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社會各種矛盾日益顯現相互交織,黨群干群之間的思想隔閡也不斷加深,矛盾日益復雜化。面對這種形勢,廣大黨員干部用不同的方式與民眾的溝通交流,對民眾進行疏導,化解民眾的不滿,會帶來不同的效果。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興的網絡媒體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正在成為廣大黨員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日益成為普通民眾接收信息、表達利益與民主參與的重要渠道。如何適應網絡化發展趨勢,借助網絡進一步加強與公眾的交流互動,密切新形勢下的黨群關系成為重大而現實的課題。
一、網絡互動對構建良好黨群關系的優勢
網絡互動是指在網絡社會空間環境中人與人之間以計算機為載體,通過網絡的形式而借助虛擬空間相互作用的交流交往活動與方式。當今時代,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繁榮發展,“媒介不再只是傳遞信息的工具,而會形塑一個社交環境,一個生活的空間,人們能夠在其間進行社會互動,而不只是交換信息、保持聯系?!保?]網絡拓展了思想信息獲取和交流的形式和領域,并從多個層面集成影響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形態。美國學者保羅·薩福曾說,網絡的本質作用就是比任何其他媒介更好地調節人與人的相互作用[2]。網絡所帶來的深刻社會意義,其實更多的不在于技術層面,而在于對人的影響,特別是人類的溝通交流方式??梢哉f,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互動交流無疑是人類在當代和未來的一種嶄新的交往方式。在黨群聯系溝通過程中,網絡互動交流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溝通交流方式來說具有便捷性、互動性、開放性等特征,對密切黨群關系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別在保障公眾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要抓住網絡快速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團結教育引導群眾,不斷做好新時期黨群工作,密切聯系群眾。
1. 網絡互動為黨群溝通開拓了新渠道
如今面向社會發表觀點、表達思想和情感,已經成為每個有能力上網的人極為普通的事情。由于網絡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沒有門檻、沒有限制的交流平臺,特別是博客、微博等網絡媒介的出現,可以使無論地理位置多么遙遠的受訪者,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接近,而且可以與任何網民進行接近。網絡互動交流突破了信息傳播的地域、疆域、時間阻隔,將人們之間的距離縮小在“地球村”。并且在網絡中各種信息可以迅速地通過網絡復制、傳送、轉換,網民也可以自己控制信息的選擇和獲取并把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信息發布者,還可以適時進行交流、溝通和互動。網絡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公共信息源,使不同的政治主張、思想觀點和社會思潮得以更為迅速、廣泛地傳播。正如胡錦濤在考察人民日報社時所說,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解放了普通民眾的知悉權和話語權,使它不再僅僅是傳播工具,更是由于其對信息的承載而產生的一種輿論的直接表現方式,網絡已經日益成為領導者了解民情、體察民意、凝聚民智的一個新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網絡互動交流的開放性也給網民參與帶來更多的便利性,他們不僅可以參加多個網上群體,甚至在同一群體里有可能擁有多個身份,這使得大多數網民能在多種結構松散的網上群體中隨意互動?!凹夹g媒介的部署把社會互動與具體場所分開了”,“就使人們能夠對遠距離的他人起作用”[3](P17)。這對于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我國來說,黨政組織完全可以利用網絡技術致力于遠程民主政治和陽光政府的建設,塑造政黨親民形象,培養政黨的溝通能力,領導干部上網,主動與民眾溝通,能更大范圍的了解民情,更深層次的貼近民意,更廣泛的匯集民智,更牢固的團結和凝聚民力??梢哉f網絡已經成為黨和政府與最基層群眾對接的民意直通車。
2. 網絡互動為黨教育引導群眾開辟了新途徑
密切黨群關系,首先要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消除黨群干群之間的許多認識上的分歧。但面對面等交流溝通活動,除了受到時間、地域的局限外,還常常由于工作者采取的強硬態度和方式引起群眾的不滿。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網上直播、同步交流、信息檢索、現實虛擬、短信發送等新的傳播方式則為平等友好的溝通交流增加了豐富的手段。
在網絡中,虛擬主體和客體的交往互動傳播體現了非常鮮明的平等性,不論上網者在現實生活中是高官富豪,還是平民百姓,在網絡世界都是平等的一員。他們欣然享受著網絡帶來的無權威的無拘生活,他們都可以自主選擇信息、自覺發表見解、自由宣泄情感、主動扮演角色,實現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理想和追求?!霸跀底謺r代里,電腦在很大程度成為人生存其中的世界,人與世界的交往、共在也就是人(腦)與電腦在親密的交往中不斷拓展對方,不斷向對方展現為‘?!?,并交融在一起?!保?](P22) 群眾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和互相交流,網絡交往互動傳播使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得以彰顯,個人的意義和個人形成解決各種問題的經驗與知識、能力的重要價值得以突出。
網絡交往互動帶動了信息接收傳播以及學習方式的變化,虛擬人的主體性不斷強化和傳播的平民化態勢減少了民眾的逆反心理,這對密切黨群關系來說是極其有利的因素。
