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時代來臨,太空技術不可避免將運用于軍事領域。在太空軍事與武器化過程中,制天權理論應運而生。太空資產運用于軍事實踐,進一步完善了制天權理論。
太空軍事化與武器化嚴重破壞了國際戰略平衡與穩定。從冷戰時代起,國際社會就太空軍事化和武器化進行了治理,盡管取得了相當成就,但是并沒有扭轉這種局勢:太空軍事化不可逆轉,太空武器化來勢洶洶。目前,國際社會為治理太空武器化進行了不懈努力,但是治理太空武器化任重道遠。
一、太空軍事化和武器化
太空軍事化是指將航天器用于軍事領域,為軍事行動提供諸如偵查、通訊、指控、控制等便利。包括軍用偵查衛星、導彈預警衛星在內的各種軍事衛星的出現就是太空軍事化明顯的表征。太空事業從一開始就帶有軍事競爭的意味。蘇聯發射衛星后,美國不僅感到巨大震動,甚至恐慌,因為美國的盟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認為蘇聯的軍事實力超過了美國。對此,美國政府立即給予回應,立即行動研制衛星以回敬蘇聯。1958 年 1 月 31 日,美國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美國于 1958 年成立美國航空航天局,并頒發《太空法》,從組織和法律上確保太空事業的發展,爭奪對蘇聯的太空優勢。蘇聯、美國先后成功發射衛星,太空立刻被賦予軍事意義,由此太空軍事化大幕逐漸拉開。隨著冷戰的加劇,太空軍事化愈演愈烈。
冷戰期間,蘇聯快速進入太空軍事化進程。其中最著名的衛星有“宇宙”\\( COS-MOS\\) 系列衛星。根據有關網站的統計,冷戰時期,蘇聯軍事衛星的發展水平與美國不相上下。
①冷戰后,俄羅斯的軍事衛星也以“宇宙”系列為主。到 2013 年 12 月 6 月俄羅斯一共有 46 顆在軌軍用衛星,數量僅次于美國。
②冷戰后,太空軍事化進程明顯加快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除了美國、俄羅斯發展軍事衛星外,其他國家\\( 如日本、法國、加拿大、中國、印度\\) 也在發展專用軍事衛星。軍事衛星發展呈多極化現象。法國 2011 年和 2012 年分別發射了 5 顆和 1 顆軍事衛星;日本 2011 年和 2013 年各發射了 2 顆; 中國 2011 年和 2012 年分別發射 2 顆和 3 顆;印度 2012 年和 2013 年各發射 1 顆; 加拿大在 2013 年發射 1 顆。
③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來,世界各國一共進行了 4600 多次發射,共有 5000 多個航天器進入太空。根據專業網站的統計,從 1961 年 7 月 12 日到 2013 年 12 月 6日,全球一共發射了 422 顆專門軍事衛星。
④軍用衛星大約占所有航天器的 8% 左右。
但在全部 5000 多個航天器中,70%的航天器與軍事用途相關。
⑤考慮到衛星具有“兩用”技術性質,那么太空軍事化程度比統計數據顯示的更高。
太空軍事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太空武器化則還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太空武器化涉及太空武器的界定問題。在目前所有有關國際條約與協定中,還沒有對太空武器進行過界定。為了說明問題,有必要對“太空武器”做個簡單的界定。筆者認為,太空武器是部署在太空、能從太空軌道發起攻擊,摧毀或破壞位于太空、空中、地面,以及海洋上的目標的任何一種系統。據此,太空武器包括陸基、天基、?;?、空基的反導系統,以及反衛星系統\\( 包括激光、微波武器、射頻武器、動能武器、核爆炸系統等\\) 。從太空在軌的物體發射動能或定向能武器,打擊地球目標的系統也屬于太空武器。在界定了太空武器之后,太空武器化就可界定為地球上的一些國家武裝太空、利用太空打擊地球和太空目標的進程。
根據以上界定,太空武器以及太空武器化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進行過反衛星武器試驗,例如,在太空進行核試驗。到 1984 年,美國和蘇聯進行了 53 次反衛星試驗,只有 58%的被視為成功; 美國的成功率為 70%,蘇聯的成功率為45%。冷戰后,美國繼續進行反衛星試驗。從2001 年截止2012 年9 月,美國進行了 76 次反導試驗,“在導彈防御與反衛星武器技術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技術交叉”。
