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政法論文 > > 當代法律對傳統法律制度“親親相隱”的摒棄
當代法律對傳統法律制度“親親相隱”的摒棄
>2024-05-20 09:00:01



自公元前 21 世紀夏啟建立夏王朝,代表統治階級意志的國家法令便開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殷商在沿襲夏朝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又使其得到進一步發展,直至西周時奴隸社會的法律制度發展到鼎盛。此后經過歷代王朝的傳承與變革,中國法律制度迄今已有 4 000 余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有一項制度一直存續了 2 000多年,那就是“親親相為隱”。

一、“親親相隱”的歷史發展與內涵

“親親相隱”又稱“親親得相首匿”,指在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犯謀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隱匿犯罪行為,而且對隱匿者減免刑罰。在我國傳統社會中,實行“親親相隱”制度是為了維護封建倫常和家族制度,鞏固君主專制統治。

作為我國法制史上一個悠久的法律制度和原則,其萌芽是春秋時期的“親親”、“尊尊”。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兄長友善,弟弟謙恭,即“親親”; 下級對上級的命令言聽計從,從不犯上作亂即“尊尊”。此項制度正式確立于西漢,[1]我國首次肯定卑幼為尊長隱瞞罪行的正當性是在漢宣帝地節四年\\( 公元 70 年\\) ,而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是在唐代。此后,這一做法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法制建設中,存續了 2000多年的“親親相隱”制度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廢棄。

我國現行刑法第 310 條明確規定: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情節嚴重的,處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p>

西方親屬容隱法律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如西方法律制度中關于親屬之間相互隱瞞罪行的規定: \\( 1\\) 親屬之間相互盜竊不產生訴訟關系,如果卑幼未經許可告長輩,任何人可以卑幼狀告長輩的行為提起“刑事訴訟”,[2]\\( 2\\) 如果卑幼和長輩之間相互告發,卑幼喪失繼承權; \\( 3\\) 家長或父親有權不向受害人交出犯法的子女,即可以藏匿拒捕。

二、“親親相隱”符合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美國法學家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 法典背后有強大的思想運動。這句話準確地說明了法律問題不僅僅是法律問題,也是文化問題。對于世界各國而言,法律文化都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法律僅僅是這些文化在不同時期的外在表現而已。中國作為一個有著 5 000 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法律文化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主張“禮治”的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因此,傳統法律將倫理作為社會生活的根本準則,將家庭中的道德倫??吹脴O為重要,認為宗法等級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家庭準則和社會規范,為了讓社會成員都遵守這些規范,遂將其轉化為法律,通過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并且在價值取向上,將宗法制度作為法律制定的重要標準,而法律只是被附加了刑罰的倫常而已。在這樣的價值取向和法理觀念下,中國傳統法律往往帶有濃重的倫常色彩?!坝H親相隱”就是最好的例證。

“親親相隱”根植于中國傳統法律制度中,禮法并用是我國古代法律的特點。此種做法有利于避免法律與道德的沖突,這使得中國古代法律不可避免地帶有倫理色彩。[4]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曾經有學者把中國傳統法律稱為“倫理法”,認為“儒家之法是倫理法”。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據著重要地位,而“親親相隱”尤其是最初的“子為父隱”正是儒家“孝道”思想的體現。這種長期在中國歷史上占據獨尊地位的儒家思想是“親屬相隱”原則產生和發展的文化原因?!坝H親相隱”制度營造了一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社會環境,有利于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也就從根本上維護了封建君主的“大家長統治”。這就是其能夠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存在的政治原因。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通過家庭成員的相互協作來完成農業生產成為社會生產實踐的主要內容。儒派人物和古代統治者認識到這一點,便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而抑制商業的發展。農民重義輕利,這里的“義”其實就是“禮”,因而,一種建立在血親關系之上的無所不包的行為規則和行為儀節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同和遵守,并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法則,滲入到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這是“親親相隱”原則在中國傳統社會存在的經濟原因。

