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化經濟的發展,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事例數量日益上升,因此我國的公共利益急需法律制度的保護。
一、民事公益訴訟的內涵以及特征
民事公益訴訟主要是指一定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以及相關的公民個人根據法律規定,針對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由法院通過司法程序追究違法行為并捍衛公共利益的法律制度體系。和傳統的私益訴訟相比較,公益訴訟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
首先,公益訴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社會的公共財產和公共利益,是以社會的公平公正為整體的出發點。根據《物權法草案》公共利益主要是指“公共道路交通、公共衛生、災害防治、科學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環境保護、文物古跡以及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公共水源以及引水排水用地區域的保護、森林保護事業,以及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其次民事公益訴訟的訴訟對象是已經實施了侵害或者可能侵害公益的民事主體,主要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值得注意的是不包括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民事公益訴訟追究的是侵害公益的違法行為。民事公益訴訟的適用的法律范圍是民事訴訟程序法。
二、我國建立并規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某些個人,單位甚至于某個地區為了單純追求經濟利益,不顧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以及對于自然環境的危害,導致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如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土壤污染等\\)、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等。
建立并規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目的在于維護公共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國家利益。實踐證明隨著民眾法制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民眾已經運用法律的手段自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賦予民眾合法的訴訟權將社會公共利益置于民眾的監督之下是建立以及規范公共利益的根本目的以及價值所在。
三、我國建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一\\)我國建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
在我國,建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主要包括憲法依據、實體法依據以及訴訟法依據。
我國現行的憲法制度以及憲法原則為保障社會利益以及國家利益等等公共利益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則以及主要內容。例如我國《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規定,通過一定的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公共利益保護國家財產”該條規定從根本原則上明確了公民保護公共利益的基本民主權利。
我國的實體法律中有許多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條款和法律規定,主要《民法通則》《反不當競爭法》以及《消費者權利保護法》中都包含保護公共利益的主要內容,以及關于公益訴訟的立法思想和基本依據。
公益訴訟在我國民事訴訟的法律體系中已經存在根源以及依據。例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7條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p>
\\(二\\)司法實踐對于民事公益訴訟的開拓
近幾年,我國在司法實踐方面的開拓為我國建立和規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提供了可貴的實踐價值以及實踐意義。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關于公益民事訴訟的實踐嘗試以及開拓最早是關于國有資產的保護這方面。之后隨著國有資產保護領域的成功實踐,我國關于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也開始向其余領域開拓,主要包括環境領域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司法實踐方面的有益探索為公民通過民事訴訟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提供了實踐基礎,并且促進我國立法機關建立并規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
四、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的制度化以及實施研究
\\(一\\)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
之前關于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主要有以下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享有依法保護國家財產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權利以及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國家授權的檢察機關以及相關的利害關系個人。為規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筆者認為我國的民事公益訴訟應該更加有關于原告資格的規定,突破《民事訴訟法》108條關于“直接利害人”的規定,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應該簡單明確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便于及時有效的保護公共利益。我國民事公益訴訟關于原告資格以及類型進行了以下規定:檢察機關:自從檢察制度產生以及確定之后,檢察機關肩負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重擔,國家賦予檢察機關相當的訴訟權利。