①從技術層面上看,“和防御來襲導彈相比,導彈防御可能在技術上更適合作為一種反衛星武器”。
②根據國外學者的統計,冷戰后中國也進行了 6 次反衛星武器試驗。根據他們的統計,世界進行反衛星武器試驗的具體情況是,美國從 1945 年到 2013 年,進行了 35 次反衛星武器試驗; 蘇聯\\( 俄羅斯\\) 進行了 20 次; 而中國進行了 6 次。
目前,太空武器越來越多樣化,不僅有從地球上打擊在軌航天器的地基太空武器,還有打擊天基和地基目標的天基太空武器。美國接近 100 次的反導試驗、秘密進行飛行的空天飛機 X -37B,就是典型的太空武器。
太空軍事化與太空武器化相伴而生。太空技術的出現本身就是出于軍事目的———蘇聯為打破美國的核優勢而利用太空; 隨后美蘇兩國在太空進行核武器試驗,導致太空武器化。此后兩國競相研制各種衛星\\( 包括太空武器\\) 用于軍事目的,進行太空軍備競賽。由于兩國進行太空軍備競賽,嚴重威脅國際安全,達成了《外層空間條約》、《反導條約》等多邊或雙邊條約,限制太空軍事化與武器化。但是,在技術上太空軍事化與太空武器化難以作出嚴格的區分,例如,一個用于偵察的軍事衛星,可以機動撞擊他國衛星,這顆偵察衛星變成了太空武器,這樣太空軍事化轉變為太空武器化。2009 年美俄衛星相撞事件表明,廢棄衛星同樣可以作為太空武器打擊他國在軌正常運行的衛星。
在太空軍事化和武器化過程中,制天權理論得以產生,并隨著隨著太空資產應用于危機與戰爭,該理論進一步完善。制天權理論的研究表明,為了爭奪對太空的控制,敵對雙方對衛星的破壞與反破壞、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將成為未來戰爭的一項主要內容; 以太空為主要戰場,以太空武器為主要力量,以反衛星戰、反彈道導彈戰為主要作戰樣式的太空戰可能在 21 世紀發生。屆時,對于太空技術發達、能夠充分利用空間信息資源的國家而言,戰場將近乎透明,勝算也將大大增加。美國空軍教授多曼\\( Everett C. Dolman\\) 在古典地緣政治學基礎上,提出了空緣政治學\\( Astro-politik\\) 的概念: “誰控制了近地軌道,誰就控制了近地空間; 誰控制了近地空間誰就支配了特拉\\( Terra,大地女神\\) ; 誰支配了特拉,誰就決定人類命運?!雹倏站壵螌W一語道破了制天權理論的精髓。
二、太空強國、大國的太空武器化
事實上,美國就是致力于通過太空技術謀求絕對的軍事優勢,實現對世界所有其他國家的非對稱優勢。美國的總體戰略是建立美國領導的 21 世紀,而軍事硬實力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證。美國政府認為要想在 21 世紀保持全球軍事優勢,就必須進行軍事轉型,改變傳統的軍隊結構,其核心是提高美軍的作戰能力,軍隊建設要從過去基于應對威脅\\( threat - based\\) 型轉變為基于“能力”\\( capability - based\\) 建設型,美軍將更加重視對手如何進行作戰,以對手將具備何種作戰能力作為美軍建設的依據,從而在能力上具備對所有對手的“壓倒性軍事優勢”,能夠進行全方位的軍事行動,從核威懾、常規戰爭,到低烈度戰斗、維和行動、非戰斗人員的撤離,也就是美軍所說的“全頻譜優勢”。為此,美國陸、海、空三軍分別提出了提高能力建設的具體指標,形成“全球警戒、全球達到、全球力量”不對稱優勢的“鋒芒”,能夠在 90 分鐘內實施“全球打擊”,以此構建美國的“全球安全環境框架”。
②美國政府和軍方認為,當前方興未艾的軍事革命為延長美國的軍事優勢時間提供了機遇,而軍事革命的核心就是信息戰能力和太空戰能力?!疤张c信息技術之間的聯系使得太空成為轉型的關鍵工具”。
③因此,美國必須抓住這一機遇,保持和發展信息、太空這兩個技術優勢,大力發展適應未來戰爭形態需要的信息戰和太空戰能力。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太空技術和在太空部署武器系統,進一步提高美軍的作戰能力,拉大與其他國家在軍事上的差距,形成非對稱優勢,從而建立一支不受任何挑戰,具備攻防兼備能力的軍事力量,使美軍能夠遂行各種作戰任務,對付各種各樣的戰爭。