3. 網絡互動為黨接受群眾監督打造了新利器
與傳統的溝通媒介相比,網絡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不僅使信息公開化、行政透明化,而且打破了長久以來一直被官方牢牢掌握的話語權,改變著中國的政治生態,拓展了群眾的監督空間和渠道,網絡為形成廣泛的輿論監督提供了信息資源和工具上的便利,促生了更為開放、自由的監督環境。鄧小平曾說過“: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保?](P144-145)網絡以空前直接的方式反映了網絡民眾的基本情緒和社會政治需求,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可以隨時隨地上傳到執政黨和政府的接收系統,執政黨和政府可以即時了解不同區域、不同階層民眾的各種不同聲音,接受民眾的意見、評議,回復民眾的投訴、建議,實現雙向互動,消除誤會隔閡,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同時也便于及時調整、修正政黨的行動、決策,改進政黨工作??梢哉f網絡互動傳播本質上就成了黨和群眾分別獲取作為執政者和作為民眾的意義的途徑。這有助于改變政府與公眾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我們黨和政府在聯系群眾的過程中有著更為便捷和直接的面對廣大人民群眾考驗與監督的途徑與契機,使黨政機關在用權謀事上更為謹言慎行,更加注重在法律規定范圍內開展工作,更加注重、尊重與維護群眾的權益。所以,利用網絡傳播進行黨群和政群溝通,不僅是速度最快、最省費用的一種調查民意、了解民情的方法,也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斗爭的重要陣地。
二、網絡互動對密切黨群關系的挑戰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傳統世界帶來的最大沖擊,在于它對傳統常識中現實與虛擬的區分以及相應地建立在這一區分之上的一系列價值判斷和行為規范的動搖,為我們打開了看待世界的一個嶄新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圖景?!保?](P187)網絡正在重塑社會的結構,由于虛擬真實性的人造環境的存在,我們的黨群關系將面臨著最為嚴峻的挑戰。
1. 網絡互動對黨的群眾工作環境的挑戰
密切黨群關系要加強與群眾的溝通交流。傳統的黨群干群交流溝通活動主要采取面對面的交流、訪談等形式,出現的信息可選擇性較少,且一般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進行。而網絡互動交流的勃興創造了一個相對開放、兼容、共享的文化環境,容納了各國各民族的多元政治文化,不同國家民族、不同理想信仰、不同價值取向的人們交織在一起,使五花八門的意識形態信息充斥網絡,相互激蕩并處在一種無序且混亂的狀態傳播交流,造成整個社會政治價值的多元化,社會政治話語的多樣化。與此同時,“敵對勢力利用信息網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散布政治謠言,企圖搞亂我國安定團結的大局,搞亂人心”[7](P301)。這種輿論環境不但干擾了人們思想認識的統一,引起現實社會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的變革,而且由于群眾會受到各種信息的沖擊和影響,自身辨別能力有限,造成思想理論傳播的效果弱化和民眾容易被誤導的情況,有些人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產生懷疑,甚至抵觸。在這樣的背景下,執政黨如何回應并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問題是一個新課題。
2. 網絡互動對黨員干部群眾工作方法的挑戰
馬克思、恩格斯曾說:“平等是人在實踐領域中對自身的意識,也就是意識到別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別人當作和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平等是法國的用語,它表明人的本質的統一、人的類意識和類行為、人和人的實際的同一,也就是說,它表明人對人的社會的關系或人的關系?!保?](P48) 因此,密切聯系群眾就是要求領導干部首先要信任群眾,進而依靠群眾,要與群眾進行平等的、坦誠的對話與溝通,要開辟更廣泛的渠道讓群眾自由表達意愿。解民疾苦,重在對話,且一定要讓民眾充分而自由地表達,這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內在要求,也是取得群眾的信任,促進黨群關系良性互動,增進黨群互信的重要渠道。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領導干部將精力主要放在政績考核上。他們對待群眾工作只求形式不求實績,即使一些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也都敷衍了事;有的領導干部不深入基層群眾,即使下基層考察也是層層陪同走馬觀花,忽視群眾的合理訴求,對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還有部分領導干部不善于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對群眾上訪有疑難情緒,在處理問題過程中態度粗暴強硬,這必然造成群眾的反感和矛盾激化,導致群眾對領導干部產生怨恨情緒,這也是近年來一些地方社會矛盾積累較深、群體性事件多發的重要原因。而網絡的平等互動性使民眾從傾聽者變為對話者,并能以各種方式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異議,給予的自由選擇意識大大釋放,民眾的主體意識也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張揚,這會對傳統的群眾工作方法提出挑戰,同時也對廣大黨員干部的溝通技巧和群眾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網絡互動給新聞宣傳工作對群眾的引導作用帶來挑戰
