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委內瑞拉對華政策的演化發展探析
【緒論】委內瑞拉對華政策影響因素探究緒論
【第一章】委內瑞拉國內政治與外交政策
【第二章】委內瑞拉對華政策的發展與變化
【第三章】影響委內瑞拉對華政策的決定性因素
【第四章】奧里諾科石油項目外交案例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委內瑞拉對華政策演變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論
委內瑞拉作為拉美地區的大國和強國,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發展對華關系的軌跡上來看,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可以說當前中國與委內瑞拉的合作關系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當今國際社會上雙邊關系中一個特色鮮明的實例。
委內瑞拉國內的政治體制和外交決策機制依托于憲法賦予全國代表大會的權力。從本質上說,委內瑞拉是一個傳統的西方式的民主法治國家,但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及其領導的委內瑞拉統一社會主義黨充分利用了這一游戲規則,通過發動群眾,建立基層組織,鼓動底層民眾參與政治等方式,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有民粹主義特點的社會治理結構。在這一社會中,政黨領袖的個人意志可以通過執政黨在全國代表大會中的多數議席轉化為國家政策,而當國內出現反對的聲音時,底層民眾的民意和選票能將反對的聲音以合法的手段壓制下去。查韋斯建立的體系并非西方社會認定的“獨裁”,而是以犧牲國內中產階級利益為代價,換取底層民眾的選票和支持。這種決策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有利于中國與委內瑞拉開展合作,因為中國所關切的合作點,如能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更多地是滿足了委內瑞拉政府對國家利益的需求,同時也為底層民眾提供了生活保障和就業機會。
而在查韋斯執政后,委內瑞拉與美國的決裂重創了委內瑞拉的國際形象,委內瑞拉國內的外國資本被強行收歸國有,委內瑞拉在國際社會上被孤立。委內瑞拉與中國關系的密切既體現了意識形態上相似的需求,也體現了委內瑞拉國內發展急需拓展除了美國之外的市場和合作伙伴的要求,因此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查韋斯選擇了與中國主動靠近。
但是,查韋斯及其建立的委內瑞拉政治體制也有弊端。委內瑞拉社會問題嚴重,犯罪率高,國內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反對派勢力崛起。同時委內瑞拉查韋斯時代激進的國有化政策影響了發達國家在委內瑞拉的利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一直以來在支持委內瑞拉國內的反對派,尤其是溫和反對派,在國際社會制造輿論,希冀反對派能夠在馬杜羅下臺后重掌政權,重建委內瑞拉與美國的關系。
在美國和委內瑞拉沖突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委內瑞拉最重要的經濟伙伴之一,極力淡化與委內瑞拉意識形態上的相似性,更多地關注經貿領域的合作。委內瑞拉在意識形態上并不排斥中國和中資企業,這是委內瑞拉和其他西方國家最大的不同。對中國來說,委內瑞拉現行的查韋斯體制(馬杜羅體制)愈與美國對抗,對中國來說所面對的機會就越多。中國將在美國和委內瑞拉之間尋找平衡點,既不過分靠近委內瑞拉,又能滿足委內瑞拉對中國的需求,這也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與委內瑞拉關系的主流。
中國與委內瑞拉的關系將長期建立在經貿合作,尤其是石油貿易的基礎上。
委內瑞拉對中國的政策將堅持以石油為先導,拓展合作領域,提高國際政治層面的合作,從而保障兩國經濟合作順利開展。兩國的經貿合作以兩國的國有企業為主導,委內瑞拉全面向中國開放國內的石油勘探開發市場,同時中國也以投資基礎設施工程、設立合資企業的方式遵從市場規律在當地開展經營活動。
委內瑞拉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有鮮明的個性,也有當今國際社會國家間交往,包括中國與拉美國家之間交往的共性因素。中國與委內瑞拉的雙邊關系將成為未來中國與拉美交往的重點雙邊關系之一,也將成為中國能否在海外拓展石油產地,確保海外石油穩定供應的重要一環。
但是,根據此前所做的分析,由于委內瑞拉對石油經濟的依賴程度過高,國內工業和基礎設施薄弱,因此實際上委內瑞拉對國際石油市場波動的耐受力十分有限,一旦國際石油市場發生大規模波動,或國際能源格局發生革命性變化,馬杜羅政府必然會面對更為嚴峻的挑戰。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雖然當前中國與委內瑞拉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貿合作成績斐然,在其他各領域的合作亦開展順利,但是,在未來委內瑞拉對華政策面臨較強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體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委內瑞拉國內政局的不確定性,國內政局的動蕩將導致中委關系間的諸多變數。自從查韋斯去世馬杜羅接任總統以來,委內瑞拉國內反對派重新抬頭,發起了多次針對政府的游行示威活動。同時由于查韋斯去世后馬杜羅個人能力有限,人格魅力也沒有查韋斯那樣出色,導致政府支持率不斷下降,同情反對派的人越來越多,國內政局一度岌岌可危,這對中委關系來說是最為嚴重的隱患。因為,在查韋斯時代,大量中國企業前往委內瑞拉投資設廠,一旦 2016 年反對派通過發動不信任投票以及在接下來的大選中獲勝,就涉及到清算查韋斯時代被非法國有化的企業資產,向外國資本歸還廠房等一系列行為,必將嚴重損害中國在當地的利益。
