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新媒體時代我國公共外交發展研究
【引言】新媒體與公共外交所的有機結合探析引言
【第一章】公共外交與新媒體概念界定
【第二章】新媒體對公共外交的影響
【第三章】新形勢下中國公共外交的機遇與挑戰
【第四章】加強公共外交的政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公共外交中新媒體的應用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 論
以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社會的發展,縮小了以往人與人之間交互的時空距離。在此背景下,以社交網絡、電子書刊、電視傳媒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對公眾影響巨大的信息傳播途徑,使人們可以自由、便捷地獲取信息與發表意見。這使得外交工作從精英階層逐漸走向平民化,為了能讓他國普通民眾更加了解本國政策,公共外交在新媒體的助力下變得大有可為。
國家形象與綜合國力相輔相成,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日益上升的國際地位和不斷擴大的外部威脅,塑造一個務實、負責、民主、和平的對外形象已成為中國的當務之急,這其中新媒體時代公共外交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國相關部門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而提升中國公共外交的能力和水平絕非一日之功,不僅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公共外交對當前中國外交工作的重要性,還要在硬件建設,傳播主體,管理體制等方面狠下工夫進行綜合性規劃和調整。公共外交是一個國家實力的綜合表現,已經成為維系對外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傳播主體的公信力又是新公共外交開展的基礎,公信力的培養和維持建立在交流互信的基礎上。
因此,必須保護各方發聲權利,維持平衡,保持真實的輿論生態。
參考文獻
【1】曾玉宏:《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系》,載《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 4 期。
【2】任海,徐慶超:《媒體外交初探》,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 年第 25(5)期。
【3】Bernard Cohen,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M].Princeton,NJ: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63.
【4】PatrickO'Heffernan,Mass Media andAmericanForeign Policy,Ablex PublishingCorporation,1991
【5】Abbas Malek,News Media and Foreign Relations,AMultifaceted Perspective,1997, p. 44.
【6】嚴成根,王學武:《公共關系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36 頁。
【7】李忠斌:《新媒體與奧巴馬政府的公共外交》,載《美國研究》,2011 年第 1期。
【8】苗凱周:《微博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初探--以拜登訪華為例》,載《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第 4 期。
【9】李忠斌:《新媒體與奧巴馬政府的公共外交》,載《美國研究》,2011 年第 1期。
【10】王薇,張曉藝:《“外交小靈通”: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的公共外交與政府形象》,載《國際展望》,2013 年第 1 期。
【11】趙楠,宋燕:《媒體外交與國家形象構建--傳播手段視角下的新媒體外交》,載《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 6 期。
【12】曲星:《公共外交的經典含義與中國特色》,載《國際問題研究》,2010 年第 6 期。
【13】李志永:《公共外交相關概念辨析》,載《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9年第 2 期。
【14】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載《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5 年第 3 期。
【15】 賈選凝:《公共外交成中國外交重要開拓方向 釋放“巧實力”》
【16】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 4 頁。
【17】許倩:《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公共外交的媒體建設發展思路探討》,載《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 年第 10 期。
【18】陳功榕:《新媒體時代公共話語權探析》,載《東南傳播》, 2012 年第 10期。
【19】陳功榕:《新媒體時代公共話語權探析》,載《東南傳播》, 2012 年第 10期。
【20】陳功榕:《新媒體時代公共話語權探析》,載《東南傳播》, 2012 年第 10期。
【21】吳澤林:《中國公共外交發展研究綜述》,載《江南社會學院學報》, 2012年第 3 期。
【22】約瑟夫·奈:它是一種“影響別人選擇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識形態和制度”.
【23】詹文都,馮娟:《論提升中國對外國家親和力》,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 年第 4 期。
【24】董青嶺,孫瑞蓬:《新媒體外交:一場新的外交革命》,載《國際觀察》,2012年第 5 期。
【25】六大中央級網站包括人民日報網絡版、新華網、中國日報網站(英文)、中國國際廣播臺網站、中央電視臺的英語網站和中國網,三大地區性網站分別為北京的千龍網、上海的東方網和廣東的南方網。
【26】韓方明:《中國公共外交:趨勢、問題與建議》。
【27】Guy J. Golan, “Govern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Public Diplomacy:Russia's strategic use of advertorial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XXIX (April 2013),p.182.
【28】韓方明:《中國公共外交:趨勢、問題與建議》
【29】葉青:《淺析中國特色人文外交》,載《國際展望》,2010 年第 1 期。
【30】Aimei Yang, “Beyond a dyadic approach to public diplomacy: Understandingrelationships in multipolar world”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XXXI (May 2012),p.231.
【31】葉青:《淺析中國特色人文外交》,載《國際展望》,2010 年第 1 期。
【 32 】《 米 歇 爾 北 大 演 講 全 文 : 美 國 支 持 更 多 留 學 生 來 中 國 》
【33】文友華:《新媒體管理與法律規制》,2013 年 5 月 30 日《檢察日報》,第 3版。
【34】Jian Wang, “Managing national reput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global era: Public diplomacy revisited”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XXXIX (July 2006),p.32.
【35】汲立立:《傳統文化與中國公共外交》,載《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 3 期。
【36】葉皓:《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載《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第 6 期。
【37】 劉芳:《如何加強我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 38 】 孫 雷 軍 :《 如 何 才 能 善 待 媒 體 善 用 媒 體 善 管 媒 體 》。
【39】劉國華,陳歡:《試論中國公共外交與核心價值話語體系的構建》,載《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 年第 8 期。
致 謝
從春天到深秋,終于完成了這篇論文,其中波折起伏不一而足。在此過程中,除去學習所得,思考所獲,也對“做學問”有了更為真實的體驗。在此,謹對我的指導教師王春英教授致以敬意和感謝。該論文從雛形到成稿過程中,得到了王春英老師耐心而細致的指導,抽絲剝繭,步步深入,修改版本將近 20 次。王老師所表現出來的對于學術研究嚴謹而考究的學術精神值得欽佩,不僅教會我思考問題的方法,更幫助我端正求知求學的態度,克服讀書不求甚解的浮躁心理,對我今后仍然漫長的學習工作道路大有裨益。
同時也感謝在求學過程中在課業上給予指導的各位老師,他們用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教書育人的職業精神,帶領我走進外交學的知識殿堂,極大地開拓了我的視野,使得我在職研究生的學習能夠真正助益日常工作,收獲頗豐。
還要感謝我的同學們,大家從各行各業齊聚在外交學院的小小課堂里,互相督促,互相鼓勵,一路相扶相伴完成兩年的學習,并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令人感動的關懷,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老師、同學和同事、家人的支持與理解,伴隨我在職研究生學習的全過程,直至我完成論文,感謝這一路上有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