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十余年的努力我國國有企業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國企改革和管理創新。鑒于我國經濟轉型仍在繼續和管理創新永無止境的發展規律,因此,有必要立足經濟轉型的背景和國有企業不同時期的資質條件與經營狀況,深入探討與揭示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設計機理。針對管理創新問題,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較豐碩,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知識探討,不同管理創新類型和創新方式方法實務研究以及管理創新動力機制等領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靜態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這些研究成果對澄清和豐富管理創新基礎理論知識,揭示某些類型的創新活動規律等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但是,前人的研究也存在著許多有待深入的地方,如:如何做到不人為分割創新連續性的客觀事實,采用動態的研究方法對國企管理創新活動規律進行揭示;如何從國企管理創新活動長時間跨度的歷史演進中總結、提煉出帶有抽象意義上的管理創新規律等。文章研究的國企管理創新規劃設計機理就是針對上述研究目的的一項專題研究。在研究中文章通過構造 一個3*4 式分析范式,即我國經濟轉型的 3 個不同階段,和統一設置的管理創新動因、管理創新目的、管理創新空間、創新重點4 個變量因素集,將命題研究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中,在此基礎上對命題進行連續動態研究。文章共選取了 112 戶國有大中型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對樣本企業逐一考證、搜集文章統一設置的四個變量因素集。為了研究上的簡化和不丟失原始素材的真實性,文章對原始素材作了如下調整:經驗分析中同類或相關因素作大類合并,取觀察頻率值位列前三或四位的因素作為研究事實依據,但對個性突出且能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個性因素給予保留;實證檢驗中按照原始因素的管理學屬性用相應的經濟指標予以置換。
一、轉型不同階段國有企業管理創新設計機理
1.轉型早期 (1978-1991年) 政府主導型創新設計
根據筆者的研究[1],1978- 1991 年屬于我國經濟轉型的起始階段 (或稱轉型早期)。但隨著轉型的漸次深入,市場力量愈益增強,使得轉型早期大體形成了兩個市場化程度不同的發展階段,即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和 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
針對轉型早期的國企管理創新,文章共考證和梳理了26 戶國有大中型企業管理創新案例。其中,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創新案例 12 戶,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創新案例 14 戶。梳理結果顯示:在80 年代初期,以“放權讓利”為主要內容的國企改革和政府對管理工作的重視是國有企業重視和加強企業管理工作的主要動因。迫于當時供給極度短缺的壓力,這一時期國企管理創新從目的到創新空間均主要集中在整頓勞動紀律、加強生產管理和保障供給。因此,從總體上看,這一階段政府是國企管理創新的發起者、組織者和領導者,國企管理創新的目的和空間由政府統一規定和明確。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國企管理創新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國企由生產任務型企業向質量效益型企業轉變。在這種創新目的導向下,這一時期管理創新的設計機理開始出現如下內在邏輯關系:管理創新動因直接決定管理創新目的;管理創新空間是管理創新目的的函數,管理創新目的直接決定管理創新空間;管理創新動因對管理創新空間沒有直接的作用,但是通過管理創新目的間接發揮作用,使兩者的組成要素間具有順向影響和逆向適應的對稱關系。
2.轉型中期 (1992-2002年) 政府和市場力量并行驅動目的導向型創新設計
