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愛國主義教育既體現出時代特征,又承接了民族傳統,日益顯現出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雙重屬性。如何正確理解愛國主義教育的世界性與民族性,怎樣將二者相統一,從理論上弄清這些問題,對于科學理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并在實踐中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性與創新性,使愛國主義教育符合我國國情與世界發展潮流,符合我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世界性
愛國主義教育的世界性主要是指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愛國主義教育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成為各民族國家普遍接受的一種世界性存在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新時期,不管是從現實還是從理論看,愛國主義教育都呈現出鮮明的世界性特征。
1.從現實看,愛國主義教育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教育現象。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各個國家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教育現象。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不管是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美國,還是作為高速發展近30年第一次遭遇嚴峻挑戰的韓國,都實施了一系列抵御金融危機的政策,以實際行動教育國民熱愛祖國,維護國家利益。新世紀初,新加坡由于國家成立時間不長,文化根基不深,從而提出“新加坡再造”的行動綱領和奮斗目標,以此實現國家文化理念的更新與重塑,培養國民的愛國意識。猶太民族歷來重視傳統的宗教和文化教育。古代猶太哲學家主張:“不管身體強健還是虛弱,不論年齡大小,每個猶太人都有義務學習猶太教經典??v然是乞丐或拖兒帶女,也必須每天擠出時間學習?!盵1](68)用猶太精神和猶太民族的智慧增強整個民族國家的生命力、凝聚力與向心力,進而培養國民的愛國精神。在馬航MH370客機失聯事件中,世界上許多國家表現出對此事的關心,并參與到搜救活動中,體現出了國家在確保公民生命安全方面的盡職履責意識,這增強了國民對國家的認同與熱愛,是一種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如此之多的愛國主義教育事例說明,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及措施雖有不同,但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同與共識則相當一致。
2.從理論上分析,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世界普遍的內在生成機制。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在生成機制,不管從統治者還是從公民的角度來說,都具有普遍的規律特征。
首先,作為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地位和階級利益,希望以國家的名義和全體公民的利益為道義制高點,動員全體公民認同和熱愛自己的國家。占領道義制高點一直是國家統治者所關注的一件大事,它突出道德正義性,宣揚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價值觀念,獲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從而給自己正名,實現統治者的意志和利益。而國家利益和全體公民的利益是統治者占領道義制高點的兩個關鍵環節。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國家本身就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具有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發展及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功能。因此,國家利益代表的是國家的正義與社會的公正。只有一個國家讓絕大多數人獲得公平正義,才能體現其優越性,在道義上占據有利地位,從而獲得公民的理解與支持,增強感染力與說服力。另一方面,以全體公民的利益為道義制高點,符合馬克思所說的“人們奮斗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的基本原理[2](82)。人們的思想認識、行為表現,以及對國家的情感、社會的關注等方面往往都與自身的利益聯系在一起。這就要求統治者高度重視全體公民的利益需求,讓其切實感受到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并關注在改革過程中由于某些社會不公平現象所導致的弱勢群體的心理落差現象,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的公平與平等。只有如此,將全體公民的利益放到道義制高點,才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國家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