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判制度下的大理寺
( 一) 大理寺的基本職能
1.立法職能。大理寺作為最高的審判機關,它如同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一樣,具有立法的權力。第二、大理寺參與中樞機構規章條例的編修。例如有從事立法工作的人員若干,他們在草擬好條例后要上報給刑部、大理寺去審批,這些人在會同專門的法律人員仔細參酌,刪去沒有必要的詞句,然后編成敕,再頒布出來,昭告天下。[1]
2.審判職能。大理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審判機關。設立大理寺的初衷是因為地方官員權力太大,死刑審批不嚴,擅自殺人,出現很多的冤案。為了慎重用死刑,才設立大理寺,由它來復審死刑案。
( 二) 審判程序
最值得研究的一種審判制度就是翻異別推制度,即犯人推翻原來口供時重新審判。翻異就是犯人不承認原來的口供。別推是重新找一個人來重審,又叫“別勘”、“移推”和“別鞠”.涉及的對象包括死刑犯、犯罪的官員,有的死刑犯是在被押赴刑場處決前推翻口供的,也要更換司法官重新審理,有的甚至送相鄰的其他路的司法部門審理,以示公正。[2]
二、皇權干預下的審判
( 一) 岳飛是否觸犯大宋刑律
據有關史料記載,岳飛被摘被殺的罪名主要有下列數條: 第一、王俊的《告首狀》,王俊只是一個副統制,帶兵有限,和張憲關系不睦,為人又陰險狡詐,張憲怎么能動員他一起造反? 第二、所謂的“己與太祖皆三十歲建節”.雖經嚴刑拷打,岳飛決不承認自己沒做過的事。于是萬埃扁等又串通王俊,編造新的罪名。這二條是列在對岳飛處死刑的判決書中的重罪,根本是子虛烏有。[3]
岳飛被捕時,他的同僚韓世忠就很氣憤,找到秦檜問岳飛有什么罪,而秦檜只對韓世忠說了三個字,“莫須有”.“莫須有”三字從何而來? 追根溯源,源頭在《宋史·岳飛傳》中的一段話: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笔乐以唬骸澳氂腥趾我苑煜??”秦檜所說的“莫須有”三字,其確切含義是“不一定( 要)有”.[4]
( 二) 死刑執行是否依據法律程序
岳飛被處死的主要罪狀有二條。一是金人侵犯淮西時,“前后十五次受親札指揮,令策應措置戰事,而坐觀勝負,逗留不進?!倍恰爸赋獬溯洝?即所謂“己與太祖皆三十歲建節”和“官家又不修德”.判決書上,擬對岳云所處的刑罰為“徒三年,追一官,罰銅二十斤”.趙構卻改為“岳云并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北M人皆知,徒刑三年和死刑之間有很大距離,中間還隔著流刑,岳云又沒有新罪行,趙構卻無端改成死刑,除了要對岳飛家斬草除根之外,還能有什么解釋呢? 死刑的濫用,也與當時嚴格的死刑復審制度格格不入。
( 三) 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
岳飛之死乃是宋代政治文臣與武官相爭的悲慘結局。通說都認為其實是宋高宗一首害死了岳飛,但進一步思考其實是宋朝朝廷內部政策改變的結果,一方面南宋剛剛建立需要武將護國,而隨著南宋與金的作戰節節取勝,武將的權力就會慢慢變大,這對于重文輕武的宋朝來說是格格不入的,岳飛的死是朝廷給予那些武將的一個警示,是宋朝政治格局部署的重要一環,從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到岳飛之死都彰顯對武將的極度不信任,這也為南宋的滅亡留下了隱患。
( 四) 國防策略改變審判的正義性
岳飛對金兵的節節勝利對于宋高宗來說既是好事也是壞事,首先皇位得以保住,但收復失去的江山對宋高宗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本來宋高宗是因為爸爸和哥哥都被金人俘虜才得到皇位,如果他們二人回來,宋高宗的地位就會顯得尷尬,誰得到皇位都不想輕易失去,更別說這個皇位本來得到的就不那么合法理,而岳飛一股腦的要接會二圣更是讓高總頭疼不已,再加上金人已經求和,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是不能讓岳飛破壞的。
三、皇權影響下的大理寺
從法理上來說,岳飛的死是得不到宋朝法律的有力支持的,在無法無據的情形下,是宋高宗與保守的文臣派聯手除去岳飛,為了保住他們自己的利益,即使冤殺一人也毫不在乎,在這上政治斗爭中,岳飛似乎從來就不知道自己處于何處,他更加不了解朝廷內的明爭暗斗,雖有一腔熱血與卓越武功,卻身不逢時成了時代的犧牲品。
在法律制度與政治形式之間,宋高宗以及朝廷大臣選擇了后者,為了求圖自保,不惜蔑視法律,破壞制度來殺害岳飛,使得以審判制度嚴格而著稱的宋朝法律制度出現了非常大的漏洞。
[ 參 考 文 獻 ]
[1]田志光。宋代大理寺諸職能論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4(1)。
[2]水晶。宋代刑事訴訟制度研究[J].考試周刊,2009(3)。
[3]劉煥曾,李偉紅。論岳飛之死[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1)。
[4]夏清和。辨析秦檜是否用“莫須有”罪名殺害了岳飛---破解千古疑案“莫須有”[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