關系新論:發展中國家與國際關系》,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12]劉貞曄:《國際政治領域中的非政府組織--一種互動關系和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3]潘忠:《國際多邊發展援助與中國的發展--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援助為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14]桑穎:《美國對外援助中的私人志愿組織》,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5]石林:《當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6]徐焰:《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與回顧》,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
[17]約瑟夫·奈:《硬實力與軟實力》,門洪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8]章昌裕:《國際發展援助》,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93.
[19]張永蓬:《國際發展合作與非洲--中國與西方援助非洲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0]周弘、熊厚:《中國援外 60 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1]周弘:《對外援助與國際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㈡ 學位論文:
[1]陳默:《中國援助的非洲模式及其對非洲發展影響的研究》,博士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2]陳思賢:《中國對非洲援助政策研究》,碩士論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
[3]丁韶彬:《社會交換論視角下的對外援助》,博士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07.
[4]蔣華杰:《冷戰時期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博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4.
[5]李晶晶:《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發展及現狀分析》,碩士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06.
[6]苗群:《中日韓對外援助的比較分析》,碩士論文,吉林大學,2010.
[7]邱桂林:《新中國 20 世紀 50-70 年代末的對外援助述評》,碩士論文,湘潭大學,2006.
[8]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組織之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2003.
[9]王玉紅:《和合發展--中國對非洲援助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2012.
[10]薛曉芃:《國際公害物品的管理--以 SARS 和印度洋海嘯為例的分析》,博士論文,外交學院,2007.
[11]張郁慧:《中國對外援助研究》,博士論文,中央黨校,2006.
㈢ 期刊、報紙、網絡資源:
[1]邊永民:《論國家在重大災難中接受和尋求國際援助的權利和責任》,《法制研究》,2012 年第 11 期。
[2]陳思敏:《南非媒體:中國對非洲發展的影響舉足輕重》,2011 年 7 月 14 日,中國經濟網。
[3]代春霞:《試論對外援助對中國軟實力提升的作用》,《法制與社會》,2008 年第 26 期。
[4]鄧紅英:《國外對外援助理論研究述評》,《國外社會科學》,2009 年第 5 期。
[5]胡錦濤:《加強中非團結合作,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在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的演講》,2007 年 2 月 7 日,新華網。
[6]胡再勇:《對外援助領域的經濟外交》,《國際經濟合作》,2012 年第 7 期。
[7]黃梅波、任培強:《中國對外援助:政策演變及未來趨勢》,《國際經濟合作》,2012 年第 3 期。
[8]黃梅波、謝琪:《中國對外援助項目的組織與管理》,《國際經濟合作》,2013年第 3 期。
[9]焦佩:《從印度洋海嘯分析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模式》,《南亞研究》,2005 年第3 期。
[10]賴鈺麟:《民間組織從事對外援助:以中國扶貧基金會援助非洲為例》,《國際論壇》,2013 年第 1 期。
[11]蘭艷:《1949-1978 年中國紅十字會的國內外救助活動及影響》,《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年第 2 期。
[12]李鋒:《中國救援,彰顯人道主義精神》,《人民日報》,2013 年 12 月 3 日第23 版。
[13]李小瑞:《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特點和問題》,《現代國際關系》,2012年第 2 期。
[14]龐陳敏、韓煜皎、劉乃山:《最大規模的中國民間對外援助--中國民間援助印度洋海嘯災區的簡要回顧》,《中國減災》,2005 年第 3 期。
[15]裴廣江:《中國為非洲提供發展機遇》,《人民日報》,2011 年 8 月 11 日。
[16]王世春:《提供無私援助 促進共同發展》,《中國經貿》,2009 年第 5 期。
[17]王蔚、朱慧博:《簡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援助》,《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 年第 8 期。
[18]王燕妮:《我國對外援助的意義和發展思考》,《今日中國論壇》,2013 年第12 期。
[19]魏紅:《我國對外援助方式改革的經驗與問題》,《國際經濟合作》,1999 年第 5 期。
[20]吳紹禹、張曉溪:《論中國吸納外援、對外援助的外交關系--以鄧小平的援助理念及其援助實效為視角》,《東北師大學報》,2005 年第 4 期。
[21]謝琪、田豐、黃梅波:《澄清對中國對外援助的幾種誤解》,《國際經濟評論》,2012 年第 4 期。
[22]熊厚:《中國對外多邊援助的理念與實踐》,《外交評論》,2010 年第 5 期。
[23]楊樹增:《多邊援外工作的發展與成效》,《國際經濟合作》,1992 年第 10 期。
[24]詹奕嘉:《跨越國界的援助--國際非政府組織在華減災活動評述》,《中國減災》,2007 年第 5 期。
[25]張勇、覃衛國:《論中國政府對外援助理念中的傳統文化因素》,《運城學院學報》,2012 年第 3 期。
[26]張愛民:《對我國向印度洋海嘯受災國提供緊急援助之決策的思考》,《黃山學院學報》,2006 年第 6 期。
[27]朱丹丹:《國際援助體系與中國對外援助:影響、挑戰及應對》,《國際經濟合作》,2013 年第 3 期。
[28]《柬埔寨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一期項目竣工》,2009 年 7 月 15 日,新華網。
二、外文文獻:
㈠ 著作:
[1]Arnold Guy,Aid and the Third World:North/South Divide,London:Robert Ryce Limited,1985.
[2]Deborah Brautigam,The Dragon's Gift: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OxfordUniversity Press,2011.
[3]Paul F.Diehl,The Politics of Global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nInterdependent World,London:Lynne Rienner,2005.
[4]Steven W.Hook,Foreign Aid toward the New Millennium,Boulder,CO:Lynne Rienner,1996.
㈡ 外文期刊:
[1]Akira Iriye,"A Century if NGOs",Diplomatic History,Vol.73,1999.
[2]Drew Thompson,"China's Soft Power in Africa:From the Beijing Consensus toHealth Diplomacy",in China Brief,Vol.5,2005.
[3]Femi Akomolafe,"No One Is Laughing at the Asians Anymore",NewAfrican,No.452,2006.
[4]Hans Morgenthau,"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The American PoliticalScience Review,Vol.56,No.2,1962.
[5]Judith R.Saidel,"Resource Interdepend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nization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1,1991.
[6]Kalsoom Bebe,"Foreign Affais of China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ssues of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Journal of studies in Education,Vol.2,2010.
[7]Lichenyang,Fook L.L."China's Policies towards Myanmar:A Successful Model forDealing with the Myanmar Issue?",International Journal,Vol.7,2009.
[8]Lili Dong and David W.Chapman,"The 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Program:An Effective Form of Foreign Assist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Education,Vol.54,2008.
[9]Sara Lengauer,"China's foreign aid policy:Motive and method",CultureMandala:The Bulletin of the Centre for East-West Culture and Economic Studies,Vol.9,2007.
[10]Tomohisa Hattori,"The Moral Political of Foreign Aid,Review of InternationalStudies",2003.
[11]Udo W.Froese,"The Chinese Are in Africa-This Time to Stay",New Era,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