1992 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4 年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在經濟轉型和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國有企業迎來了第二次管理創新浪潮。從文章所作的文獻和案例考證、梳理的情況分析,這一時期國企管理創新在創新動因和設計框架方面具有如下特點或變化規律。
(1) 國企管理創新是政府和市場力量合力作用的結果。針對這一時期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設計,文章重點考證了 39 戶國有大中型企業管理創新案例和相關文獻。文獻和案例考證的結果顯示,這一時期影響或推動管理創新的動因按照大類合并的梳理方法,可以合并為下列五類因素 (按照影響頻率值從高到低排序):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和國企戰略性重組、管理因素、企業經營狀況惡化或虧損、競爭能力薄弱和企業強烈的成長愿景。
可見,首位因素依然是政府行政力量,但是來自市場和國企自身因素已經占據了四項。據此,可以初步論斷:這一時期的國企管理創新是政府和市場力量合力推動的結果。
(2) 初步形成了由創新動因驅動和決定的、以創新目的為導向的創新設計機理。在對樣本企業管理創新方案作逐一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筆者本著保留共性和兼顧個性的原則對樣本企業創新方案四要素間內在關系作了統計歸納和提煉,得出具有抽象意義的國企管理創新設計機理,具體內容是政府是創新設計的指導者和設計方案的最終確立者,國企在秉承政府意圖的前提下具體承擔創新方案的設計職能,國企對創新方案具有先行選擇的權力和影響力。
一項完整的管理創新設計框架是創新目的、創新空間、創新重點三項要素組成的集合。
這三項要素的生成機理是,創新目的是創新動因集函數,創新動因集與創新目的域之間是一種順向決定和逆向選擇關系。
動因集要素包括外部環境因素和國企自身因素兩個部分。外部環境因素子集主要構成要素是國企改革和政府對管理工作的領導,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和發展機遇的誘導等。國企自身因素集主要包括思想觀念、裝備水平、管理水平、經營狀況和成長愿景等。對市場經濟的不適應,經營困境的加劇以及強烈的成長愿景等是促成創新和創新目的選擇的直接因素,也是促成創新目的應對創新動因作出逆向選擇的內在緣由。但這種機理生成的僅僅是創新目的的可行域,國企已經具有的裝備水平、經營實力和管理能力等是從可行目的域中遴選出最終創新目的集的基礎和條件。創新目的與創新空間、創新重點之間也是一種順向決定關系,即創新空間和創新重點分別是創新目的的函數。這種函數關系的內涵一方面是創新目的決定創新空間維度的選擇,創新目的多元化決定創新空間維度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是創新空間域維度要素之間以一種順應創新目的的方式進行有機組合。創新動因雖然與創新空間沒有直接聯系,但是前者是通過影響管理創新目的間接影響管理創新空間的選擇,創新空間與動因之間是一種逆向對稱關系。創新目的與創新重點之間是一種線性關系,前者直接決定后者是這種線性關系的基本特征。
3.轉型深化期 (2003年以后至今) 環境力量驅動國企主導型創新設計
2003 年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與深化階段。在國企改革的推動下,國企的體制屬性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四自”主權基本回歸國企。另外,我國企業面對的競爭已基本演變為國際化競爭,競爭空前激烈。在這種形勢下國企迎來了第三次管理創新浪潮??v觀這一次國企管理創新,在創新的設計機理方面具有以下新的變化和發展規律。
(1) 外部環境力量基本成為推動國企管理創新的第一動力。為了深入研究新時期國企管理創新的動因,文章選擇了這一時期國企開展較多的三種代表性管理創新類型作為研究的事實依據。這三類管理創新類型依次是:技術創新與自主品牌建設,企業重組與資源整合,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選取的樣本企業數有 57 戶。研究結果顯示:新時期國企管理創新的動因共有五種,位列第一位的動因并列兩個:一個是國企改革政策,另一個是資源、能源供給約束與環保壓力。它們各自占全部動因數的 27.3%。位列第二位的動因亦并列兩個,分別是:國際化競爭加劇和響應政府號召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承擔骨干作用。這兩個動因各自占 18.2%。位列第三位的動因是國企資質與條件,占9.1%。
可見,前三位動因均屬于外部環境因素,這三位動因影響頻率值累計值達91%,剔除政府影響因素,來自市場和環保因素占53%。說明在新時期外部環境力量已經上升為推動國企開展管理創新的第一動力。因此,積極、主動開展管理創新成為這一時期國企管理創新的顯著特征之一。