同時,自從第一次海灣戰爭以來,戰爭證明了太空系統對軍事行動的重大意義,驗證了制天權理論的價值。因此,許多國家開始重視太空資產,走向太空領域。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行為體進入太空,美國認為太空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認為對太空的日益依賴導致太空系統一旦遭到破壞、襲擊,就會出現拉姆斯菲爾德委員會所說的“太空珍珠港”,美軍的行動能力大大減弱,美國安全和國家利益受到巨大損失。所有這些成為美國政府和軍方制定太空戰略的基礎,為了避免太空珍珠港事件發生,美國必須謀求太空優勢和支配地位,確保太空霸主地位。在 1996 年 9 月公布的冷戰后的第一個國家太空政策中,美國明確提出要對關鍵的航天技術設施和運行中的航天器實施保護,發展太空控制能力,確保美國在太空的活動自由,并剝奪對手的這種能力。
①2006 年和 2010 年小布什政府和奧巴馬政府頒布的《國家太空政策》都強調這一點,在對手對美國太空資產發起攻擊失敗的情況下,美國要徹底打敗對手,并剝奪對手使用太空的能力。
②為此美國大力推行太空軍事化和太空武器化政策,包括組建天軍,研制太空武器、反衛星武器和 X -37B 空天飛機,等等。
根據 2014 年 2 月 1 日美國科學家憂思聯盟\\( UCS\\) 公布的數據,美國共擁有 502顆衛星,其中軍事衛星為 152 顆,占 30. 28%,幾乎每 3 顆衛星中就有 1 顆軍事衛星。
2014 年 7 月 29 日,美國軍方一次發射 3 顆監視衛星的衛星。該衛星名稱為“太空近鄰監視衛星”,可以對其他國家的衛星進行不間斷的監視。
就總體而言,目前美國的反衛星能力足以摧毀中俄兩國全部低軌衛星。
俄羅斯擔心美國在太空部署武器掌握制天權,從而維持美國一超獨霸的局面。
在俄看來,美國這一做法無疑會破壞戰略平衡: 太空安全關乎國家安全。普京總統多次強調導彈防御破壞戰略平衡。
③因此,俄羅斯也在大力進行太空軍事化,為包括太空部隊在內的整個武裝力量提供“眼睛”、“耳朵”。同時,為應對不測,俄羅斯組建了能夠摧毀在軌衛星的空天防御部隊,也在進行一定程度的太空武器化。目前,空天防御部隊具有 4 個反衛星系統。
①報道顯示俄羅斯正在復興兩種空基反武器武器: SokolEshelon 激光反衛星系統和 Kontakt\\( “接觸”\\) 動能反衛星武器。前者從 1965 年建設,利用 A -60 飛機上的激光打擊衛星。上個世紀俄羅斯進行了激光反衛星測試。
2010 年又開始了測試,據說還對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了照射。增大的激光能力可以對300 -600 公里軌道上的衛星的光學系統致盲或暫時癱瘓??栈?Kontakt 動能反衛星武器,就是利用米格 -31D 飛機向衛星發射導彈摧毀之。目前俄羅斯正在升級該款反衛星武器的組成部分。到 2028 年米格 31 - D 退役,將被新的飛機取代。
其導彈 Kontakt\\( 接觸\\) 被新的 79M6 型所替代。新款攔截器導彈可以攻擊 1500 公里高的衛星,在 36 個小時內可以打擊 24 顆衛星。其地面系統為科羅納綜合體\\( Kronacomplex\\) ,由光學和雷達探測系統組成,甚至包括了部分激光系統。俄羅斯有兩個這樣的綜合體。地面系統探測高度達到 40000 公里,探測半徑 3200 公里。據說 2013年年底俄羅斯對該型“接觸”動能反衛星武器進行了測試。
印度太空武器化的步伐也在加快。根據媒體報道,印度 2007 年就宣布已經掌握了反衛星武器的關鍵技術。2009 年印度科學家就說,印度已經掌握了中國的反衛星技術。
②印度正在把反導技術轉向反衛星武器。
③印度具備了“攔截并摧毀任何太空目標或200 公里半徑以內的碎片”。
④印度國防研究組織領導人在 2010 年1 月就透露說,印度已經開始研究激光等反衛星武器,并表示如果國家需要,可以進行反衛星武器試驗。
⑤印度國防的“技術視角與能力線路圖 2025 年”把太空戰作為一個優先領域,發展反衛星能力,對近地軌道和靜止軌道的衛星“實施電子或物理摧毀”。印度國防部的國防研究發展組織\\( DRDO\\) 暗示,該組織正在建設印度的反衛星系統,以便讓在近地軌道和太陽軌道上的敵意衛星失效。該組織的把焦點放在激光傳感器和外大氣層獵殺工具上。這個技術來自于其導彈項目。遠程導彈“烈火 -5”于 2013 年 9月 16 日成功進行了第二次測試。
