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中央先后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兩個用語以來,理論及實際工作者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有探索和思考,其間不乏有積極可取的意見,也有難于突破的困惑,乃至需要有學理邏輯上的澄明。我們認為,對于這個問題,應當本著一種求真精神與務實學風。在此,我們運用陳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1]881這個著名“十五字訣”———實為一種方法論原則,來審慎修正并力求厘清這兩個用語的關系,進而分辨相關關系問題。
一、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之間兩個前提性問題之辨
第一個前提性問題是“價值體系”與“價值觀”的關系需要從學理邏輯上加以分辨。依據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的原理———這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皟r值體系”與“價值觀”盡管彼此之間有交合點,但從宏觀上應當分別歸屬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當然,如同屬于實踐的唯物史觀之基本問題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的解決,需要運用實踐思維方式來加以解決一樣,對“價值體系”與“價值觀”的關系問題的解決,也需要運用實踐思維方式來迎刃而解。把握實踐思維方式的基礎是厘清實踐范疇之內涵,如果實踐的本質用歐化語言來表述,實踐就是主體和客體之間能動而現實的相互對象化的社會活動;如果實踐的本質用中國化語言來表述,那么實踐就是人們(即主體)能動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即客體)的現實的社會活動。解決上述兩個層次的關系,不可回避且必須運用“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原理來闡明。從實踐思維方式運行的基本思維路徑———基于實踐“解釋世界”或探索世界的思維路徑(在先)與回到實踐“改變世界”或改造世界的思維路徑(在后)來看,前者就是基于實踐的客體的主體化即內化,后者就是回到實踐的主體的客體化即外化,前者就是追求真理,后者就是創造價值[2]。而且,創造價值必須以追求真理為前提,創造價值是追求并遵循真理的結果?!皟r值體系”就是人們基于實踐,以探索為前提又回到實踐,以改造為著力點而創造出來并滿足主體需要的現實系統,而且這個“價值體系”是三位一體的分呈:物質價值、精神價值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制度價值這么三大價值類型。這三大價值類型雖然都是人們通過實踐所獲取的結果,但是只有“物質價值”和“制度價值”可歸屬為社會存在這個現實系統,而“精神價值”則是人們對通過實踐而人化了的社會存在的現實系統的經驗事實的反映,并又能引領社會思潮的觀念形態,因而它只能歸屬為社會意識這個觀念系統。
這么說來,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用語而言,它是一個全稱性的規定,其中“價值體系”應該是社會主義物質價值、社會主義精神價值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社會主義制度價值的三位一體,而且是這三個價值類型的“核心”??墒侨藗儷@知的這個用語業已規定的基本內容則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些“思想”、“理想”、“精神”、“榮辱觀”雖表述不同,但本質上實為社會主義精神價值這樣一個價值類型,這只能歸屬到“社會意識”或“社會主義社會意識”之列,而且還不是其全部內容,只是屬于社會主義社會意識中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質規定的內容,或是屬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從學理邏輯上最好是把這些基本內容專門性地歸稱為“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與之同屬一大價值類型。質言之,這兩個用語一旦作為一種獨立的精神存在或精神價值,其所含內容都不歸屬為“社會存在”,只能歸屬于“社會意識”。
第二個前提性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需要從學理邏輯上加以分辨。依上所述,應當把先前使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用語修正為“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這就是刪除“價值”一詞之前的“核心”一詞,在“價值”一詞之后加上一個“觀”字。這一方面是考慮到從學理邏輯上,“核心”一詞與“體系”一詞不宜同時放在一個用語之中,“核心”固然蘊存于“體系”之中,但是只有從其四大基本內容中凝練而來的精華所在或核心內容要素,方可稱為“核心”;這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從學理邏輯上,只有把先前使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用語修正為“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之后,方可把后來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用語內在地對接起來,才可使這兩個用語達到學理邏輯上的圓融,而不導致前也“核心”后也“核心”這種用語相?;螂y圓其說。因此,這個修正就為合理厘清“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消除了思維的障礙。若要強化性分辨“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個用語所含內容之間的關系,先可尋找一些“體系”與“核心”之關系的個案類比。
