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個人信息使用中的民事規范構建探究
【引言 第一章】個人信息與個人信息合理使用概述
【第二章】個人信息合理使用的原則
【第三章】個人信息合理使用的正當性判斷
【第四章】個人信息合理使用民事制度的現狀
【第五章】個人信息合理使用的民事制度構建
【結語參考文獻】個人信息保護法建設探析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2014 年我國的個人信息侵權案件更加肆虐,被侵權者維權形勢嚴峻,社會影響極其惡劣。與此同時,個人信息所體現出的社會價值無可替代。這使得個人信息能否得到合理使用面臨更大挑戰。這種情況在在同一時期的美國、日本、歐盟等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都已出現,可是他們早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頒布了較為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通過嚴格的法律規范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加工等多項行為進行規制,在促進個人信息合理使用發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立法部門已經加強了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的出臺使得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與完善走上了立法軌道。各方專家與機構對于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討論也從未停止,都在為個人信息保護法制定與頒布建言獻策,作出了巨大貢獻。相信,我國出臺完善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構建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民事制度,在維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的同時充分發揮個人信息的有益價值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郭瑜。個人數據保護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1-312.
[2] 齊愛民。個人資料保護法原理及其跨國流通法律問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1-185.
[3] 李曉輝。信息權利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年。1-95.
[4] 姚建宗等。新興權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178-193.
[5] 周漢華主編。個人信息保護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1-185.
[6] 蔣坡主編。個人數據信息的法律保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年。1-123.
[7] 王澤鑒。民法總則(修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年。第 126 頁。
[8] 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修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07 頁。
[9] 馮建姝,石宏等譯。美國隱私法-學說、判例與立法[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年 2月第一版。第 13 頁。
[10] 林二誠。民法債編總論-體系化解說[M].臺北:.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版。第 2頁。
[11] 齊愛民。拯救信息社會中的人格-個人信息保護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302.
[12] 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 年。1-119.
[13] 周漢華。域外個人數據保護法匯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1-68.
[14] 周漢華。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及立法研究報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1-90.
[15] 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年。35-49.
[16] 楊立新。人身權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年。25-36.
[17] 王郁琦。NII 與個人數據保護[J].信息法務透析。1996 年第一期。第 34-68 頁
[18] 涂慧。試論中國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年 3 月。
[19] 郭藝凡。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現狀及立法構想分析-從“人肉搜索”談起[J].中國廣播。2012年第 11 期。
[20] 熊莊。我國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必要性和途徑[J].新西部。2010 年 04 期。
[21] 齊愛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示范法草案學者建議稿[J].河北法學。2005 年 6 月。
[22] 葉六奇。個人信息保護的理論基礎[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 年第三期。
[23] 何國強。個人信息保護與垃圾短信的法律規制[J].重慶社會科學。2012 年第 6 期。
[24] 齊愛民。個人信息保護法研究[J].河北法學。2008 年 4 月。
[25] 羅海山,陳肖楠。論個人信息的侵權法保護[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年第1 期。
[26] 朱永華。論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2 年 12 期(上)。
[27] 謝青。日本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制及啟示[J].政治與法律。2006 年第 6 期。
[28] 尹偉民,王曉婷。侵犯個人信息行為的民事責任承擔[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 年第 1 期。
[29] 趙正群,王進。盜用個人信息行為的違法性及其法律責任論析--對“羅彩霞案”的信息法解讀[J].南開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年第 4 期。
[30] 洪海林。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理念探究--在信息保護與信息流通之間[J].河北法學。2007 年 1月。
[31] 王洪。信息隱私權的法律經濟分析評述[J].鄉村經濟。2005 年 7 月。
[32] 齊愛民。美德個人資料保護立法之比較研究一一兼論我國個人資料保護立法的價值取向[J].甘肅社會科學。2004 年第 3 期。
[33] 齊愛民。美國信息隱私立法透析[J].時代法學。2005 年第 2 期。
[34] 齊愛民。論個人資料[J].法學。2003 年第 8 期。
[35] 洪海林。個人信息財產化及其法律規制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06 年第 5 期。
[36] 張振亮。個人信息權及其民法保護[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37] 王洪。信息隱私權的法律經濟分析評述[J].鄉鎮經濟。2005 年第七期。
[38] 龔彥舟。論我國信息安全立法的不足與完善[J].情報科學。2005(3)。
[39] 彭彩虹。關于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幾點思考[J].南方論刊。2005 年第 10 期。
[40] 呂艷濱。論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制的幾個問題[J].當代法學。2006 年第 1 期。
[41] 陳超雄。歐洲資訊保護與隱私權法研究[J].法務通訊。1408 期第 2 版。
[42] 邢艷芬。試論個人信息保護的發展[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 (社科版)。2006 年第 3 期。
[43] 周健。美國<隱私權法>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J].情報科學。2001 年第 6 期。
[44] 李賢。論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7 年。
[45] 洪海林。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7 年。
[46] 杜卉卉。論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D].濟南:山東大學。2008 年。
[47] 雷譯。論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8 年 4 月。
[48] 新浪科技,歐盟保護網民隱私的方法和經驗
[49]FEDERAL DATA PROTECTION ACT of December 20,1990(BGBL.I 1990 S.2954),amended by law of September 14,1994(BGBL.I 1990 S.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