當今時代,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新聞傳媒是國家權力對人們進行思想灌輸和操縱的重要工具,發揮著國家意識形態功能,成為傳播灌輸主流意識形態的工具。江澤民曾說:“黨的新聞事業與黨休戚與共,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梢哉f,輿論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所系的工作?!保?](P409)因此密切聯系群眾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必須要加強大眾傳媒的輿論宣傳工作,引起群眾與其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和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贏得民眾的支持。在廣播、電視、報刊等為主導的傳統媒體時代,黨和政府掌握著信息傳播的主導權。而網絡文化是一個動態開放的文化系統,它的主要特點“就在于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的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保?0]網絡的開放性使其沒有一個中心和主導思想,理論上可以實現橫向內容的無限連接,這就使群眾可以接收的信息紛繁復雜,應接不暇,使我們在傳統傳媒中具有的話語權優勢被很大程度上削弱,給新聞宣傳工作引導群眾的作用帶來挑戰。
三、網絡傳播與密切黨群關系的路徑思考
“任何理論的問世都有它深刻的時代背景。也如同黑格爾所說,密納發的貓頭鷹只有到了黃昏時才起飛。理論家對某一問題的關注與其說出于個人的興趣,還不如說是出于時代的需要。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和時代的呼喚?!保?1](P3)當今,如何利用網絡互動密切黨群關系就是時代的聲音。
本文認為利用網絡密切黨群關系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網民與網絡空間環境、網民與網絡社會生活、網民與網民之間的互動關系,仍然屬于人學的范疇。因而,黨政組織在利用網絡聯系群眾的時候,應該從網民需求的角度出發,建立一個對公眾友好的電子黨務、政務環境。具體來說,黨政組織可以從建立方便的網絡互動系統、發展和傳播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提高網絡互動的效果等三個方面密切與群眾的關系。
1. 建立方便的網絡互動系統聯系民眾
溫家寶同志曾說:“與群眾聯系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利用現代網絡與群眾進行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保?2]廣大黨員干部要提高運用網絡密切聯系群眾重要性的認識,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通過不斷改善網絡接入水平和不受時空限制的即時互動性,構建民主網絡互動平臺,使網絡成為一個最廣大的參政議政場所,并延伸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公眾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把網絡平臺真正辦成人民群眾和黨聯系的方便的一個重要紐帶。方便的網絡互動系統包括網民在線交流、網民來源分析、網民資源管理、網民群組溝通等內容,且把視頻、音頻、流媒體、網站門戶等技術無縫地結合在一起,利用網絡具備所有電子媒介的綜合特點,把文字、聲音、圖畫、色彩、影視以及三維空間、虛擬視覺等各種方式進行信息的整合與傳播,使傳播客體有全方位的知覺體驗。在利用網絡進行傳播中,要大力提高網絡基礎設施水平,努力開發和研制理論宣傳教育軟件,使網絡交流互動具有可操作的運行載體。要主動出擊,精心設計網絡交流活動,開設具有交互性、平等性、開放式的咨詢交流信箱,要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網站或網頁,要借助騰訊在線聊天(QQ)工具、短信、飛信等架起黨群、干群的交流互動平臺,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及時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和政府的工作動態,干部群眾也可以通過互動交流平臺,將自己的意見、建議、投訴、舉報向黨和政府反映舉報,實現與黨政部門之間的交流互動。與此同時,要大力提高領導干部信息素養,增強網絡交流互動工作能力。就如胡錦濤所指出:“各級干部要學習和熟悉信息網絡,善于運用信息網絡,提高運用信息網絡進行引導和管理能力?!保?3]在網絡成為重要傳播工具的時代,要做好新時期黨的群眾思想工作,有效抵御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網絡垃圾的滲透與侵蝕,各級領導干部要在加強黨性鍛煉與修養的同時,不斷提高運用網絡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引領群眾甄別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有效遏制網絡謠言的滋生,及時有效化解網絡危機。
2. 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引導民眾
在信息時代,人們一方面通過網絡等媒體渴求新思想、新理論,一方面必然受各種載體傳輸的信息的控制和影響。如果對來自各方面的聲音應對引導不當,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亂。一些帶有迷惑性和滲透性的思想必然影響著廣大黨員群眾的政治信仰和價值追求。美國媒體就曾揚言:“中國不會拒絕互聯網這種技術,因為它要現代化,這是我們的可趁之機,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保?4]面對信息網絡化條件下黨的群眾思想工作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迎難而上,正視現實,充分利用其帶來的先進技術,趨利避害,以創新的精神、改革的勇氣作好積極應對。