在中國傳統社會,小農經濟是社會生產實踐的主要內容,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制約了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只能以血緣和土地為核心,使得中國傳統法律往往帶有濃重的倫常色彩。在這種法律文化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以及交往以深厚的人類道德情感來維系,而不是通過法制的方法來維系的。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人民創造了以倫理綱常為核心的傳統法律文化,而傳統法律文化又塑造了將倫理綱常作為社會生活根本準則的人民?!坝H親相隱”自然而然地體現了血緣關系在司法公正面前的例外,在傳統法律制度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從中國歷代王朝的更迭中我們看出,許多朝代都是因為尖銳的社會矛盾無法調和,或引發戰亂,或激發農民起義,最終走向衰敗。因此,統治者們總是要求人們“重德”“重禮”“重倫?!?,用封建宗法制度來約束人們的心智,使其缺乏權利觀念、喪失維權意識,進而減少社會矛盾,以求人和、家和、國和,從而維持皇權與封建專制制度的穩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永保江山社稷永享貴族特權?!坝H親相隱”制度減少了訴訟的數量,緩解了社會矛盾,有利于封建專制統治,理所當然地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極力推崇。然而,這種制度對維護封建統治所發揮的作用只是暫時性的,人們走出封建專制思想的桎梏恍然覺悟之時,就是封建專制統治滅亡之日。

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導向之一。由于太過注重德行修養,忽視了對個人權利觀念的塑造,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們的愚忠和愚孝,這種建立在血緣關系之上的封建宗法等級觀念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過多地加入人的感情因素,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道理了。

三、當代法律摒棄“親親相隱”

我國傳統法律文化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直至清末,我國原有的法律制度最終在西方侵略者的炮火下崩潰,但是這種傳統的法律文化依然延續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新中國成立之后,立法者以現代法治的“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義”等為原則,摒棄了傳統法律制度中的“親親相隱”制度,是結合新時期的時代特征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發展和創新,賦予了新時期法律文化新的理論內涵和時代特征。

第一,是幫助人們徹底走出封建宗法等級觀念束縛,建立新的道德觀念的必然選擇。在封建宗法等級觀念束縛下,中國傳統社會十分推崇“禮治”和“德治”的觀念。但是,這種“德治”是舊道德之治,是建立在家庭倫理和血緣關系之上的“私德”,結果導致了人治和專制; 而“人治”最大的弊端也是容易過多地加入人的感情因素,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新時期道德觀的內涵不僅包括家庭美德還包括社會公德,這種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礎上的“美德”和“公德”與傳統社會的“私德”有著本質的區別。它要求人們用更加開闊的眼光、更加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徹底地擺脫封建倫理綱常和等級觀念的束縛,積極大膽地去追求個人權利。自此,“親親相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第二,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坝H親相隱”制度的存在使親屬之間的隱匿行為變得理所當然,顯然不利于受害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陳佩斯與朱時茂演的小品《警察與小偷》就體現了這一點。如果不以法律的形式禁止“親屬相隱”,那么警察姐夫包庇小偷小舅子的做法就合法化了,受害人的權益無法得到保護。當代中國,法治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將家庭倫理道德作為社會生活根本準則的“親親相隱”制度顯然與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格格不入,必須予以廢除。

第三,有助于新時期“和諧社會”理念的構建。無論是周禮中的“親親”、“尊尊”,還是孔子所提倡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都體現了在中國傳統社會人們沒有個人權力觀念。沒有個人也就沒有個人權利,維權意識也就無從談起。于是爭訟被傳統認為是絕對的壞事,是缺乏道德的表現。因為傳統法律不是為人們滿足私利提供合法的渠道,而是盡可能地抑制人們的私欲,最終達到使民不爭的目的。古人天真地以為這樣做就能實現所謂的“和諧”,而事實上往往導致更大的糾紛。因此,唯有根除“親親相隱”才能激起公眾的維權意識,營造一種守法者自豪、違法者卻步的良好社會氛圍,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社會”。

第四,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理原則在立法中的具體表現?!胺擅媲叭巳似降取笔秦灤┯诂F代立法、司法程序中的一項重要原則,這一原則的作用就在于只有確?!叭巳似降取?,才能夠體現“公平”,才能夠伸張“正義”。因為“公平”“正義”是法律最核心的價值,失去了這個價值,法律就變得毫無意義,甚至會導致“惡法”的產生。當代法律摒棄“親親相隱”就是要在法治的根源———立法階段,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體現立法的公正,進而為司法公正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來推動司法公正,以此來實現現代法治社會所提倡的“良法”之治。針對當下一些學者主張保留“親親相隱”制度的各種說辭,筆者有不敢茍同。