社會團體組織:主要包括消費者協會、公會、婦聯等社會組織和公益社會團體?!白屇承┥鐣F體作為群體訴訟的適格當事人,一方面有助于保障受害人的實體權益,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訴訟環節和訴訟浪費有助于減少程序利益的耗費”公民:國家對由訴訟能力和訴訟行為的并且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公民給予相應的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
\\(二\\)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基本原則
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基本原則貫穿于民事公益訴訟的始終,是民事公益訴訟的內在精神。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基本原則指導民事公益訴訟的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主要包括公益原則,當事人處分與國家干預相結合原則,行政管轄區優先治理的原則,獎勵公民訴訟的原則。
1.維護公共利益的原則
維護公共利益的的原則是民事公益訴訟的首要原則。
該原則主要是進一步明確民事公益訴訟主要針對的利益是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民事公益訴訟只有在公共利益已經或者有可能受到損害或者侵害時,為有效的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由相關主體提起,由審判機關給予司法救濟。提起訴訟的主體要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并且國家不得動用國家權力進行干涉。
2.當事人處分和國家干預相結合的原則
在民事公益訴訟過程當中,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主體就有權利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但是一旦出現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國家就要進行一定的干預。因此我國現在的民事是公益訴訟制度是施行當事人處分和國家干預相結合的原則。
3.獎勵公民訴訟與濫用訴訟限制相結合的原則
此原則主要是要求:第一體現獎勵的原則以及公平平衡的原則;第二防治原告濫用民事公益訴訟的職權。在此原則的要求之下,需要進行以及幾個主要的措施:首先建立預審制度,從受案的源頭嚴格進行把控,與此同時及時發現惡意濫用訴訟權的原告,并及時追究其法律責任。在這些步驟之中,國家政府部門需要及時辨析原告是否與所訴訟的利益有直接的厲害關系。
\\(三\\)訴訟費用的承擔
對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按照民事訴訟一般規定收取訴訟費用,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原告為公共利益起訴的積極性,但是同時也有一定的抑制濫訴的功能。筆者認為,可以按照以下原則確定公益案件的訴訟收費:\\(1\\)采取按件收費以及按照一定比例收費,兩種收費方式相結合的辦法;\\(2\\)當案件按照比例進行收費時需要確定比例的范圍以及比例的具體計算方法;\\(3\\)當原告起訴時已經申請了訴訟擔保的情況,可以不交案件受理的費用;\\(4\\)需要建立公益訴訟費用援助機制,建立健全公益訴訟基金以及資金資助或者建立申請免交案件受理費的機制。
\\(四\\)民事公益訴訟受案范圍的標準
確定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受案范圍以及標準是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關鍵。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最顯著特點在于當事人以及公益性的規定,以及確定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受案范圍應該以“公共利益”為中心,只要包括公共利益的內容。我國進一步明確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受案范圍的主要類型,包括以下幾種:
1.侵害國有資產的案件
近幾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轉型期眾多的不穩定因素,造成了我國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國有資產的管理者以及經營者的違法行為,濫用以及擅用國家職權以及行政權力,侵吞國家財產。根據這一現實狀況,當國有資產受到損害時,有必要啟動民事公益訴訟程序,通過司法審判程序追究違法行為人的法律責任以及法律后果,從而不僅能夠保護國家資產以及社會公共利益,還可以將社會公共利益置于民眾的監督之下,進一步規范我國資產的常規操作程序。
2.公害案件
公害案件主要是環境污染案件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件。目前關于此類的公害案件仍然采用的是當事人起訴的原則,只是在訴訟的形式上允許適用代表人訴訟的制度,這樣在實際的操作中存在許多缺陷,主要包括:訴訟人不一定的訴訟代表人,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訴訟的提起,因此不利于實際中打擊公害案件,因此有必要將公害案件納入公益訴訟的范圍。
3.反壟斷以及反不當競爭案件
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是競爭機制,只有在保障公正公開以及公平的競爭機制才能夠才體制上保證我國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運轉,保證市場經濟的秩序。我國法律應該明確賦予檢察機關、以及相關的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在經濟領域針對壟斷特權以及不正當競爭提起訴訟,已維護社會的公共秩序。
目前,在我國民事公益訴訟是一種新型的訴訟形式,并且還處在理論和實踐的摸索階段。因為民事公益訴訟的特殊性以及較大的影響力,建立健全完善的民事公益訴訟程序以及過程具有一個較長的曲折的過程,需要在立法理念、法制體系以及實踐流程多方面進行完善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韓波.公益訴訟制度的力量組合[J].當代法學,2013\\(01\\).
[2]章禮明.檢察機關不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J].法學,2011\\(06\\).
[3]呂忠梅.環境公益訴訟辨析[J].法商研究,2008\\(06\\).
[4]齊樹潔.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擴張[J].法學論壇,2007\\(03\\).
[5]王燦發.環境違法成本低之原因和改變途徑探討[J].環境保護,2005\\(09\\).
[6]李艷芳.美國的公民訴訟制度及其啟示———關于建立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的借鑒性思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02\\).
[7]王麗燕.芻議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之完善[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8]龐坤,王守芳.構建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法律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