這可分列出下列對子:太陽系與太陽的關系、原子與原子核的關系、唯物辯證法體系與對立統一規律的關系、黨的基本路線與經濟建設的關系、黨的思想路線與實事求是的關系、科學發展觀與以人為本的關系?!掇o?!丰尅昂诵摹睘椤爸行摹?,指群體中的主要部分,引申指核心力量并產生核心作用[3]725,也就是說這個群體外圍的東西圍繞著這個“核心”或“中心”運行。這就像太陽系中若干行星與衛星就是圍繞其內在的太陽這個核心或中心運行一樣,原子外圍的若干電子就是圍繞其內在的原子核運行,唯物辯證法體系中其他規律與基本范疇就是圍繞其內在的對立統一這個核心規律運行,黨的基本路線中的“兩個基本點”及其他內容就是圍繞其內在的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內容運行,黨的思想路線中其他三項內容就是圍繞其內在的實事求是這個核心內容運行,科學發展觀中其他三項內容就是圍繞其內在的以人為本這個中心內容運行。由此可說,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中四大基本內容就是圍繞其內在地凝練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行,前者是相對宏闊的內容,后者則是特別精要的內容,前者是發散性大目式的內容,后者是內聚性綱要式的內容,后者作為綱要就是出自大目,其對前者是能綱舉目張式的既可內聚又可發散的價值觀功能關系,因而必須是從其中凝練出來的精華所在或核心內容要素。
這就必然要求:一方面應盡力全面地把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中確屬核心的內容要素凝練出來,另一方面應著力掌控好其反過來作為凝聚前者的核心價值觀功能,再一方面應務實掌控好它們之間量的比重之尺度。前兩個方面后文再分辨,就后一方面而言,我們認為,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其篇幅只有4.2萬字,這個尺度掌控適度,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只有24個字,這集中體現了精華即內核。近些年來,我們見到一些學者關于闡釋與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為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著作或讀本,其篇幅是少則10來萬字,多則20來萬字甚至30萬字的大本子,特別是有些學者關于闡釋與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作或讀本,其篇幅居然也是如前一樣的大本子。筆者認為,無論是“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發解釋性讀本,都是要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并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與積極踐行,因而前者需要精練與管用,后者更應精練、更應管用,不能當作一個大框框,任意將所有東西往里裝。人民群眾用不著那種追求寬度與強化深度的大本本。如果當下有人要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讀本》這類的書,其本本最好不要比中宣部組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還厚,應當是其4.2萬字的一半即2萬字左右的篇幅就足夠了,這并非筆者的一孔之見,而是因為它符合毛澤東同志所一貫倡導的短而精的文風。以精為例,一方面,讀本的內容要扎實,說理透徹,不浮泛空洞,不晦澀含混,而是明白易懂,豐富精粹,另一方面,能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涵,這就叫“精”;再以短為例,短和精密不可分,庸長不可能精,精不可能庸長。求精的同時還要求悍,悍指的是弘揚正能量、接地氣。光精不悍則缺乏正能量,缺地氣,光悍不精,就會使讀本不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講透徹,不便于讓人民群眾學習掌握。老子所說的“少則得,多則惑”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短而精乃至短而精悍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
二、價值觀體系與核心價值觀之間兩個內在關系之辨
我們擬出這個子目,是要研究它們之間兩個內在關系問題:一是必須從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四大基本內容中對應性地把握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素,二是必須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內容要素中整合性地把握好它們的互存互動關系。
第一個是需要深入“把握全”的問題。自從黨的十八大關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之后,對這種表述形式與內容要素,至今存在多種不同看法,多數人認為這已把握得很全面,而且以“三個倡導”為思路作出了“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個人層面”這一“三層面”之說,也有人認為這個表述內容太多,要減少一些,更簡約一點,還有人認為這個表述內容不夠全,把握全就要增加一些。我們主張,黨的十八大報告凝練的24個關鍵字,必須確認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一個字也不能少,對此不能用減法,但是可以采用四字式來認讀與傳播,即每兩個二字式聯用起來,如“富強民主”直至“誠信友善”。
