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新媒體時代我國公共外交發展研究
【引言】新媒體與公共外交所的有機結合探析引言
【第一章】公共外交與新媒體概念界定
【第二章】新媒體對公共外交的影響
【第三章】新形勢下中國公共外交的機遇與挑戰
【第四章】加強公共外交的政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公共外交中新媒體的應用結論與參考文獻
引言
一、選題意義與目的
當前科學技術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得快速的增長與發展,帶動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和變革,改變了社會生產關系,并對社會諸多行業的結構進行了調整與優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種影響是全球范圍的,并且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同樣,高新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也對我國的媒體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的新型媒體方式--新媒體產生并獲得迅速的發展,使得人們用嶄新的眼光去看待媒體這一事物,并且改變了人們和媒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媒體的利用方式。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巨大的區別首先在于其對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處理技術的依賴。①以新科技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反映了新科技手段的特征,同時也離不開這些科技手段的支撐,反映出了科學在社會中發揮巨大影響的時代特征。其次,不同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加龐雜,具有更多元化的表現形態。信息時代的來臨,使人們可以接收到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新媒體的信息量極大,一方面保證了信息的足夠豐富,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信息爆炸的新問題。另外,在影響方面,新媒體具有比傳統媒體更大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充分具備了互聯網信息傳播快速廣泛的特征,新媒體發布的信息在瞬間就有可能傳達到世界各地,在這一點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
新媒體自身的快速發展已毋容置疑地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不同程度地發揮著深刻影響,同時也開始進入其他領域。尤其在外交領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其所產生的影響和所發揮的作用。新媒體與外交事務發生聯系之初,還沒有帶來像現在這樣明顯而巨大的改變,也沒有引起今天這般的關注,學界和大眾大多認為這只是外交在科技時代背景下,與新科技手段發生的必要連結,只是增加了外交領域中的應對手段和工具。但是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及其對社會的改變,新媒體對外交事務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大,業內外均已經無法忽視這一發展趨勢。新媒體在傳播和分享方面快速、廣泛,直接的特征就是打破了時空和地域界限的束縛,普通民眾對于國內、國際外交事務的話語權有了新的傳播途徑和渠道,并日益得到加強。根據政治目的的需要,政府部門利用新媒體,既可以更快速直接地聽取民意,造成輿論影響,同時也可以引導民意對他國外交事務進行及時應對。通過新媒體,外交活動有了嶄新的舞臺和實現方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媒體外交”這一新概念初現端倪,不再被認為僅是公共外交事務中出現的一種工具,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它將會走出一條獨立發展的路子,改變現有的外交方式,并對其產生重要影響力①。
本文將關注新媒體的發展對公共外交帶來的變革,并結合案例分析,試圖通過研究新媒體的特征和對外交領域的重大影響,進一步發掘新媒體和公共外交兩者未來的發展進程。同時立足于我國新媒體外交現狀,厘清當前我國公共外交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二、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新媒體的崛起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在新媒體時代,公共外交涉及的相關學科和范圍進一步擴大,涵蓋了新聞傳播學、國際關系學、政治學等等。不同學科也都以其專業為出發點進行了相關研究。這些來自于不同研究領域的成果總的來說可以按照其研究思路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大類。理論層面的研究大多數通過新媒體的理論定義、特征研究新媒體在國際關系、外交事務當中發揮的作用并探尋其原因;實踐層面的研究使用案例作為切入點的較多,通過案例實踐探討新媒體在外交事務中發生的影響,對國際關系發展帶來的新變革,這一類研究以國際關系相關學科的學者較多。
公共外交這一學科的研究本身歷史也不長,20 世紀 60 年代起西方歐美國家才開始進行相關的系統理論研究;80 年代起全球化的趨勢初步呈現,公共外交也開始采用全球化視角來指導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研究;90 年代開始,新聞傳播領域與政治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緊密,媒體外交成為學術界關注的新重點,發展速度加快。1963 年美國學者伯納德·科恩(Bernard Cohen)在其論著中指出,媒體把政府和關注國際動態的人民聯系起來,在制定外交政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Abbas Malek 也曾認為,大眾傳媒在外交領域的影響力與地位正在不斷提高,其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價值性使政府官員可以對各類事件作出及時反應,制定相應對策②。
