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企業的基業長青一直是一個長盛不衰的研究課題。在中外眾多的著作中都對其進行過深入的剖析,并得出了一系列在理論和實踐意義上都影響深遠的結論?!?+2 法則”總結出了“4+2 成功方程”,即企業成功的四個必備要素是聚焦戰略、執行能力、業績文化和扁平組織 ;兩個任選要素是從精英人才、領導能力、行為創新和購并合作中任選其二。威廉·大內在其 1981 年出版的《Z 理論》一書中,通過研究日本企業的文化提出了實現基業長青需要關注的七個方面,即長期雇傭制度、強調員工的參與、緩慢的晉升、組織內的家庭氛圍、較少的層級、工作小組式的工作方式以及非正式的管理方式。湯姆·彼得斯在其著作《追求卓越》一書中則突出了崇尚行動、價值驅動、貼近顧客、不離本行、自主創新、精兵簡政、以人助產和寬嚴并濟的管理理念。1994 年,吉姆·科林斯的著作《基業長青》問世,書中通過對卓越企業和普通企業進行比較,從而概括出了卓越企業的一些共同點。
但是,隨著費蘭克·奈特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與德魯克的《不確定時代的開始》相繼問世,我們迎來了一個不確定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特征的影響下,以上歸納出來的規律則不再一定能夠放之四海、跨越時代而皆準。
戰略管理的鼻祖安索夫注意到,1970 年代末美國市場競爭環境的總體特征可以歸納為“動蕩”,環境從穩定、可以預測,逐漸變為擴張、變動、不連續乃至突變。隨著企業的發展,其風險不是逐漸縮小,而是在持續放大。面對不確定的環境,組織往往是不穩定的、不可持續的,且不能做到及時變革。甚至是,當下企業組織得越好,這種轉變就發生得越困難。
企業要持續存在下去離不開理念和能力。
在不確定時代,企業無法再通過賭未來的方式來決定自身的命運,這種投機的心態能夠賭贏的幾率會越來越小。只有轉為通過有組織的努力,確立核心理念,增強“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才能尋求長足的發展。企業在規模小的時候尚可依靠老板的戰略、眼光、膽識和洞察力來做出決議。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則必須依靠打造組織理性和組織能力,通過擴展企業的“戰略自由度”走向未來。
那么 ,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 , 企業的源動力來自哪里呢?
1. 激勵性
巴納德認為,企業實現基業常青的源動力來自于組織成員貢獻的意愿與能力。一直以來,企業激勵員工的手段有很多,大致可以歸納為四種 :金錢報酬、成長機會、肯定與贊賞、內在的滿足。其中,金錢報酬、成長機會、肯定與贊賞都屬于外在激勵手段。只有內在的滿足才是作為最終激勵手段的內在動機。正如喬布斯所說的“過程即是獎勵”。
從諸家學者對激勵命題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出對激勵的本質理解。正如《基業長青》中所說“優秀的企業都是高瞻遠矚的,即都有一個比利潤更為高遠的使命,當向這樣更為高遠和理想主義的目標去追求時,利潤自然就成了副產品?!彼?,激勵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基于利潤之上的追求,激發員工內在貢獻的意愿。德魯克將其歸納為“讓組織有前途,讓系統有效率,讓員工有成就?!?/p>
2. 領導力
領導力本身是一種影響力。但這種影響力并非是由職位的高低所決定的,而是一種在除去了所有的外在化標簽后依然能夠讓人追隨的能力。一位好的領導猶如一面鏡子,用他的人格無聲地命令著下屬,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追隨,并心甘情愿地改變著自己的態度、價值和行為。
這樣的領導在下屬心目中往往具有較高的名望和威信。
要成為有這種場力的領導,最重要的是能夠換位思考,順暢溝通,做到動機至善,私心了無。常常反思自己在做企業、帶隊伍的過程中,有沒有私心在時時作祟。有“私”,則其自身的影響力就會因此而大打折扣。稻盛和夫帶領企業秉持“不忘初衷,方得始終”的信念,他認為“所謂經營,就是經營者傾注全部力量,為員工的幸福而殫精竭慮;公司必須樹立遠離經營者私心的大義名分?!蓖瑯拥?,曾國藩一生齊家、練軍、治國,功績赫然的核心原因也在于他的時刻慎獨,心地干凈,從而感動了他人。這份感動,基于一個家庭,便可以使全家上下都自覺地遵循他的教誨;基于一個軍隊,便可以使全軍上下都自覺地服從他的約束 ;基于一個地方,便可以使地方人民都自覺地謹守他的教化。
3. 次第與序位
《禮記·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講的就是次第與序位。運用到企業中也是一樣。稻盛和夫說 :“經營企業,并非是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要維護員工及其家庭的生活,不僅是現在,還包括將來。企業經營的首要目標是謀求全體員工及其家屬的共同利益?!绷鴤髦緩娬{要維護好人生中的三個圈。第一圈是自己的家人,第二圈是聯想的員工和員工家屬;第三圈才是更大范圍內的社會。
這種次第與序位就是從能夠得著的地方出發,由內及外,由近及遠。把員工放在首位,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為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
因為在稻盛和夫看來,企業只有把“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狈旁谑孜?,才能促使員工將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出來,也才能達到“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的終極目標。
反過來講,如果經營者忽視自己企業的員工,不與他們進行感情的交流,不把他們的苦樂放在心上,也不去激發他們的潛能,甚至于去欺辱和壓榨他們。而嘴上卻一直在奢談著“客戶第一”、“股東第一”、“產業報國”、“為社會為人類作貢獻”,諸如此類的豪言壯語。那么經營者將永遠無法讓員工與他們產生共鳴,上述奢談也將永遠無法成為員工們的共同信念,無法落到員工們的行動中去。而使這一切變得空乏抽象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經營者的“自己個人第一”主義。由于顛倒了次第與序位,從而得不到員工的由衷配合,企業自然不可能做到長盛不衰。
4. 組織文化
文化對于一個組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于組織文化的內涵可以有三個部分。一是在外部環境中求得生存 ;二是整合人的組織 ;三是關于現實、時間、空間、真理、人性和人際關系的深層次假設。
真正到位的企業文化,并不僅僅是讓員工知道企業的使命和目標,并為之努力。也不僅僅是關注內部整合的諸多問題。而是從更深層次的假設出發,讓員工徹底理解創始人和早期的領導者為什么要創建這家企業,從而在達到共鳴的前提下,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企業的運營中去。在成功的企業看來,利潤永遠只是副產品,而非很多課本上寫的“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終極目標”。所以,管理不等于管理學。
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有時也要敢于破除專業迷信甚至技術膜拜,回歸到問題的本質?!跋蚝笸?,向內求”也是管理的重要心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