第一,有些學者以“親親相隱”符合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為由主張保留。筆者認為用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去保護隱匿者的人權,就是對受害者權利的無視,因為隱匿行為是在幫助違法者逃避其所應承擔的侵害受害者權利行為的法律責任,其行為本身已經對受害者維權形成威脅。用人權保障機能去保護隱匿者人權的同時卻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對受害者權利的侵害,期待通過這樣的人權保障機制來達到保障人權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第二,有學者認為親屬的容隱行為不具有刑法可罰性,因為隱匿行為發生在主罪暴露或證實之后,犯罪人應受罰與否已基本明確,隱匿不會影響主罪的定罪量刑。筆者認為,親屬的隱不是懲惡揚善而是在助紂為虐,其行為雖然不一定具有很深的主觀惡性,但也不能理所當然地排除其客觀危害性。因為,親屬的隱匿行為雖然不影響定罪量刑卻為抓捕罪犯設置了重重障礙,使犯罪分子得以逍遙法外,破壞了安定的社會秩序,不僅挑戰了法律的權威,也給刑罰的執行帶來困難,造成定罪容易行刑難的尷尬局面。失去時效性的司法無法最大限度地體現公平正義,而沒有刑罰的執行,法律就變成一紙空文。

第三,有學者以“親親相隱”體現了刑罰的謙抑性為由主張保留。筆者認為,刑罰的謙抑性是指能用其他方法解決的問題就絕不動用刑罰方法來解決。就目前情況來看,保留“親親相隱”制度并不能有效地防止犯罪,只會讓犯罪行為人產生僥幸心理,起到縱容犯罪的反作用。對于“親親相隱”的刑法可罰性,上述第二點也已經作出了相關論證,故基于刑罰的謙抑性主張保留“親親相隱”的說法,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第四,有些學者以犯罪分子從監獄出來之后,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很有可能實施新的犯罪,不利于罪犯的改造效果為由主張保留“親親相隱”制度,筆者認為不妥。犯罪分子出獄之后,不被社會認可,就業困難,正是發揮了刑罰的一般預防功能,時刻提醒他不要重蹈覆轍,同時警醒周圍的人自覺守法,不僅有利于罪犯的改造,而且樹立了法律的權威,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而親屬的包庇實際上是對犯罪分子的縱容,只會使其產生僥幸心理,繼而在罪惡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最終鑄成大錯,失去改過自新和重新做人的機會。

第五,有學者以“親親相隱”符合人性的要求,禁止“親親相隱”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為由,主張保留“親親相隱”制度。[5]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比較片面。因為人性是自私的,所以符合人性要求的行為未必都是合法的。比如實施強奸行為的人都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違反人性的要求,難道我們也要大力提倡嗎? 至于“期待可能性”,首先,作為一種違法性阻卻事由,“期待可能性”是為更好地伸張正義提供法律依據,而不是便于違法者洗脫自己的罪責,所以必須謹慎使用。如若使用不當,就會使法律變成違法亂紀者的保護傘,其后果不堪設想。其次,“期待可能性”和“公序良俗”一樣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由于個體的差異性,禁止“親親相隱”是否缺乏“期待可能性”無法作出統一的回答,能否做到“大義滅親”也會因人而異。而法律能做的也只能是利用立法程序樹立一個理性的價值觀念,通過發揮法律的行為規制和價值導向作用,去推行這個觀念,以此來引導人們逐漸形成更為理性的價值觀念,從而更加適應現行法治理念。這是一種必要的價值觀念引導,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收到顯著的成效,而非缺乏“期待可能性”。

我國自古以來宗法等級關系濃厚,注重家族、注重血緣是中華民族固有的觀念。這種觀念可以使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內部關系和諧穩定,營造一種“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的和諧家庭環境。但這種和諧如果是以侵犯家庭以外的他人的權利為代價的,比如“親親相隱”,那么在人類維權意識逐漸增強的現代法治社會,這種觀念顯然是不可取的。然而,我們又無法通過局部修改的方法使其適應現代法制社會,所以只能將其完全刪除。

參考文獻:

[1]葉孝信. 中國法制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6.

[2]查士丁尼. 法學總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9:193,209.

[3]周枏. 羅馬法原論: 上冊[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4: 145.

[4]俞榮根. 儒家法思想通論[M].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130.

[5]徐成寶. 論我國刑法中包庇罪主體范圍的反倫理性———以親屬相隱原則為視角[J]. 財經政法資訊,2010,\\( 3\\) : 23 - 28 .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