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歷史和社會永恒的主題,也是民族和社會追求的目標。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民族發展是世界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都很關注的問題,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和標志。民族的社會,社會的民族,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民族問題也只有并且只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都很關心民族的發展,他們關于民族發展的觀點我們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民族發展觀。
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民族發展觀打下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江澤民、胡錦濤繼承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民族發展觀,他們的這些觀點為我國各民族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一、鄧小平的民族發展觀
鄧小平關于民族發展的觀點是鄧小平民族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民族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我國少數民族必須做到穩定、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與跳躍式發展的辯證統一,是民族發展的捷徑。由于歷史原因,各民族發展的基礎不同,發展階段相異,所以民族間存在著先進與后進、先富與后富的差別。因此,創造更多的條件,提供更多的幫助,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逐步消除民族間的發展不平衡和差距,是鄧小平民族發展觀的精髓。
1.鄧小平民族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讓各民族發展
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中就社會主義的本質和達到共同富裕做了闡明。
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我國的民族問題,在新形勢下主要表現為少數民族人民迫切要求發展經濟、文化,實現“兩個共同”的問題,即民族如何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民族的發展,取決于它的社會生產、分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民族所處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決定著民族的發展。
2.鄧小平首次以生產力標準來衡量民族工作
在民族工作中,鄧小平始終強調發展生產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1987年,鄧小平在與美國前總統卡特談及西藏發展時指出:“如果以西藏有多少漢人來判斷中國民族政策和西藏問題,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關鍵是看怎樣對西藏人民有利,怎樣才能使西藏很快發展起來,在中國四個現代化中走在前列。目前西藏情況有了明顯的變化,西藏人民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善,但總的講還是處于落后狀況,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僅西藏,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一樣。我們的政策是著眼于把這些地區發展起來?!?/p>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各民族發展的必經階段和模式,經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的洗禮,我國各民族在民主政治和法制意識、觀念將進一步增強,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度將進一步強化,民族平等觀念、民族交往意識將進入更高的層次。而實現這些變化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把“民族是否發展”和“對少數民族人民是否有利”作為判斷中國民族政策如何的兩個標準,在當時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因此,中共中央根據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做出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任務,也是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務的論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發展實際上是民族發展機制的完善,也是關于民族發展思想的不斷提升和拓展。
3.鄧小平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發展思想
(1)鄧小平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政治發展的貢獻。鄧小平民族理論是完善和發展國家的基本的民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保證、從少數民族得到實惠和發展方面,強調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實現這一保證的關鍵手段是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鄧小平的民族區域自治理論從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主政治建設的戰略高度指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方向,為1982年憲法恢復關于民族區域自治的一些重要原則和1984年《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制定頒布,提供了理論指導。
(2)鄧小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建設的發展思想。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民族文化的發展。1980年鄧小平就少數民族實際情況指出少數民族地區還要發展民族文化。在鄧小平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各民族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并在1983年召開了全國民族文化工作會議。
全面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的組成部分,鄧小平同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建設的思想、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思想,正是對“全面協調發展”的發展觀早期探索。
二、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民族發展觀
1.提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江澤民在1992年1月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雹谶@是江澤民根據民族發展的客觀規律,考慮國內國外因素,第一次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給我國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2.科教興國戰略 提升民族素質
民族素質尤其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那么這個民族在價值觀念、心理意識方面更容易融入到現代的社會政治秩序中,對民族發展起著有力的促進作用。1995年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提出,對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黨的十五大后,把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地位,使我國的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將依靠加速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實現??平膛d國戰略的實施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撐,有力的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3.提出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沿邊開放戰略
(1)西部開發戰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西部大開發是黨中央、國務院在世紀之交的歷史時刻作出的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全的戰略舉措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一定要讓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得到利益和實惠?!?/p>
③從江澤民這一論點中可以看出西部大開發與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快速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很大,資源十分豐富,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為了加快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加快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從根本上鞏固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大好局面。
(2)沿邊開放戰略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到90年代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其中就包括了少數民族地區。李鵬同志在1992年指出,“積極發展邊境貿易,是中國實行對外貿易多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擴大陸地邊境的對外開放,是整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p>