(2) 國有企業基本成為創新設計主體。新時期對國企和管理創新影響最大的一項改革政策是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推行的結果是國企法人治理結構日趨完善,國企法人財產權基本回歸國企。在這種背景下,國企自然合乎邏輯地成為管理創新設計的決策和執行主體。但從調查情況來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行政援助依然是國企開展管理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政府對國企管理創新的設計仍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 國企管理創新設計機理基本穩定,創新方案的內容出現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國企開展的各類管理創新活動均充分反映出,新時期國企管理創新設計機理基本穩定,但創新方案的內容卻出現了新的發展。根據筆者研究,這些新發展主要表現在:首先,管理創新目的形成機制的新變化,國企改革與發展政策和市場與環保壓力并列成為決定或影響管理創新目的形成的第一因素。但是在創新動因中并不占居主導地位的創新企業個性資質和條件對創新目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國企個性資質與條件是影響國企改革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間接地影響管理創新目的形成;它通過承載這一因素的創新主體,直接發揮管理創新類型和具體管理創新目的的選擇權作用。其次,國企發展模式的創新探索不僅是創新目的指導下的產物,也是國企選擇的實現創新目的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從共性和抽象意義上歸納,新時期國企選擇與踐行最多的創新發展模式主要有戰略發展模式和循環經濟建設模式兩種類型。其中,戰略發展模式是各種類型管理創新模式的主基調。這兩類創新模式對創新目的承載與踐行主要體現在:管理創新的設計、規劃與組織管理等均被提高到戰略思考和戰略規劃的高度;創新企業實施的管理創新空間主要集中在規模經濟、資源配置優化、推進技術創新、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在企業重組與資源整合中,按照專業化、公司化、市場化原則構建新型企業組織結構和運行方式,促進技術創新和加強自主品牌建設等。這些管理創新的內容均是在創新目的指向下國企開展的具體創新實踐活動。
二、結論檢驗
文章分兩個階段選取了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指標時間序列數據,按照反映管理創新規劃機理的創新動因、創新目的、創新空間、創新重點四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運用多元回歸分析法來檢驗上述研究結論。
1.變量選取與模型設立
鑒于經濟變量構成要素的多元性,管理創新目的與管理創新空間的高度一致性,為了簡化模型分析,在作分階段研究中筆者僅設置了國企管理創新動因集和管理創新目的集兩個經濟變量。其中,管理創新目的集為被解釋變量,管理創新動因集為解釋變量,文章研究的經驗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3- 2009 年 (數據略),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2002- 2009 年。為了便于研究,文章對轉型中期、轉型深化期的相關經濟變量和對應的量化指標做如下定義和置換。
(1) 轉型中期 (1992- 2002年)
轉型中期國企管理創新動因集的主要構成要素:KSt=虧損嚴重,SCt=市場份額減少,QSt=企業具備一定的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基礎,XDt=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國企管理創新目的集構成要素:ZXt=增加經濟效益(含扭虧增盈和謀求新的發展),CZt=追求快速成長,JZt= 提升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相應的量化置換指標如下:國企管理創新動因集主要構成要素:KSt→KEt:企業虧損額;SCt→XSt:產品銷售收入;QSt→ZCt:資產合計;XDt→FZt:資產負債率;CFt: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
國企管理創新目的集主要構成要素:ZXt→LRt:利潤總額;CZt→ZJt:工業增加值;JZt→LSt:全員勞動生產率。