①在成功進行了烈火 -3、4、5 之后,印度現在著力發展反衛星武器,計劃在未來 15 年里,印度開支 1000 億美元于“星戰”武器系統。
②印度學者為印度進行反衛星武器開出了線路圖。例如印度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 的約翰\\( Arvind K. John\\) 提出了印度進行反衛星試驗的線路圖: 印度在 5 -10 年的窗口期,提出法律機制禁止反衛星試驗。在幾年期間印度應該提升其導彈打擊力和精確度。這個能力的成功測試提升印度整體威懾能力; 把一個沒有功能的衛星作為打擊目標。這個衛星應該是 RITSAT - 2 衛星,其運行高度是 551 公里。在摧毀之前,印度應該降低目標衛星的軌道高度,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給其他衛星造成威脅的碎片; 因為太空碎片造成威脅,國際社會對反衛星武器試驗的感知是負面的。因此,在進行試驗之前,印度必須獲得一些太空強國的支持,尤其是美國的支持。也應該向諸如俄羅斯、以色列和日本尋求重要技術支持,改善打擊衛星能力; 印度不應該只集中于直升式反衛星武器,也應該投資定向能武器、去軌技術和網絡技術,作為反衛星武器,這些在提升印度太空威懾能力上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讓對手的衛星離開其發揮功能的軌道,去軌技術不僅讓敵手衛星作用失效,還可以收到不產生太空碎片的功效。
③中國也擁有反導系統和反衛星武器系統。2010 年 1 月 11 日,中國成功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2013 年 1 月 27 日,中國再次成功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
④2013 年 5 月,媒體猜測中國進行了第三次反導試驗。
⑤美國媒體說此次試驗是反衛星試驗。此次試驗是中國首次衛星攔截系統測試,這枚火箭未來可以用來搭載反衛星武器,摧毀目標軌道上的任何衛星。這是繼 2007 年和 2010 年之后的第三次反衛星試驗。
①2013 年 9 月美國媒體又在鼓噪中國太空威脅論,說中國最新發射的一系列衛星在太空中進行復雜的機動變軌,可能是測試太空捕捉能力,也可能是在發展反衛星技術,沒有人知道“中國在干什么”。②
三、太空軍事化與武器化的治理
太空軍事化與武器化給國際安全造成嚴重挑戰與威脅。國際社會開始制定規則,約束太空軍事化與太空武器化,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冷戰時,在太空時代尚未到來之際,美國就開始討論衛星的軍事利用,認為太空有利于偵察,確認蘇聯的軍事目標; 有利于軍事通訊,用于軍事指揮。1954 年,美國空軍提出計劃,建造衛星以確認蘇聯的飛機場和導彈基地。這就是美國的“哨兵”計劃。在美國和蘇聯衛星上天之后,雙發立即賦予衛星以軍事使命,太空軍事化和武器化時代來臨。當時國際社會已經意識到太空軍事化與武器化給國際安全造成的危害,開始謀劃如何限制太空的軍事化與武器化。
從 20 世紀 50 年代起,國際社會就開始考慮如何讓太空為全人類利益與福祉服務,而不是為蘇美霸權服務。
③經過多年的努力,國際社會先后達成《外層空間條約》、《責任公約》等國際太空法?!锻鈱涌臻g條約》是國際太空法的“憲法”,是后來幾個國際太空法的上位法。該法規定,不得在太空、包括月球在內的星體上部署核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防止太空武器化。1972 年達成的《責任公約》規定,一國的太空物體對他國太空、空中或地面物體造成損害,要承擔責任。盡管不是直接限制太空武器化,但是以間接的方式約束太空武器化?!稜I救公約》、《登記公約》等太空法,以及《改變環境公約》都是以間接的方式約束太空武器化的條約?!对虑騾f定》禁止月球軍事化和武器化,但是簽署國極少,而且美、俄、英、中、法被承認的有核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批準?!对虑騾f定》是一紙空文的“條約”。
