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探析
【第一章】傳統思維方式對科學發展觀的影響研究緒論
【第二章】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為時代之需
【3.1】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精髓的革故鼎新
【3.2 3.3】根植于傳統思維基礎上的科學發展觀
【第四章】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與科學發展和諧并進
【結論/參考文獻】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觀相互促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
中華文化中蘊含豐富的發展理念。探究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淵源,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在發展理念上,還是在傳統思維的啟蒙作用上,優秀傳統文化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茖W發展是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和新時代的國情和社情基礎上產生,不但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還發展和升華了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是一種科學的發展理論。二者相融共生是時代的必然,也是彼此發展的需要。
3.1 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精髓的革故鼎新
3.1.1“和”文化影響下的和諧發展觀
“和”文化指的是一種相融共生、和平相處的狀態,“和”并不是消除差異、完全相同的結合,而是建立在尊重差異基礎上的,它是一種符合規律的、動態的平衡?!昂汀蔽幕莻鹘y文化的精髓,它所蘊含的和諧平衡思想早已經滲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我們發展的價值取向,對我們今天的和諧發展觀,實現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如秦漢以來,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對外族的策略基本上是以“和”為主,不乏有君主通過和親的方式減少戰事的例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詮釋和諧發展理念??茖W發展觀更是內含豐富的和諧意蘊,并升華了傳統文化中“和”的價值理念。主要表現在:第一,既然是科學發展,那科學二字就代表了符合規律,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科學發展是和諧的。
第二,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統籌發展,使發展主體涵蓋了城鄉、區域等各社會領域成員,體現了發展的成果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和諧社會。第三,科學發展觀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全體社會成員設定了同一的目標,就必然能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共同達成目標,又體現了追求目標的和諧。這種透露和諧愿望的發展觀,不但是對“和”文化一種傳承和發展,更是中國對“和”的文化傳統在不同時代的一種科學運用。
3.1.1.1“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中華民族注重‘和’的理念,主張和平、和諧、‘和而不同’”.“和”文化內涵豐富,主要體現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提倡“中庸”、“中和”提倡達到一種平衡、適度的狀態,刻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的“中和位育”充分彰顯出傳統文化的這種思想,“中庸”、“中和”的世界觀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了豐富內涵。在道家的太極八卦圖中就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陰陽是一種動態平衡,是一種矛盾中求和諧的思想??鬃诱J為“中庸”是一種防止“太過”或“不及”的理念。這種中和之道衍生到現代社會就是提倡人們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要堅持適度的原則。
傳統文化很早就有“和為貴”的表述。在《論語。學而》提到:“禮用之,和為貴”,提倡依照禮的原則,達到和諧?!盾髯?。天論》認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講究陰陽平和,認為隨著平和的陰陽萬物才能正常發展。傳統文化中“和為貴”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時代價值,“睦鄰友好”、“協和萬邦”等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早在孔子時就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是以承認事物差異性、多樣化為前提的,它的本質在于尊重差異,寬容共享?!昂投煌钡乃枷胩N含了豐富的包容精神,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建國以來,中國一直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正是體現了這種尊重差異、和諧友好的傳統文化思想。習總書記也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①。
“和”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崇平衡和諧、重視人己關系、提倡遵循規律,是主流文化, 它必然也代表了先輩們對理想社會的暢想?!昂汀蔽幕旧碓催h流長,通過自身的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啟迪和熏陶著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哲學觀念。中華文明因為講究“和”,所以才能開放和包容,也就決定了中華文化兼收并蓄、厚德載物的優良秉性,從而保證了中華文明能夠適應時代的需求,與時俱進,“和”文化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是需要我們不斷繼承和發展的文化。
3.1.1.2“和”文化是和諧發展觀的思想淵源
在傳統的文化觀中很重視人際和諧,在《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中提到:“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這種“和”的思想逐漸系統化,成為規范各種社會關系的倫理觀?!昂蜑橘F”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古代,“和”的思維曾被當做一種修養境界,《中庸》曾提到:“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古人還將“和”作為追求快樂的方法,莊子曾說:“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孟子認為“人和”是一種決定成敗最重要因素。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構建和諧社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諧非常有意義,傳統文化中,“和”的倫理價值觀潛移默化滲透到中國人思想觀念中,既使在現代化的今天,中國人這種“和”的秉性依然受用,“家和萬事興”仍然是中國人提倡的人倫道德。