胡錦濤就指出“: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擴大宣傳思想工作的陣地,有利于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輻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強我國的軟實力?!保?5]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陣地意識,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營造文明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以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引導民眾。這就需要在堅決圍堵不良思想內容,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傳播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發展我們的先進文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成果和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去占領網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到網絡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融入到網絡文化生產方式的各個環節當中,“使網絡文化生產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遞過程,網絡文化產品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網絡文化消費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過程?!保?6]與此同時,要加強網絡文化管理,大力推進網絡文化法治化進程,開展文明網站創建,推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努力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使互聯網成為我們抵御西方腐朽思想和其他不良思想侵襲的堅強陣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3. 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黨群溝通交流的效果
黨員干部群眾觀念的強弱,自身素質的高低決定了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能力的高低。在網絡時代,雖然群眾工作的外在環境發生了某些改變,黨群之間的面對面溝通變成了虛擬的對話交流,但是黨群工作的本質沒有改變,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密切黨群關系加強黨群溝通,利用網絡的綜合特點在形式上吸引群眾固然重要,但要真正要讓民眾滿意并接受和擁護黨的領導,真理性的內容才是根本。因為行為來自于需求,并與現實利益緊密相連。那些與人們的利益密切相關的內容,往往對受眾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廣大黨員干部必須要高度重視網絡對密切黨群關系帶來的機遇,繼續保持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要踐行群眾路線,樹立群眾觀念,知曉民眾的普遍關切,通過網絡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才能做到針對公眾的需求提供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服務,從而促進黨和政府服務水平的提升和公眾滿意度的增加。同時,通過網絡及時發布一些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信息,揭露批評黨政機關及某些官員的違法違紀、失職失責以及社會上的錯誤現象、對黨和國家的政策、重大社會問題進行分析、評論甚至理性的批評;公開發表群眾來信,直接反映群眾的愿望、呼聲和要求,直接轉達群眾的意見、建議和批評等等方式,讓群眾有說話之處、訴苦之處,政府與民眾利益相關的一些重大決策方案,均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向公眾公開征詢意見,人民群眾的各種利益訴求可以在網絡中以最快的速度表達出來,使網絡成為老百姓參政議政、訴求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網絡民意表達,既是具有時代特色的溝通黨政領導與人民群眾、社會團體、各社會階層相互了解的有效渠道,又是一種重要的輿論監督形式?!吧浦蔚倪^程就是一個還政于民的過程,表示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友好合作,它有賴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對權威的自覺認同,要求公民的積極參與”[17]。因此,面對信息時代的嶄新形勢,黨員干部要繼續保持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堅決糾正各種脫離群眾的錯誤做法,以網絡為載體在國家和民眾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電子橋梁。
參考文獻:
[1]黃厚銘. ??乜臻g的特性:地方的移除或取代?
[2]胡泳. 網絡的本質是互聯[J]. 世界知識,2001,(6).
[3][英]約翰·B·湯普森. 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 高铦,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4]吳伯凡. 孤獨的狂歡[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鄧小平文選: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張江南,王惠.網絡時代的美學[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