冷戰時代,意識到激烈的太空爭霸給國家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美蘇兩國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進行了雙邊談判,簽署限制軍備的雙邊條約,其中 1972 年的《反導條約》也是一個限制太空武器化的雙邊條約。該條約限制各自的反導系統數量,以及禁止部署天基反導系統或組件。如前所述,反導系統本身可以作為反衛星武器來使用。
而且,在整個冷戰時代,反導系統是用高空或太空核爆炸攔截、摧毀來襲的核導彈。
這本身就是太空核武器化的一個表現。
盡管國際社會、美蘇雙方都為約束太空軍事化、武器化進行了努力,但是并沒有阻止太空軍事化和武器化的步伐。在美國宣布“星球大戰”計劃前后,國際社會多次提出禁止在太空部署武器,防止太空武器化。這些努力都沒能取得成功。
冷戰結束后,國際社會把主要精力放在限制太空武器化上,因為太空軍事化早已成為事實,太空技術和衛星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锻饪湛臻g條約》中規定太空只用于“和平的”目的,其中“和平的”措詞模糊,導致太空軍事化大行其道,因為“和平的”術語被理解為“非侵略的”,而不是“非軍事的”。正如前述,美國太空武器化引起他國反應,太空武器化不可避免。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問題導致太空武器化,如“太空武器”的界定; 《外空空間條約》只禁止在太空部署核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等等。
①在此情況下,國際社會為治理太空武器化進行了不懈努力。2006 年中國和俄羅斯向裁軍大會提交了《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條約草案》\\( PPWT\\) 。該條約草案界定了何為“太空武器”,“太空物體”等術語。該條約的核心內容是,禁止在環繞地球的軌道放置任何攜帶任何種類武器的物體,禁止在天體上安置此類武器,禁止以任何其他方式在外空放置此類武器; 禁止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 禁止協助、禁止鼓勵其他國家、國家集團或國際組織參與本條約所禁止的活動。為了取得國際共識,中俄進行了廣泛的外交努力,并取得了相當成就,得到許多國家的贊同,并就其中的術語界定等取得國際共識。2014 年 6 月,中俄向裁軍大會提交修改過的文本②,并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但是,美國借口中俄在條約草案中只限制天基太空武器,而不禁止地基太空武器,就是放手讓中俄等國發展地基反衛星武器,而禁止美國發展包括天基反斗系統在內的天基武器。因為美國等極少數國家的反對,裁軍大會就禁止太空武器化的談判處于僵局。
在用條約禁止太空武器化處于僵局之際,國際社會還發起了 4 個其他倡議: 歐盟提出的“太空活動行為準則”\\( Code of Conduct for Outer Space,CoC\\) 美國的“國際太空活動行為準則”\\( ICoC\\) 、聯合國太空和平利用委員會的“太空長期可持續性倡議\\( LTSSA\\) 和聯合國大會的太空透明與信任建設機制。
①在吸收”太空交通管制規則“靈感之后,2008 年歐盟公布太空活動行為準則草案。在次基礎上,歐盟廣泛開展外交,分別在 2010 年和 2012 年修正草案。為了取得更多的國際共識,2013 年,歐盟分別在基輔和曼谷召開了國際磋商會議。歐盟希望通過國際磋商會議,確定最后文本,②希望國際社會就此進行談判,達成國際協議,國際社會自愿遵守。歐盟的愿望就是用一個不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替代中俄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打破目前的僵局。如果有可能,國際社會在此基礎上達成國際條約。歐盟的太空活動行為準則的核心,就是在太空發射前、在軌太空運行和返回大氣層三個階段,不對太空物體和地球目標產生有害干擾。在太空進行機動變軌,提前通知國際社會。
為了不讓歐盟搶占道義制高點,美國提出了太空行為規范,③經與多國進行措施,獲得了包括日本在內等國家的支持。除了在國務院網站上公布了其綱要外,美國并沒有提出詳細的文本。