傳統“和”的思想中還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的層面,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要合理利用資源,《呂氏春秋。長利》中提到:“利雖倍數于今,而不便于后”,反映了要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想法。據記載,在古代就有控制砍伐,限制捕撈和狩獵的時間等保護性措施。儒家思想中則將仁愛主張擴大到了萬物,在沒有經歷環境破壞、資源短缺等生態危機的古代社會,古人尚能夠重視自然,這種思想對于生態危機四伏的今天亦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3.1.1.3 和諧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和”文化
和諧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更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社情。和諧發展觀同傳統的“和”文化相比,范圍更加廣泛,目標更加明確,是對傳統“和”文化經過揚棄后繼承和發展的結果,必然更加科學,更具時代價值。同時,和諧又意味著兼容并包,為傳統“和”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使“和”文化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被賦予新的內涵。
3.1.2“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的可持續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從人類誕生開始就存在??沙掷m發展觀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和尋找古老智慧的共同結果,可持續發展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這一點與“天人合一”的追求在本質上具有相同之處。
3.1.2.1“天人合一”觀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體現在儒家、道家的哲學體系中,二者都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協調,道家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否認天的意志。儒家則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孟子則提出:“誠者,天之道也”,否認了道家關于天無意志的說法。關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儒家提出“性天同一”、“天人感應”,反對人與天的分割對立,并認為人與天是可以互通感應的,《孟子。盡心上》說道:“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即人通過自省,可以與天相通用。儒家強調“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認為砍伐要遵循時節和規律,要保護自然。
人與自然平等。古代天人思想中注重人與自然共同發展,“天人合一”觀中注重完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內含尊重自然的思想,并提倡人對自然的責任??鬃幼鸱睢叭省钡乃枷?,把萬物納入到了“仁”的范疇,張載主張“民胞物與”,即認為人和自然雖然不同種屬,但是同根同源,應該尊重珍惜自然。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從字面上來看,主要包含了兩層含義,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前提,沒有發展,何談可持續,可持續是關鍵因素,沒有可持續,發展只是暫時的。發展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以促進人的共同發展為目的,可持續要求我們做長遠打算,為子孫后代謀出路。大自然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如果過度開發會導致資源和環境惡化,限制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的另一層面是為了防止環境惡化,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從內容方面來講主要包含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涵義,生態上主張在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經濟上不僅單方面追求數量的提高,同時兼顧質量和效率。在社會方面,力圖通過前兩者的努力最終實現人全面發展。
3.1.2.2“天人合一”觀蘊含了豐富的可持續思想
可持續發展觀與“天人合一”在本質上探討的都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疤烊撕弦弧敝鲝堊鹬刈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早期可持續思想的雛形,對現代的可持續發展觀具有思想啟蒙意義。關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代有幾種具典型意義的代表性的思想:
老子的“天人玄同”觀。認為萬物有一個整體的“總恒道”即為“天道”,“人道”作為整體組成部分要遵循這個“總恒道”,才能稱其為合理的“道”.老子的“天道”代表了公正無私,“人道”應當向“天道”學習,認為違背“天道”
即是不科學的、不可持續的。朱熹的“天人一理”觀。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在他的哲學觀里,人和萬物是“理”的一種存在體,人類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員,宇宙萬物都有存在的道理,要互相尊重,是可持續的思想的體現。
3.1.2.3 可持續發展觀運用和發展了“天人合一”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天人合一”觀??沙掷m發展觀不僅注重當代人的利益,而且注重后代的長遠利益,尊重自然,主張通過利用科學技術,提高效率等手段節約資源,減少浪費。通過與時代結合,完善了傳統“天人合一”觀中主張人要尊重自然的觀念,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之更加科學。
可持續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天人合一”觀中蘊含的倫理道德觀。人類的活動往往受一定價值觀支配。在工業社會,經濟上的大發展激發了人們征服自然的欲望,但近代以來,人與自然矛盾升級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在與自然相處中的角色問題,促使我們從古老的智慧中尋求靈感。 “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平等發展,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沙掷m發展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進,并主張通過提高勞動效率和勞動素質等具體方式來保護自然,這些具體的措施是對“天人合一”觀中和諧觀念的完善和豐富,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指導作用。