其次,委內瑞拉內部缺少不同意見的政治生態,存在民粹主義思潮甚至向極端主義發展的傾向,進而會影響委內瑞拉政府對國際事務的判斷。雖然當前委內瑞拉與美國及其盟友關系相對穩定,但隨著國際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增加,國際石油貿易波動仍頻,一旦委內瑞拉立國的基礎--石油貿易出現危機,則委內瑞拉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很可能會故意激化對外矛盾,從而影響整個拉美地區的政治生態。由于委內瑞拉執政黨在全國代表大會中的主導地位,導致一些黨內激進派的提案同樣能獲得通過,這為委內瑞拉的外交政策埋下了隱患。雖然委內瑞拉不會對其對華政策做出根本性的調整,但是力求尋求平衡和多邊交往的中國在面對激進的委內瑞拉外交政策時必然會有諸多顧慮,進而影響到雙方在經濟政治領域的互信和合作。
第三,委內瑞拉執政黨內部同樣有著改善與美國關系的呼聲,而一旦美國與委內瑞拉關系實現緩和,同樣會影響委內瑞拉對中國的政策。如果美國與委內瑞拉關系緩和,必然將進一步擴大從委內瑞拉進口石油的總量,同時尋求恢復查韋斯執政前美國石油企業在委內瑞拉國內的利益。屆時委內瑞拉將面臨更多的選擇權,而中國是否能夠在美委關系緩和的情況下繼續維持在委內瑞拉的高投資和深層次合作將存在極大變數。
由此可見,由委內瑞拉政府和委內瑞拉領導人強勢推動的,建立在政府主導層面的中委合作,雖然已經取得了經濟、政治等多領域的初步成果,但是中委合作如希望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必須要有更多考量。對委內瑞拉而言,意味著進一步開放合作領域,借助中國的投資改善國內的民生,彌補輕工業短板,照顧國內中產階級利益,維護社會穩定;對中國而言,既需要與委內瑞拉政府保持密切合作,維護中國在委內瑞拉當地投資的利益,多方面拓展合作渠道,在國企之外引入民間資本共同開發委內瑞拉市場,同時也要以成熟的姿態廣泛接觸包括反對派政黨在內的委內瑞拉社會各界,了解多方訴求,最大程度提高抵抗委內瑞拉國內局勢突變的能力,實現中國利益在委內瑞拉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1] 徐世澄:《對查韋斯“21 世紀社會主義”的初步看法》
[2] 徐世澄:《委內瑞拉查韋斯“21 世紀社會主義”初析》,馬克思主義研究網
[3] 何?。骸妒湃サ牟@郀栔?--委內瑞拉前總統烏戈?查韋斯側記》,成功雜志網站,2013 年 4 月 9 日
[4] 徐世澄:《查韋斯傳》,人民出版社,2011 年 4 月第 1 版。
[5] 《背景資料:中國與委內瑞拉共和國的關系》,人民網,2001 年 4 月 6 日
[6] 徐世澄:《查韋斯與中國》
[7] 《外媒:馬杜羅訪華鞏固中委戰略伙伴關系》,《參考消息》網站
[8] 《境外媒體:中國與委內瑞拉確立“戰略伙伴關系”》,新浪網,2014 年 7月 23 日
[9] 《習近平訪委成果超預期 金融能源領域合作將加強》,2014 年 7 月 22 日,鳳凰網
[10] 《習近平出席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并發表主旨講話》,新華網,2014 年 7 月 18 日
[11] 徐世澄:《拉美新左翼執政黨的理論與實踐》,2013 年 6 月 27 日《光明日報》, 第 11 版。
[12] 《馬杜羅:CNN 煽動政變系美用媒體戰反委內瑞拉》,2013 年 5 月 29 日,環球網
[13] 《“五個問題”解讀委內瑞拉政治亂局》,鳳凰網,2014 年 2 月 21 日
[14] 何星宇:《從公交司機到總統 --記委內瑞拉新任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成功雜志網站,2013 年 5 月 21 日
[15] 張衛中:《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成立》,2011 年 12 月 3 日《人民日報》,第 3 版。
二、英文文獻
Alfredo Toro Hardy,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The Complex Partnership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July 28,2013)
Jose Gil, Exportación de crudo Venezolano
“La Petrolera China Explota junto a PDVSA los Bloques de Junín 1 y 8 dela Faja del Orinico”,El Nacional, December 2, 2012
Silvia Hernández Rada,Venezuela y China relaciones económicas en elrégimen de Hugo Chavez
“Ramírez: Ataque contra PDVSA es un ataque antinacional”,ELPeriodiquito, June 30, 2013
Xulio Rios,“China and Venezuela: Ambitions and Complexities of an Improving Relationship”, East Asia,(December 2013,Vol.29,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