聯合國太空和平利用委員會發起的”太空活動的長期可持續“,④旨在檢視和建議確保太空安全與可持續用于和平目的的措施,并使所有國家從中獲益,為所有太空行為體概括出最佳實踐指南。該委員會主從技術出發,解決太空持久利用問題、太空碎片問題、太空天氣問題和太空規則問題。這個倡議是該委員會的科技小組委員會發起的,主要從技術的角度而不是從法律的角度考慮太空的和平利用。因而,該倡議也是一個自愿協定。根據計劃,2014 年評估草案文本。
根據聯大有關決議,聯大組建的政府間專家小組\\( GGE\\) 提交有關太空信任與透明機制建設報告。聯大希望該小組提交有關太空 TCBMs 建議。2013 年向聯大提交了有關太空信任與透明機制建設\\( TCBms\\) 的報告,并且獲得聯大的通過。
①聯大通過 GGE 的報告,也是國際社會就太空武器化治理方面取得成果: 盡管是有限的,卻是重要的起點。
②而且,此前,有關國家也在一定程度上踐行太空 TCBMs,如,俄羅斯宣布不首先在太空部署武器、在網上公布太空發射計劃,中國公布航天白皮書,美國也表示公布太空發射計劃。
上述的 5 個太空安全治理倡議,都涉及如何治理太空武器化問題。中俄提出的倡議,直接涉及禁止太空武器化,而且該建議希望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禁止研發、部署太空武器。其他的幾個太空治理倡議,當然也涉及禁止太空武器,只不過并不直接限制太空武器,而是從維護太空環境,在太空活動三個階段\\( 發射前、在軌運行、返回大氣層\\) 禁止產生太空碎片,禁止產生干擾,禁止進行危險動作,提倡確立太空信任與透明建設機制。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美國提出的太空安全治理倡議,甚至為太空武器化留有余地,因為美國提出了”安全例外論“,只要他國太空活動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美國可以研發、部署太空武器,進行回應。
從上述情況來看,太空武器化治理機制是太空大國和強國、國際組織博弈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法律差異、有關國家太空實力差距懸殊、裁軍談判規則等問題,國際社會約束太空武器化問題處于僵局。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這個僵局還很難打破。
四、結 論
太空武器化現象來源于美蘇核力量的競爭。從冷戰時代以來,太空被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不斷實現軍事化和武器化。目前,太空軍事化已經完全不可避免,太空武器化的勢頭正愈演愈烈。
從冷戰時代開始,國際社會對太空軍事化和武器化進行了約束,盡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無法約束太空軍事化和武器化。在太空軍事化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國際社會把注意力集中到約束太空武器化上。國際社會為阻止太空武器化進行了不懈努力,但是因為美國的反對,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禁止太空武器化舉步維艱; 用自愿的非法律約束力的規則治理太空武器化的方式,只是取得部分成效,距離禁止太空武器化目標還有很長路要走。在無法遏制太空武器化情況下,如何構建我國太空安全體系是一個重大問題,需要我國和國家社會一道努力。根據裁軍談判的歷史經驗來看,只有對手實力相當,才會考慮約束某一種武器。因此,我們應大力發展太空技術及其運用,擁有足夠的太空反制能力; 另外一方面,發起國際倡議,提出我們治理太空武器化的立場與原則。就前者而言,我們的太空技術有了長足發展,應該繼續保持此種勢頭,重點發展預警衛星、偵察衛星,以及一定限度的太空反制能力。就后者而言,我們應該密切聯手俄羅斯,繼續推銷 PPWT 的修正草案。在此過程中,應該廣泛與包括歐盟在內的國際社會進行接觸,先達成、落實太空行為規范準則,在此基礎上,形成治理太空武器化的國際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