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科技型小微企業是科技創新最為活躍和最具潛力的群體,是區域、國家創新戰略實現的重要基礎。目前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紤]科技型小微企業 “質”\\( 科技型\\) 和“量”\\( 小微規模\\) 兩個維度,結合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定義研究和 2011 年國家《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本文認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小微規模企業實體,采用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或新商業模式,具備高科技、高成長、高風險和新經濟等特征。
當前,學術界主要圍繞融資、環境建設和政策支持等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和發展的外部因素展開研究,較少關注企業的內部管理因素,特別是鮮見對企業管理方法和工具創新應用領域的研究。事實上,科技型小微企業在需要外部支持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內部管理創新。因為科學合理的企業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是影響技術創新行為的基礎性因素,可以為技術創新執行提供制度保障,有助于降低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對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現可持續成長具有重要作用,而選擇應用適當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是企業管理創新的關鍵內容。
TRIZ是一種技術創新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技術系統進化法則、最終理想解、發明原理、工程參數和沖突矩陣、物理沖突和分離原理、物 - 場模型分析、發明問題標準解法、發明問題解決算法\\( ARIZ\\) 和科學效應知識庫等。TRIZ 最初用于技術系統,目前在管理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積極進展。由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有兩個顯著特點,即如何尋找企業中存在的管理問題并建立合適的解決方案,使得規模小、資源相對匱乏的科技型小微企業有能力并且愿意去實施。
應用 TRIZ 可以直接從管理主體、管理對象和管理方法出發,通過管理主體對管理對象的作用效果判斷管理績效,有效推動企業管理創新。但目前學術界對于 TRIZ 理論應用于企業管理創新的研究較為缺乏,尤其是從 TRIZ 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績效影響效果的視角開展的相關研究更為少見。而通過研究 TRIZ 的各子理論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績效的影響程度,確定科技型小微企業應優先推廣應用的 TRIZ 創新工具和方法,不僅可以豐富和深化 TRIZ 在企業管理領域的應用研究,而且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拓展管理創新思路、優化內部管理、激發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提升創新績效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本文從研究 TRIZ 影響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績效這一問題著手,基于理論分析構建 TRIZ 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績效影響的概念模型,運用結構方程方法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得出 TRIZ 各子理論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績效的影響效果排序。根據對研究結果的分析,提出如何更有效地推廣應用 TRIZ 理論、提升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績效的政策建議。
2 研究假設與框架
2. 1 TRIZ 的管理進化理論\\( MET\\) 與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
TRIZ 包括完備性法則、能量傳遞法則、動態性進化法則和提高理想度法則等 8 個進化法則??萍夹托∥⑵髽I可以運用該理論,分析確認當前企業的管理狀態,預測管理方法的進化衍生方向,改進創新現有的管理方式方法,提升管理創新效率。本文提出下述假設:H1: TRIZ 的管理進化理論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
2. 2 TRIZ 的最終理想解\\( IFR\\) 與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
TRIZ 的最終理想解是企業利用自身現有資源,通過對管理主體、管理對象及管理方法的改變、增加、替換或彼此搭配,以組織結構最微小的改動實現管理效用正?;?,且不額外增加資金消耗和對社會、環境及企業本身的有害作用??萍夹托∥⑵髽I可據此理論,選擇最小代價的管理變動達到最大的管理創新效果。本文提出下述假設:H2: TRIZ 的最終理想解\\( IFR\\) 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
2. 3 TRIZ 的管理發明原理\\( MIP\\) 與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
呂榮勝給出了分割、抽出、重組和嵌套化等40 條 TRIZ 管理系統的創新原理??萍夹托∥⑵髽I可以應用這些創新原理,解決企業具體的管理沖突。本文提出下述假設:H3: TRIZ 的管理發明原理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
2. 4 TRIZ 的管理參數和管理沖突矩陣\\( PCM\\) 與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
紀建明給出了 36 個一般管理參數和相應的一般管理沖突矩陣??萍夹托∥⑵髽I可以據此理論,從中選擇合適的管理參數和管理沖突矩陣,獲得沖突的解決方案。本文提出下述假設:H4: TRIZ 的管理參數和管理沖突矩陣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
2. 5 TRIZ 的管理沖突與分離原理\\( CSP\\) 與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