④沿邊開放戰略有力地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沿邊開放戰略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關于“兩個大局”中民族發展觀的理論繼承和實踐突破,也是對中國特色民族理論體系的民族發展觀的一大貢獻。
4.可持續發展戰略
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增長、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關系。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中的不少地方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生態環境也十分脆弱。
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表現在:一是森林覆蓋率低;二是江河源頭湖泊干涸,水土流失嚴重;三是牧區草原退化速度加快;四是土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五是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狀況嚴重,并有逐步向東推移的趨勢。這不僅對西部地區,而且也給東部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江澤民同志在1999年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注重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要把它放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有目標、分階段地推進民族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雹葜袊贁得褡宕蠖嗌钤趯θ珖匀画h境都有重要影響西部地區,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對中國特色民族理論體系的民族發展觀的一大貢獻。
這些戰略與我國民族地區的發展密切相關,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民族地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戰略和途徑。
三、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民族發展觀
新世紀新階段,以科學發展統領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對民族發展觀的認識不斷深入的表現。
1.中國共產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解決我國民族問題根本途徑的認識
發展是解決現階段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胡錦濤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各民族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解決現階段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雹?br>
2.民族發展必須以人為本
(1)民族發展的是基礎是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素質高低是衡量一個民族生存質量好壞的標準。民族作為一種人們穩定的共同體,有它自身的整體素質,民族素質具有群體性、積淀性、傳承性、變異性、綜合指標性的特點。民族素質反映的是一個民族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隱性和顯性的能力,是一個民族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懊褡灏l展,最根本的內容是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優化?!雹呙褡逅刭|與民族發展成正比例關系,提高民族素質是提高民族生存、發展質量的先決條件之一,也是一個民族民主政治發展,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現代社會秩序的關鍵性因素。
(2)促進民族人的全面發展。要實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必須全方位的提高民族素質。胡錦濤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區優先發展教育、科技事業,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雹嗝褡逅刭|包括多方面的要素,但某一方面的要素不是民族素質,而是這些要素有機系統疊加才能稱為民族素質,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
(3)發展是為了全國各族人民,發展成果全國各族人民共享。鄧小平同志曾經把“對少數民族人民有利”作為民族工作的標準。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好和維護好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時期新階段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指出:“把發揮會主義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p>
⑨促進民族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為了實現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發展觀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民族發展的重大理論繼承和突破。
3.民族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
(1)民族發展是民族結構運動的過程 .民族作為一種客觀實體和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有它自己基本的構成方式和現實形態。民族結構是民族工作中必須認識和高度關注的一個方面。民族結構是民族生活中的客觀存在。民族結構是多層次的、復雜的、但是有機的系統結構。協調、優化民族結構,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民族發展的最大動力在與民族自身的內部結構的活力。
(2)民族發展是“四位一體”的全面協調發展。胡錦濤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隨著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央將繼續加強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扶持?!雹膺@與十七大報告中“四位一體”總布局是相吻合的。中國共產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全面協調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又一大貢獻。
4.民族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
自然環境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但是,民族發展的自然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自然環境可以通過人的努力加以改變;如果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只顧經濟的發展,沒有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和制度,那么自然環境會不斷的惡化,進而民族發展是一時的,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搞好綜合治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睆闹袊伯a黨第三代領導集體黨的提出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到中國共產黨新的領導集體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并以此指導民族工作,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民族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5.民族發展與“五個統籌”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要貫徹‘五個統籌’的要求”.這說明科學發展觀中的“統籌兼顧”也是新世紀新階段民族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鄧小平同志在80年代提出了“顧全兩個大局”的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沿邊開放戰略,繼承了“顧全兩個大局”的思想??茖W發展觀“統籌兼顧”的發展思想把“顧全大局”這一思想擴展到了更寬廣的領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民族發展觀的又一大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民族發展觀的是不斷發展、深化的。鄧小平民族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讓各民族發展,鄧小平同志首先用生產力標準來判斷民族工作的好壞;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成為民族工作的理論指南和指導思想??茖W發展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民族發展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新世紀新階段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
引文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6-247.
②金炳鎬。民族綱領政策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767.
③金炳鎬。民族綱領政策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833.
④金炳鎬。民族綱領政策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774.
⑤金炳鎬。民族綱領政策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833.
⑥金炳鎬。民族綱領政策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933.
⑦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