多元回歸模型如下:LRt=A1+β1KEt+β2XSt+β3FZt+β4CFt\\(1\\)ZJt=A2+β1’CFt+β2’LSt+β3’ZCt+β4’LRt\\(2\\)
(2) 轉型深化期 (2003年至今)
國企管理創新動因集的主要構成要素:MDt= 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供給約束的矛盾,追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GMt= 企業的規?;图s化水平偏低,企業核心競爭力不顯著;JTt= 創新企業初步占居了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具備深化管理創新的基礎和條件;JJt= 發揮國有企業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打造自主品牌,做強做大企業。國企管理創新目的集主要構成要素:TXt= 提高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切實轉變企業發展方式;CGt= 使國企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優勢品牌,極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GKt= 提高優勢品牌規?;胶褪袌鰯U張力,最終實現振興行業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目的;ZXt= 不斷提高企業盈利水平,增加經濟效益。相應的量化置換指標如下:國企管理創新動因集主要構成要素:MDt→LTt:能源生產彈性系數;GMt→EDt:企業單位數;JTt→GJt: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JJt→JFt: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國企管理創新目的集主要構成要素:ZXt→LRt:利潤總額;TXt→LSt:全員勞動生產率;CGt→ZLt:擁有發明專利數 (件);GKt→ZCt:資產合計。多元回歸模型如下:ZLt=B1+ε1LTt+ε2JFt+ε3GJt\\(1\\)LRt=B2+ε1’ZLt+ε2’EDt+ε3’LTt+ε4’ZCt\\(2\\)LSt=B3+γ1ZLt+γ2EDt+γ3GJt+γ4LTt\\(3\\)
2.檢驗結果與分析
將文章選取的數據代入上述模型中,并借助 SPSS 統計軟件進行計算。
(1) 轉型中期模型計算結果模型 1:LR贊t=- 6492.391- 0.796KEt+0.092XSt+70.634FZt+203.373CFtt \\(- 21175\\) \\(- 2.548\\) \\(5.852\\) \\(1.716\\) \\(15.363\\)R2=0.996,F=320.486通過總體顯著性檢驗,4 個自變量對 LRt共同作用顯著。模型中,KEt、XSt、CFt在5%顯著性水平下通過t檢驗,這 3 個自變量對LRt作用顯著。FZt未通過t檢驗。檢驗結果說明,轉型中期單項動因因素:虧損嚴重、市場份額減少、成本水平過高和四個動因因素合力作用通過總體顯著性檢驗,動因因素集合力作用對管理創新目的形成作用顯著?,F代企業制度建設因素未通過檢驗。說明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尚處在探索建立階段,其對國企和管理創新發展的促進作用還未充分體現出來?,F代企業制度建設還需進一步深化。
模型2:ZJ贊t=3768.244- 261.703CFt- 0.006LSt+0.091ZCt+1.901LRtt \\(1.874\\) \\(- 0.581\\) \\(- 0.368\\) \\(3.535\\) \\(1.435\\)R2=0.989,F=111.057通過總體顯著性檢驗。模型中,僅有 ZCt在5%顯著性水平下通過t檢驗,該自變量對ZJt作用顯著,其它自變量未通過t檢驗。
檢驗結果說明,作為國企管理創新目的之一的追求企業快速成長實現規模經濟優勢,與促成創新目的形成的動因集四個因素通過總體顯著性檢驗 。從單個動因因素的作用來看,除創新企業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因素與創新目的正相關外,其他三個動因因素各自對管理創新目的形成作用不顯著。
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國企管理創新目的形成不是某項動因因素孤立作用的結果,而是動因因素集合力作用的結果;二是在動因因素集中客觀上存在對管理創新目形成起重要作用的顯著因素。更深入地看某單項動因因素與某具體創新企業的主要管理創新目的不僅高度相關,而且存在顯著的對應關系。這一檢驗結果與上文經驗分析得出的研究結論一致。
