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是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在這種意識形態發展觀指導下,不僅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陷入了發展困境,而且發達國家也面臨發展危機,后現代大師德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中指出,當代資本主義的十大禍害和今天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都暴露了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的缺陷和無奈。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對發展中國家及全球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因此,對科學發展觀與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的比較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科學發展觀與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的區別
新自由主義是由于凱恩斯主義不能應付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生產要素的不完全過?,F象而出現的,是致力于重振西方經濟并解救發展中國家及解體以后的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的發展危機問題的發展觀。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新自由主義發展觀在拉美等國家的失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受到廣泛關注,人們發現科學發展觀與新自由主義發展觀有本質性區別。
首先,它們最根本的區別是理論基礎不同??茖W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以實現人類解放為目標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而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古典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諾姆·喬姆斯基在《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指出:“新自由主義是在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亞當·斯密被認為是其創始人?!?/p>
①其次,由于理論基礎不同決定了它們的價值取向、發展道路、發展手段和發展理想的不同。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人的活動的歷史,社會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徹底解放的標志,而且這個“人”是現實的、具體的和歷史的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p>
②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根本內涵是以人為本,即發展要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使人民群眾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得到全面發展。而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的價值取向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和國家壟斷資本的利益,它也關注人,但是其所謂的人是以抽象的人本主義為基礎的抽象人,以經濟人假設為出發的發展標準是經濟增長。
發展道路,即發展的道路沒有固定、統一和絕對不變的模式,發展既要遵循一般的發展規律又要符合每個民族和國家的實際情況,發展道路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統一,因此,在科學發展觀的框架下尊重每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發展道路的選擇??茖W發展觀表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既要遵循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要實現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法制化和人的現代化,但是,中國的發展道路與西方現代化道路又有著本質的不同。一方面價值取向的不同決定中國不能走西方資本原始積累的道路而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另一方面由于中國人口多而資源相對不足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對于科學發展觀來說,發展沒有絕對相同的模式,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是有其獨特性的,而新自由主義發展觀所預設的前提就是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是最優的,發展是單線式的,發展中國家必須遵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現代化理論到新自由主義發展觀都認為發展是以西方為中心的,甚至形成了霸權主義的發展模式。
科學發展觀以唯物史觀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為基礎,認為社會發展并不是單一的生產能力的發展和經濟增長,而是表現為社會有機體系統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各個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諧發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整體功能和綜合實力,因此科學發展觀采取的發展手段是以發展為中心的綜合協調發展模式。這一模式既突破了自西方現代化以來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模式,將發展的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相融合,同時也走出了自西方工業化以來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誤區,采取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而新自由主義發展觀既沒有突破發展主客體的二元對立,也沒有完全走出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誤區,事實證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雖然目前西方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自己本國范圍內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和綠色生態家園的建設,但是資產階級的狹隘性使他們在發展本國經濟牟取本國資本家利益的同時,將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轉嫁給發展中國家。
唯物史觀追求的社會發展理想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科學發展觀立足于現實的基礎上繼承了唯物史觀這一優秀成果。雖然在目前的條件下還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但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視野是世界性的,其努力的短期目標是通過科學發展將中國建成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期目標是通過和平發展構建和諧世界,長期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大同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而新自由主義發展觀是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其目標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和資本主義的永恒性,尤其是美國總是處心積慮地想通過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念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其狹隘性決定了這種發展觀的失敗,近年來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表現也說明了這一點。
可以說科學發展觀和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的本質區別決定了兩種發展觀的根本對立,也彰顯了科學發展觀的強大魅力和時代價值,但是作為處于同一時代的兩種發展觀之間也不僅只有區別,它們也有相同之處,之所以要挖掘他們的相同之處,就是因為新自由主義發展觀也是人類的重要文明成果,其優秀的因素也是科學發展觀應該汲取的。
科學發展觀與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相同之處
首先,科學發展觀與新自由主義發展觀最重要的相同之處就是所處時代的相同決定了其主題的相同。無論是科學發展觀還是新自由主義發展觀都是全球化新時代的產物,全球化新時代與舊時代的最大不同就是時代主題的轉變。在全球化新時代世界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不僅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成為當代的重大問題,實際上發達國家也面臨發展問題。雖然發達國家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工業化,但是面對后工業時代同樣要考慮重新發展的問題,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的出現就是適應了凱恩斯主義不能解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問題而出現的。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國際和國內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中國及人類發展命運思考的結果,其中心問題還是發展,發展是決定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經濟問題,因此鄧小平同志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p>