此外,類似的研究還包括尤耳·科海恩(Yoel Cohen)的《媒介外交》(MediaDiplomacy: The Foreign Office in the Mass Communication Age ),菲利普·西玻(Philip Seib)的《新聞外交:新聞報道如何影響外交政策》(Headline Diplomacy:
How News Coverage Affects Foreign Policy)等。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在傳統媒體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時代,我國也有一些關于媒體外交的研究,但是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和研究體系。進入新媒體時代后,我國學者對于新媒體和公共外交的關注和研究都顯著增多,并且獲得了為數不少的研究成果,讓我國在這方面的也取得了一定成績。
公共外交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國際關系學、傳播學、外交學等多個學科,同時它也是一門新興學科,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并且逐漸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近年來世界各國都紛紛投入了這一學科的研究③。中國學者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前提下,也紛紛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眾多界定。其中,韓方明編著的《公共外交概論》是國內首部自行編撰的系統介紹公共外交的教學資料,在引入國外成熟公共外交理論的同時,從理論與實踐、策略與實施等多角度出發,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學術體系。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系副教授趙可金老師在《網絡公共外交大有可為》一文中將網絡公共外交定義為“信息網絡技術與外交系統藕合的產物,是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在互聯網安全管理制度尤其是國際互聯網安全管理制度的規范與約束性,為了實現國家利益、國家發展戰略、國家的外交戰略等社會政策所積極頒布的一系列社會信息活動,包括相關信息的發布、國家外交、社會交往等交流活動的總和,以信息化手段來促進并支持這些內容發展的社會新形態。因此,網絡公關外交的表現元素更加豐富,包含的主體更廣泛,其時效性、互動性更強,更能夠體現出虛擬網絡下的公眾的個性化、人性化、價值化等特征?!睂W者們普遍關注了新媒體在公共外交中弱化政府控制權,擴大民眾話語權的獨特屬性,在研究中不約而同地關注了新媒體與公共外交結合這一課題的研究價值,并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實踐層面的研究則主要關注新媒體在外交事務中實際產生的作用和帶來的影響,李忠斌老師在《新媒體與奧巴馬政府的公共外交》①中剖析了奧巴馬政府通過新媒體來開展外交行動的一系列行為,系統分析了奧巴馬政府從總統選舉開始的一系列政府行為背后新媒體外交的作用,是基于實踐進行新媒體外交學術分析的代表作。苗凱周老師則以拜登訪華時微博所發揮的作用為切入點對新媒體外交進行了分析。通過美國大使館微博的全程圖文直播,全面地反應了一次完整的新媒體外交的作用機制。②新媒體在公共外交事務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已經成為學術界關心的熱點,新媒體外交不同于傳統外交的特殊屬性也是研究焦點??萍际侄尾粩鄤撔碌漠斀駮r代,新媒體在國際關系中所起的作用必定會繼續增大,國內外學者也必定會把新媒體外交作為一個具有獨立研究價值的對象,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通過文獻和案例研究,綜合運用社會學、新聞傳播學、國際政治學等學科的理論,分析新媒體對于中國公共外交的影響。新媒體時代的公共外交這一研究課題屬于外交學與傳播學的交叉學科,因此本文按照社會學科課題的研究方法,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指導,通過理論分析實踐,再通過實踐進一步將理論深化研究。首先,在理論研究層面,本文要解決概念界定、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理論問題,并以邏輯化、體系化的理論為基礎,分析新媒體外交與傳統媒體外交的區別,然后再結合我國的具體案例,在實踐層面運用理論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論證,最后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公共外交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導言部分交代本文研究背景,對本文研究做一個簡單的整體說明。第二部分對相關理論概念進行定義,對于本文中出現的兩個基本概念“新媒體”和“公共外交”進行了詳細界定,避免概念模糊的問題,在界定的概念下進行兩者關系的研究和探討。在該部分還對公共外交的特征進行了簡單研究,用于在后文解釋新媒體對于公共外交的作用機制。本文第三部分研究新媒體對公共外交的影響,這部分的研究思路為理論分析-實踐表現-案例分析這三個步驟,首先通過理論分析,提出純理論層面的解答,其次將這些解答在過往實踐中的體現進行整體性的說明,最后舉出一個具體案例,將理論分析和實踐表現兩部分所闡述的觀點在案例中進行進一步的整合以及深入分析,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第四部分闡述在新媒體對公共外交產生巨大影響的當今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公共外交面對怎樣的挑戰和機遇。第五部分對第四部分中提到的挑戰與機遇,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最后在第六部分綜合上述所有研究成果,總結研究結論,并對未來新媒體時代的公共外交發展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