此外,我們還主張用加法,應盡力全面地將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中確屬核心的內容要素凝練出來,對其內容要素的凝練與文字多少的評說,應依對象內容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來評定,或說由其主體所必需的內容來規定凝練文字的量度。
于此,我們采用四字式表述形式,在現有24個關鍵字的內容要素的基礎上,增加24個關鍵字的內容要素。這里計48個關鍵字稱“六大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如下:求真務實、以人為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愛國敬業、創新爭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誠信友善、團結互助。這是從深入“把握全”的取向,并且是對應于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四大基本內容所作的凝練。從這個對應的內在關系而言,“求真務實、以人為本”是對應于“指導思想”的凝練,“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對應于“共同理想”的凝練,“愛國敬業、創新爭先”是對應于“民族精神”的凝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應于“時代精神”的凝練,“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既具有“民族精神”又具有“時代精神”二重性對應內容的凝練,“誠信友善、團結互助”是對應于“榮辱觀”的凝練。
我們主張在現有24個關鍵字基礎上拓展為48個關鍵字,不是純粹出自我們頭腦的主體自生,而是從當代中國實際存在的國情民情出發,是從13億多人民的實踐要求而作出的凝練。國內外經驗一再表明,無論是對某一方面或是全面的價值觀或核心價值觀的凝練,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到位的,也就是說需要在縱與橫的反復比較、不斷探索中凝練出來,其中都必然經歷一個由無到有、由有到全的過程。譬如,就國內的一個經驗而言,就是黨中央關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凝練,其先是在干部學者及廣大群眾探索的基礎上,曾于1992年在黨的十四大報告與同期通過的黨章中作過最初表述,當時是二字式6個關鍵字:自尊、自信、自強。中間經過在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中,直至1997年黨的十五大通過的黨章中,都是作的這六個關鍵字的表述。這叫從無到有,從這個有到后來的全,就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作出的四字式20個關鍵字的表述,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再譬如,就國外的一個經驗而言,就是新加坡關于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其先是官員學者及廣大民眾探索的基礎上,曾由國家層面作出的最初表述,就是二字式8個關鍵字:“公平、正義、有序、倫理”并沿用過多年。這叫從無到有,從這個有到后來的全,就是1991年發動全民討論的基礎上,由新加坡國會審議批準用四字式40個關鍵字表述的“五大共同價值觀”,即“一、國家至上,社會為先;二、家庭為根,社會為本;三、關懷扶助,尊重個人;四、求同存異,協商共識;五、種族和諧,宗教寬容”。國內外兩大重要經驗表明,某一方面價值觀或是全面的價值觀的凝練,從形式到內容都經歷著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過程,其問題關鍵所在就是,從有到全的深層依據來自實踐發展要求之使然。在此可以分別追問與作答的就是: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要以20個關鍵字來取代其前的6個關鍵字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為什么新加坡國會要以40個關鍵字來取代其前的8個關鍵字拓展為“五大共同價值觀”?回答無非都是從本國國情民情活生生的實踐發展要求出發,新加坡人口至今才300多萬人,底子較好,經濟文化總體水平較高,屬發達國家,但是逐步感到其前的6個關鍵字作為核心價值觀不夠全不夠用,進而重新凝練40個關鍵字的“五大共同價值觀”,而中國人口為世界之最即13億多人,底子還薄,經濟文化總體水平不高,屬發展中國家,因而首先確認現有24個關鍵字是必需甚至急需的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素,我們同時考慮增加24個關鍵字也是必需甚至不是緩需的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素。
第二個是需要深入“把握好”的問題。這是以“把握全”為前提的問題,是必須從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四大基本內容全面性、對應性凝練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素之后,再來深入把握好后者各內容要素的內在關系。如前所述,我們凝練出來的“六大核心價值觀”是與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四大基本內容相對應的,它們在學理上、邏輯上是內在統一的關系,無悖論之疑。但是,當前普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有的24個關鍵字概括為“三個倡導”,進而提出“三個層面”之說,這與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四大基本內容是不相對應的,因而在學理上、邏輯上不是內在統一的關系,有悖論之疑。