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肩負著兩大歷史使命。一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二是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同家的繁榮強盛。在實現黨的兩大歷史使命進程中,我們黨堅持“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即新民主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是以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開始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排除“兩個凡是”和“資產階級自由化”兩種錯誤傾向的干擾,選擇了走自己的路,建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2年,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由此,就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定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寫到黨的旗幟上。伴隨著實踐的深化和理論認識的升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堅持、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新的貢獻。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堅持、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2 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和創新
2.1 豐富并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的科學內涵。馬克思恩格斯 1848 年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飛躍,由此,社會主義概念就賦予它“三結構”的內涵:科學社會主義是思想的社會主義、運動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后,一直沿用這種看法。黨的十七大報告豐富并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的科學內涵,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旗幟”、“道路”、“理論”、“理想”、“制度”五層結構組成,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整統一的科學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史性創造,體現在政治上,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體現在理論上,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在實踐上,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在文化上,就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體現在社會形態上,就要發展嶄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用“旗幟”指引方向,用“道路”堅定立場,用“理論”作為指導,用“理想”凝聚力量,用“制度”作為保障。
2.2 豐富并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經過 13 年的探索創立的鄧小平理論,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把“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為鄧小平理論的主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經過 13 年的探索形成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被寫在黨的旗幟上,并把“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將其寫到黨的旗幟上,并把“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主題。中共十七大報告集中全黨的智慧,把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三大理論成果創造性地整合為一個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三大理論成果的主題整合為一個完整的主題,豐富并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2.3 豐富并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文明形態在30年的實踐中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兩個文明建設階段,以黨的十二大為標志,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協調前進。二是三大文明建設階段,以黨的十六大為標志,繼兩大文明之后,江澤民同志又提出政治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一致。三是四大文明建設階段,以黨的十七大為標志,胡錦濤總書記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四大文明”建設格局。這“四大文明”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形態。
2.4 豐富并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深刻總結毛澤東時期的“運動發展”模式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改革發展”的新模式,通過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運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改革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江澤民同志又采取了“三位一體發展”的模式,圍繞著經濟建設,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沒全面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新階段適應新發展要求的科學發展的創新模式。這一發展模式的中心,是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主線是和諧發展、和平發展,通過和諧發展建設和諧社會,通過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2.5 豐富并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建設上形成了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沒等三大格局。黨的十四大以后,江澤民同志提出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觀點,并把“三大建設”納入這一建設工程的內涵。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就由黨的“三大建設”格局發展到“四大建設”格局。
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個新的偉大工程建設的新亮點包括,一條主線、五個重點、32個字的建設目標。這就是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沒。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目標是: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豐富發展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內涵。
2.6 豐富并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和遠大目標。
黨的十三大第一次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一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表述為: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中共十七大,胡錦濤總書記根據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按照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這一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的新要求,第一次精辟地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指明了領導力量、基本路線、根本任務、長遠目標等,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遠目標作了如下描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些思想豐富和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
[2]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