TRIZ 的分離原理通過將管理系統中的弱勢與不和諧部分分離,或者將核心部分分離,突出重要性并對其進行重點管理??萍夹托∥⑵髽I可以應用此原理,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管理分離,提高管理績效。本文提出下述假設:H5: TRIZ 的管理沖突與分離原理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
2. 6 TRIZ 的“管理元素 - 場”模型及標準解法\\( EFS\\) 與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
TRIZ 的“管理元素 - 場”模型的“管理元素”即管理主體與管理對象,“場”即管理方法。管理領域的 76 個標準解為: 對于不完整的模型,可采用的解是將模型補充完整; 對效用不足和有害作用的管理,可采用的解分為改變“管理元素”和“場”、引入新的“管理元素”與“場”四類??萍夹托∥⑵髽I可據此理論,將管理沖突構建為“管理元素 - 場”模型,從標準解中找出對應解,結合實際尋找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本文提出下述假設:H6: TRIZ 的“管理元素 - 場”模型及標準解法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
2. 7 TRIZ 的發明問題解決算法及效應知識庫\\( AEB\\) 與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
TRIZ 的 ARIZ 理論在管理領域的應用集中于管理沖突的算法調整和 ARIZ 過程與管理工具方法結合兩方面,消除沖突有強大的科學效應和現象知識庫支持??萍夹托∥⑵髽I可應用ARIZ 將非標準問題轉化為標準問題,應用標準解法獲得解決方案。本文提出下述假設:H7: TRIZ 的發明問題解決算法\\( ARIZ\\) 及知識效應庫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
將上述理論和假設歸納,本文提出如圖 1 所示的研究框架?!緢D1】
3 數據和方法
3. 1 量表設計
目前 TRIZ 應用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的研究甚少,沒有成熟的量表可以使用。因此,本文結合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訪談,根據 TRIZ 相關理論和文獻研究結論分析得到測量項目。為保證問卷設計質量,先在哈爾濱進行小樣本試測\\( N= 10\\) ,根據反饋結果,調整修正了概念偏差、表述不清的題項,于 2012 年 5 - 11 月正式發放問卷。各因素包含如下問題: MET 是 4 個題項,如“解決1 個管理矛盾交叉應用2 個及以上 TRIZ 管理進化原則”; IFR 是 4 個題項,如“經常將 TRIZ最終理想解的概念用于解決管理矛盾”; MIP 是 4個題項,如“解決1 個管理矛盾交叉應用2 個及以上 TRIZ 管理發明原理”; PCM 是 4 個題項,如“經常使用 TRIZ 的36 個管理參數和管理沖突矩陣解決管理矛盾”; CSP 是 4 個題項,如“TRIZ 分離原理已經在管理運作中產生積極的作用”; EFS 是 5個題項,如“使用 TRIZ 管理元素 - 場模型及 76個標準解求解管理矛盾的成功案例至少在 1 個以上”; AEB 是 4 個題項,如“經常使用 ARIZ 及效應知識庫解決管理矛盾”??萍夹托∥⑵髽I管理創新績效\\( EIP\\) 是客觀和主觀 2 個維度 6 個題項,客觀題項如“應用 TRIZ 后產品利潤增加幅度”;主觀題項如“應用 TRIZ 理論后提高管理目標實現程度”。
3. 2 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 Lisker 五分量表法收集數據\\( 1表示“完全不同意”,5 表示“完全同意”\\) 。為使受訪者清晰理解問卷的題項含義,在問卷中對管理維 TRIZ 子理論的背景、功能、現狀及發展趨勢作了簡要介紹。問卷發放和回收主要采取三種方式: 一是通過查閱地區企業名錄,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聯系被調查企業; 二是采用基于網絡人際關系的 Email 問卷調查方法; 三是采用上門填寫、寄送等方式。合計發放問卷 296 份,回收 248 份,其中 有 效 問 卷 198 份,有 效 問 卷 回 收 率 為66. 9% 。在區域分布上,調研對象來自黑、遼、京、鄂、蘇、浙、粵、陜、川、甘等 10 省\\( 市\\) ,地理分布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樣本結構見表 1?!颈?】
3.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涉及的變量都是潛變量,各變量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問卷數據可能存在誤差,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不能妥善處理潛變量,也不能明確解釋測量誤差。由于結構方程模型\\( SEM\\) 能同時處理潛變量及其指標,允許變量含有測量誤差、變量間有相關性,測量模型更有彈性。因此,本研究選擇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具有合理性和適用性。
4 實證分析
4. 1 信度和效度檢驗
本研究通過項目 - 總體相關系數 CITC 和Cronbach's α 值檢測量表信度。刪除不合格的題項后,保留題項的 CITC 值均大于 0. 5,Cronbach'sα 值均在 0. 8 以上,說明問卷的內部一致性及穩定性較高。應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量表效度。各變量的 KMO 值均高于 0. 5,Bartlett 球體檢驗的顯著性概率都為 0. 000\\( <0. 001\\) ,適宜進行因子分析。如表 2 所示,各變量的累積方差貢獻率均高于 50%,各題項的因子負荷均高于 0. 5,量表設計滿足效度要求?!颈?】
4. 2 模型檢驗
本研究使用極大似然法進行結構方程分析,驗證提出的理論假設模型,要求樣本滿足正態分布,樣本量應為總樣本數減去估計變量數大于50,或者樣本量在 100 - 200 之間。本研究的有效樣本 198 個,估計變量 30 個,樣本數滿足要求。采用 SPSS19. 0 對樣本數據的分析表明,數據偏度小于 2 且峰度小于 5,符合正態分布要求。
利用 Amos17. 0 軟件對結構模型進行數據擬合的結果如表 3 所示。由表 3 第一行可知,模型的擬合結果不夠理想,擬合指數 χ2/ df、RMSEA、TLI、CFI 都沒有達到推薦閾限值,模型修正指數\\( MI\\) 顯示一些變量間可能存在未在初始模型中得到體現的相關關系,而且可修正的變量間關系符合 SEM 模型修正的一般原則。于是深度分析變量間的理論邏輯關系,并根據 MI 表改進初始模型,每次添加變量關聯路徑都選擇 MI 值最大且符合修正一般原則的路徑,重復上述過程,直至關聯路徑不需要或不能再增加為止,共添加 3 條關聯路徑\\( e8—e11、e12—e18、e17—e21\\) 。表 3第二行顯示修正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均處于推薦的判別閾值區間,且明顯優于初始模型的指標,擬合效果良好。修正后的結構模型參數估計結果如圖 2 所示。在修正模型的基礎上,驗證相關假設,結果如表 4 所示?!颈?-4】【圖2】