這在思維方法上表現為,所謂“三個倡導”存在著形式上同黨的十八大報告的表述相悖,從字面上看報告使用“倡導”一詞的確是三個,但概括為“三個倡導”可以討論。就其二字式而言,每個二字式就是一個倡導,即實質上是十二個倡導;所謂“三個層面”的提法則是運用由線型思維方法到面型思維方法之使然,即以“富強”為起點到“和諧”為終點,由這其中的四個點連成線、由一條線牽成一個面,便提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順此從“自由”到“法治”之間的點連成線、由一條線牽成一個面,便提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進而從“愛國”到“友善”之間的點連成線、由一條線連成一個面,便提出“公民個人面層”的“價值準則”。這就主觀地外在地設定了三個層面的主體,亦或是從三個不同的主體層面來分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的內容要素。于此我們試問: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兩個主體層面的實際承擔者究竟是國家主體和社會主體,還是公民個人主體呢?其隔離了公民個人主體還有國家主體和社會主體嗎?公民個人主體就是這個國家和社會的主體,亦或這個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質言之,當代中國人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唯一主體,而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是13億多當代中國人民頭頂上的兩層抽象而又神圣的符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而又鮮活的體現,就在13億多公民個人主體的身、心、腦的互動力行之中,而且是對這三個層面內容要素的整體的、系統的體型把握,而不是簡單的線型與仍較簡單的面型把握。由此可見,體型思維方法在把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該有多么重要。
順上再說,這個深入“把握好”的實質就是確立其主體只有一個即當代中國人民,由這個共同主體來面對所要培育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精神客體的各內容要素,盡管它們也可分別出“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榮辱觀”等四個層面,但是這都屬于對象內容或精神客體,而非主體層面之分列,這絕然不同于所謂“國家”、“社會”、“個人”之主體層面的切割分列。這是要求同一個當代中國人民這個主體,全方位地來自覺培育和積極踐行其所有的內容要素或每一個價值觀單元。而且,運用這個體型思維方法作為靈魂引導,要求同一個當代中國人民這個主體,要將其內容要素或價值觀單元之間視為一個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并在踐行過程中使之良性互動而又充滿活力。反之,使用由線型思維到面型思維的方法,會導出形而上學思維方法的短路之困,即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只能分別規定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而實際上則不能擔當主體而踐行,公民個人層面實際地不僅作為主體擔當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而且以上的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同樣都是由公民個人層面這個主體來擔當并全部將其作為價值準則來踐行。否則就會片面化地言其國家層面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均與社會層面和公民個人層面無關,或者言其社會層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均與國家層面和公民個人層面無關,或者言其公民個人層面追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均與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無關。
由此,唯有體型思維方法視當代中國人民為唯一主體并面對同一個整體的系統的核心價值觀各內容要素或價值觀單元,方可擺脫其思維短路之困,拓寬思維活路一條,并沿著這條思路去展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力與魅力。
如果人們認同四字式是最佳的表述形式,特別是認同現有24個關鍵字是當前必需甚至是急需,同時又認可增加24個關鍵字也是必需甚至不是緩需,并且遵循前文提出的實踐思維方式,特別是內在其中的體型思維方法,以此導出的基本思路來把握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本文作者的期望。
我們的意見正確與否,有待接受實踐的檢驗,更有待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賀祥林.馬克思開創的實踐思維方式論綱[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8).
[3]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4]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5]中國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團.新加坡的精神文明[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