3.1.3“民本”思想影響下的以人為本
傳統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傳統“民本”思想作為豐富文化寶庫中的一股思想潮流,在經過不斷充實、完善,逐漸演變成一種官方主流意識形態,在國家戰略規劃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主張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同傳統“民本”思想在內容上都主張愛民、惠民、利民,但并不意味著二者是完全等同的。以人為本繼承并超越了“民本”思想。
3.1.3.1 傳統“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傳統“民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舜帝時期《尚書·皋陶謨》,認為治國的最根本的在于對百姓的了解和安撫。伴隨著各個王朝政權的興衰,民本思想不斷豐富發展,并在明清時期達到成熟,傳統民本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民為國之根本。傳統“民本”蘊含“民惟邦本”的理念,認為百姓是國家穩定、繁榮發展的中堅力量?!渡袝?。五子之歌》中提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認為民眾是國家的依靠力量,要體恤愛民,只有百姓豐衣足食,國家才能安定太平?!段淖?。上德》提出:“民富國昌”的觀念。
民為貴,君為輕。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在他的思想觀念里,民眾是社稷之根本,統治者要實現國家穩定就必須得到百姓的支持。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論,把人民比作水,統治者比作舟,水能載舟前行,但同時也擁有推翻舟的力量,揭示了人民對國家的重要性。
利民愛民。傳統的“民本”思想中不但強調民眾的重要作用,而且強調注重民眾的利益,主張經濟上的惠民,政治上安民?!稇饑摺ぺw策二》中提到“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認為國家治理不應忽視給民眾實際的恩惠,使百姓安居樂業,他們才能擁護政權?!渡袝じ尢罩儭分小鞍裁駝t惠 ,黎民懷之”也指出統治階級要心系百姓,關注百姓疾苦,安定民心。
引導教化于民。古代思想家認為,國家安定昌盛,不但統治階級要從重民、愛民上入手,還要加強民的自身修養,通過對人民加以教化、合理引導,促使他們文明開化、講禮儀。東漢王充在《論衡·非韓》提到:“國之所存者,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意思是禮儀道德也是治國之道,一個國家只有人民素質提高了,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3.1.3.2 以人為本思想的科學內涵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從字面意義上來講,主要包含“人”和“本”兩個概念,此處的“人”主要指的是所有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維護祖國統一的社會主義現實的人?!氨尽币环N是代表了本源和根本的意思,一種則代表追求終極目標的意義。從內容上來看,主要包含下幾個層面的意思:
發展為了人民。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全面自由發展。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共產黨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論,必然也是以這一目標作為根本價值追求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發展為了人民。
發展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影響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實行人才強國戰略,正是對發展依靠人民思想的肯定,通過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來謀發展、促發展。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為本著眼于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發展的成果同人民共享,以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己任,公平公正地維護好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1.3.3 以人為本繼承和發展了傳統觀民本思想
從人民價值上來看,以人為本徹底顛覆了“君本位”,實現了向“民本位”的轉變,是對傳統“民本”的惠民、愛民觀念在時代基礎上的完善。以人為本批判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傳統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上的,民本不夠徹底,有時則是作為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的一種手段而存在,以人為本思想則突破了傳統民本思想階級上的束縛,是真正將人民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國家的中堅力量,主張一切為了人民。從人民地位上來看,以人為本較傳統“民本”更具體,更能滿足實際需求。
以人為本思想堅持了辯證唯物與歷史唯物的統一,與傳統“民本”思想相比,更具現實意義。以人為本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和社會發展決定力量,突破了傳統的“民本”思想中將統治者作為歷史前進決定力量的謊言,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
在治國方略上,以人為本繼承并超越傳統“民貴君輕”思想,以人為本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決維護人民利益,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這突破了“民貴君輕”僅僅作為一種觀念和統治手段存在的局限,我國的大政方針同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
從最終的目的來看,以人為本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將其同經濟發展、國家命脈緊密聯系在一起。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的戰略規劃為人的發展保駕護航,而傳統“民本”思想作為封建等級制度下的思想,必須依附于統治階級才會有發展空間,所以,傳統“民本”思想的最終目的是鞏固少數統治階級的地位,是實現統治階級利益的手段,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權社會,要實現真正的全面發展只能是一種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