4. 3 研究結果
根據上述實證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結果:
\\( 1\\) 假設 H1 - H6 均得到支持,即 TRIZ 的MET、IFR、MIP、PCM、CSP 和 EFS 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由表 4 可知,上述 TRIZ 的 6 個子理論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績效的影響程度按路徑系數大小排序為:MIP\\( 0. 425\\) > IFR\\( 0. 413\\) > CSP\\( 0. 381\\) > MET\\( 0. 357\\) > PCM\\( 0. 346\\) > EFS\\( 0. 223\\) 。
\\( 2\\) 假設 H7 未通過檢驗,即 TRIZ 的 AEB 子理論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 3\\) 修正模型中新增的假設 H8 - H10 均得到了驗證。
5 結論與啟示
5. 1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管理維 TRIZ 的大部分子理論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的結論,彌補了當前對這一領域研究的不足。研究結論可為政府部門與科技型小微企業引入創新方法提升創新績效提供方法支持與決策參考。研究結果表明,TRIZ 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影響的路徑系數較低,僅 MIP 和 IFR 的路徑系數超過0.4,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 TRIZ 理論較抽象、結構復雜,不易于企業消化吸收; 二是 TRIZ 在管理系統領域的研究有限,不能有效支撐企業應用。其中,發現和分析管理沖突是影響 TRIZ 應用效果的瓶頸因素; 三是國家有關部門對 TRIZ 的應用推廣力度不大,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管理經營者對 TRIZ 缺乏必要的了解,重視程度不高,導致應用不足。
5. 2 管理啟示
研究結論為如何有效推動 TRIZ 在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的應用,從理論研究、政府、企業三個層面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是理論研究層面: TRIZ 應以簡易化和應用化為研究方向,更新和開發更多應用性強、為企業創新需求服務的 TRIZ 創新方法和工具。不斷拓展深化管理維 TRIZ 的研究,加強基于管理參數和沖突矩陣的沖突理論以及國內外典型管理創新案例的研究,推動 TRIZ 在企業管理創新實踐中發揮更大的理論支持作用。
二是政府管理層面: 政府部門應積極推動TRIZ 的宣傳推廣。通過組織開展 TRIZ 的培訓、交流和座談會,建立 TRIZ 學習網站和 TRIZ 研究會,在高校開展 TRIZ 研究、開設相關課程等渠道推廣 TRIZ。鼓勵企業應用 TRIZ 的創新行為,通過優先資助科技型小微企業應用 TRIZ 的創新項目等措施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企業自身層面: 科技型小微企業應重視TRIZ 提升管理創新績效的作用,將 TRIZ 應用作為企業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管理人員和相關工作人員自覺、主動學習 TRIZ。與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合作聯盟,聘請 TRIZ 咨詢專家團隊入企培訓指導,提高企業求解復雜管理沖突的能力。
5. 3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文通過結構方程建模,實證研究管理維 TRIZ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績效的影響,深化拓展了 TRIZ 在管理領域的應用,為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創新提供了更為有效的路徑選擇。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由于 TRIZ 的抽象性,問卷設計反映的問題可能不很貼切,在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問卷設計上存在一定改進空間,需要進一步實證檢驗; 二是由于問卷發放與回收存在較大困難,且限于調研條件,調查覆蓋面不夠廣泛,198 份有效問卷的樣本規模相對較小,未來研究還需要擴大樣本的地域與行業范圍,進一步驗證研究假設; 三是本文的數據收集是基于不同行業的科技型小微企業進行的,存在行業間的差異。未來可以比較研究典型行業間的差異或對某一特定行業進行深度研究。
參考文獻:
[1] 羅亞非,洪熒. 科技型中小企業界定問題研究[J]. 統計研究,2005,26\\( 5\\) : 74 -78.
[2] 滕響林.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路徑研究[D]. 哈爾濱: 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 24\\) .
[3] 姚超,秦德智. 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信息風險分析[J].科技與經濟,2007,20\\( 1\\) : 7 -10.
[4] 周松蘭. 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09,28\\( 5\\) : 16 -18.
[5]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 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EB/OL].2012 - 10 - 24.
[6] 張玉明,梁益琳. 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評價與預測研究———基于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數據[J]. 山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5\\) : 32 -38.
[7] 徐衡. 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D]. 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