③其次,科學發展觀與新自由主義發展觀都帶有意識形態色彩。在當代社會發展中一直貫穿著意識形態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許多原來處于殖民統治之下的發展中國家紛紛獨立,但同時也形成了以美蘇對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意識形態斗爭也隨即展開,決定斗爭勝負的砝碼1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害怕廣大發展中國家走蘇聯道路,企圖通過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推行自己的發展模式,將發展中國家納入到自己的制度框架之下。因此美國專門組成了以羅斯托等專家和學者為首的機構研究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提出了所謂的現代化理論,其重點是拉美和亞洲地區。
美國學者米切爾·雷迅馬在《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社會科學與美國對第三世界政策》中指出:“現代化理論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科學上的學說,現代化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一個概念框架,這個框架中融匯了美國人對美國社會的性質以及對美國改變世界的特定部分—即那些在物質和文化上都被認為有缺陷的地區—的能力的一組共同的假設?!?/p>
④實踐證明這種現代化理論是失敗的,但是,現代化理論的失敗沒有使發達國家放棄對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控制。
20世紀70年代在本國經濟處于滯脹之時,美國等國用新自由主義代替了凱恩斯主義,進而將這種新自由主義推行到拉1西方學者高喊社會主義的失敗,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勝利。
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具有引領人類發展的責任,而且舉什么樣的旗、走什么樣的路關系著中國發展的未來走向,因此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是從意識形態上對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的對抗。這也意味著意識形態引領著發展,而發展決定著意識形態的命運和前途,因此發展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最后,科學發展觀與新自由主義發展觀同樣都面臨現代性的挑戰?,F代性是人類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但是,現代性本身是一把雙刃劍,現代性在帶來人類發展進步的同時也負出相應的代價,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及人與自我的關系,在現代性面前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無論是科學發展觀還是新自由主義發展觀都要面對現代性的矛盾和困境,關鍵是誰能在矛盾中走出困境,誰就能代表未來,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精神航標。因此,發展還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問題。比較而得出的啟示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比較是為了彰顯真理,比較也是為了更好地完善發展模式,通過對科學發展觀與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的比較,筆者得出如下啟示:
首先,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主題轉變為和平與發展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謀發展中一直貫穿著意識形態斗爭,而且他們在武力不能征服社會主義時,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了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戰略,這種戰略也推及到所有發展中國家。因此,只要資本主義存在,世界各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就必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發展問題是經濟問題也是意識形態問題、政治問題和文化問題,只要資本主義存在,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自己的主流意識形態,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其次,廣大發展中國家一定要走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實踐證明,來自發達國家的新自由主義發展觀并沒有為發展中國家帶來福音,比如雖然拉美國家經濟有增長,但是卻積累起成堆的經濟、社會問題,產生了所謂的“拉美現象”,非洲國家也日益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由于沒有從自身的問題和發展需要中尋求發展思路而一味照搬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出現了對外依賴性和內部的貧富兩極分化,由于推行經濟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和消除政府干預為特征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結構調整政策,造成拉美國家失業大量增加、社會動蕩不安的局面。拉美經濟體系在200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拉美貧困人口已達2.27億,占地區總人口的44%,極端貧困人口占20%,失業率高達11%。據世界銀行2005年公布的一份報告,拉美國家平均基尼系數已達0.522,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地區,這使拉美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動蕩現象,從2002年開始,阿根廷、烏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和海地相繼發生了社會動蕩。
俄羅斯在經濟轉型的一開始也采取了以新自由主義發展觀為導向的“休克療法”的經濟政策,但是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國內政局動蕩,經濟急劇衰退,人民生活難以為繼,從1990年到1998年,GDP下降將近42%,1997年基尼系數高達0.50,貧困人口由1988年的2%上升到1995年的50%,1999年以來俄羅斯采取了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反擊寡頭對經濟控制的經濟政策,結束了新自由主義在俄國的統治,也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發展觀在俄羅斯的失敗。這一切說明沒有普世的發展模式,只有符合各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最后,意識形態勝利的標準就是能否實現真正的社會發展。如何實現真正的社會發展?認為關鍵是重視人的生存和發展,尤其要關注人的精神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在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今天為什么人的幸福指數并不高?就是因為人類在追求發展過程中忽略了人存在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近代以來的發展觀僅僅將生產等同于經濟、財富和資本的生產,馬克思認為1《〈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
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樹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p>
⑤多少年以來這段名言被人們無數次地引用,但人們只是關注其中的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及人們的社會生活受客觀規律制約的思想,而沒有充分認識到這段話的真正內涵,即人的生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本質。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將人的生活作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目的的社會才是人的社會。因此馬克思將共產主義以前的社會稱為“史前社會”,人類由“史前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轉變就是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是真正的人學,因此沿著馬克思主義的軌跡前行的意識形態是代表人類發展方向的發展理論,正如后現代大師德里達所言:“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蔽覀兘裉焯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僅要以馬克思的學說為理論基礎,而且應該進一步挖掘本真的馬克思,才能使中國的社會發展理論成為引領時代的精神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