(2) 轉型深化期模型計算結果與分析模型1:ZL贊t=-0.9919.477+1873.468LTt+5.179JFt+0.200GJtt \\(- 1.528\\) \\(1.002\\) \\(1.950\\) \\(1.181\\)R2=0.969,F=31.117通過總體顯著性檢驗。模型中所有自變量在 5%顯著性水平下都未通過t檢驗,說明自變量是以集成作用的形式對因變量發揮作用的。單個動因因素與管理創新目的雖然正相關,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進入轉型深化期后,在國企管理創新目的形成機制中依然存在動因因素集合力作用的顯著特征。
模型 2:LR贊t=23358.9696+0.093ZLt- 0.421EDt- 1628.780LTt- 0.032ZCtt \\(2.919\\) \\(0.411\\) \\(- 3.977\\) \\(- 1.577\\) \\(- 0.599\\)R2=0.976,F=20.656通過總體顯著性檢驗。模型中,僅有 EDt在10%顯著性水平下通過t檢驗。檢驗結果說明,創新動因集對管理創新目的的形成合力作用顯著。單個動因因素:創新企業集約化和規?;狡团c管理創新目的負相關且在 10%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余兩個動因因素均未通過檢驗。說明企業集約化和規?;降蜁萍s創新企業盈利水平的提高,該動因因素不僅是促成國企管理創新的因素之一,也是促成通過管理創新來實現提高盈利水平目的的主要因素。這一檢驗結果與上文論述的轉型深化期管理創新動因排序和管理創新目的排序一致。其余兩個動因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這兩個動因是以合力的形式對管理創新目的形成發揮作用的,單個因素的孤立作用不足以促成管理創新目的的形成。
模型 3:LS贊t=267366.206+0.912ZLt- 0.5771EDt+1.130GJt- 23313.633LTtt \\(3.949\\) \\(0.552\\) \\(- 6.552\\) \\(1.075\\) \\(- 2.629\\)R2=0.996,F=137.122通過總體顯著性檢驗。模型中,EDt與LTt在5%水平下通過t檢驗。檢驗結果說明,四大因素的合力作用通過總體顯著性檢驗,這四項動因因素組成的因素集對該管理創新目的形成作用顯著。
企業經營集約化和規?;狡?,環保壓力劇增和資源、能源供給約束增強兩個因素分別與切實轉變企業增長方式的創新目的負相關并在5%水平下通過 t 檢驗。說明企業經營集約化和規?;降?,環保壓力劇增和資源、能源供給約束增強是加劇企業經營困境的主要因素,也是直接促成企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因素。該結論與上文經驗分析的結論一致。
三、研究結論
在經濟轉型早期 (1978- 1991年) 國企管理創新動因、目的、空間各自的組成要素相對單一,三者之間是一種順向依次決定的線性關系。
政府不僅發起和組織了國企管理創新,而且還直接決定國企管理創新的目的和空間。但是,進入 80 年代中后期,三者之間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相對穩定的非線性關系。
這種非線性關系的主要內涵是動因要素集的合力作用成為推動國企開展管理創新的主要作用形式。受動因集要素屬性變化和作用形式變化的影響,管理創新的目的和空間維度逐步形成了向多元化方向轉變的發展趨勢。
轉型中期 (1992- 2002 年) 管理創新動因主要是以合力作用的形式決定和影響國企管理創新目的以及管理創新空間維度的選擇。國企管理創新動因、目的、管理創新空間之間存在著多元非線性對應關系。即管理創新動因集與目的域之間呈逆向對稱關系。管理創新空間是管理創新目的函數;在一般情況下,管理創新動因集與管理創新空間集呈反向因果關系;在管理創新動因集中還存在著單個動因因素影響力顯著性的差異性,影響力顯著性的動因因素不僅會對管理創新目的形成產生顯著的逆向派生作用,而且會對管理創新空間維度的選擇偏好發揮直接的指向作用。這一結論完全可以解釋轉型中期國企管理創新在創新目的與創新空間上客觀存在的差異性顯著的現象。
轉型深化期 (2003 年以后至今) 國企管理創新設計機理沒有實質的變化,但與轉型中期不同,在轉型深化期國企管理創新動因對管理創新目的形成出現三個顯著變化:一是管理創新動因對管理目的形成以合力作用形式的特征更加顯著,單個動因因集對國企管理創新目的的形成作用不顯著;二是管理創新動因集與管理創新目的域和管理創新空間集的相互作用關系,在作用路徑上更加依賴“橋”即國企發展現狀和管理水平的逆向轉換作用;三是管理創新目的域和管理創新空間集更加集中并且前者對后者的導向和指示作用更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永,劉建一. 動力機制、動作機理與國有企業創新能力改善 [J].改革,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