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來,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國家新的產業發展戰略。當今,我國民營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外部環境產生巨大改變,這將給實現轉型升級的本土企業以巨大的挑戰。實踐表明,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僅僅依靠人才培養和技術引進是遠遠不夠的,不斷的外部吸納與信息攝取才是關鍵。不斷的外部獲取創新資源已成為民營企業應對這種變化的秘訣,是其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渠道。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廣東省,國際商業網絡是企業外部學習的重要方式。
在與本土企業的接觸過程中,外資企業非自愿地將有用的信息和經驗轉移給本土企業,“協助”其創新。同時,廣東省民營企業發展以產業集群為主,集群內企業之間所構成的本土商業網絡,同樣是企業實現技術信息互惠的主要途徑。
集群中布滿的新信息雖然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但并不意味著企業一接觸就必然能掌握并轉化為創新成果。因為,民營企業的發展主要面臨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等環境因素的瓶頸,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企業吸納外部信息的能力,而這些都需要相關機構給予支持。政府部門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行業協會提供咨詢服務、大學等科研機構可能給予技術人才支援與新產品研發的幫助,銀行等金融機構則是便利資金周轉。雖然不同機構作用方式不盡相同,但一旦企業擁有創新資源和意愿,機構將會給予識別、吸納和轉化這些信息和知識的幫助,協助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意愿。那么,集群中的民營企業通過哪些渠道獲取信息? 這些信息和知識是否都有助于自主創新? 在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哪些機構的支持是必要的?
縱觀該領域國內外相關研究,尚存在以下三點不足: 第一,外部商業網絡缺乏系統的區分。集群內企業可以通過本土網絡互惠信息,也可通過國際網絡獲取外溢信息。對于這兩種不同信息源的區別,以前的研究幾乎沒有做到。第二,機構支持的細分及其作用缺乏全面考量。理論上,商業網絡產生信息外溢已普遍得到認同。那么,哪些外溢渠道真可以提升創新績效的實證檢驗結論卻不一致,這主要是因為忽略了不同機構對創新的支持。雖然有的研究考慮了政府引導在企業創新中的作用,但是全面系統區分政府與其他機構作用有何不同的相關研究較少。第三,實證研究的對象和數據選擇問題。全國基于集群發展模式的地區中,長三角以大企業集聚帶動大發展,閩粵地區則以中小企業地理集聚為支撐。然而,國內對國際網絡的實證研究幾乎都基于國家層面或行業層面的宏觀數據分析,將研究對象搞一刀切,忽略不同地區競爭環境的差異,這樣的研究結論不免大打折扣。
鑒于上述問題,本研究將展開以下工作: 首先,關于商業網絡,從信息來源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國際商業網絡\\( 橫向外溢網絡和縱向外溢網絡\\) 、本土商業網絡。其次,根據機構職能的不同,將支持企業創新活動的機構分為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探索他們是否都強化了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之間的關系。最后,選取中國最早對外開放、外資企業和本地集群具有一定規模的廣東省本地企業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數據。顯然,本研究的提出,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激發了對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在商業網絡與技術創新中起何作用的實證研究、充實和豐富企業外部學習與自主創新的相關理論。
另一方面有助于指導本地企業如何利用不同網絡資源,尋求當地機構的支持以實現自主創新績效。
2 理論與假設
2. 1 國際商業網絡
國際商業網絡,也就是以 FDI 形式存在的外資企業群,它們的存在可能給東道國企業帶來新信息。從企業層面出發,探索外資網絡通過哪些渠道把先進技術信息“傳遞”給本土企業? 自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結論卻不完全一致。Thompson收集對大陸直接投資的香港制衣企業的數據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產業集群中的 FDI 技術外溢效應較明顯,跨國公司對集群的技術升級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文東偉等研究發現 FDI 推動了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并顯著提升了本國的技術進步與勞動成本。
對于國際網絡通過怎樣的途徑將先進的技術信息外溢給本土企業,有的學者認為橫向外溢更有效。Blomstrom 和 Sjoholm認為外資企業的入駐,肯定會給本土企業帶來無形的競爭壓力,從而逼其不斷進行知識信息的更新。另外,外資企業在東道國急需招聘和培訓本土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而這些“優秀工人”一旦跳槽到本土企業,將會協助本土企業進行模仿創新。有的研究則認為縱向外溢更有效,因為行業內合作將避免知識和技術的租金消散。Liu基于中國制造業企業進行研究,結果表明: 作為外企的本土供應商,這種產業內的聯系是最重要的技術信息和知識的獲取渠道?;谝陨嫌懻?,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 1a: 橫向外溢網絡對企業自主創新績效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
假設 1b: 縱向外溢網絡對企業自主創新績效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
2. 2 本土商業網絡
Michael認為本土集群網絡內企業通過信息傳遞提高了內部勞動力交換率,勞動力快速流動對人員自身素質要求加大,同時也促進了信息、思想的進一步傳播和擴散,有利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Samson把網絡中企業互惠的信息分為技術開發和市場戰略信息,以臺灣自行車行業為例,分別研究了企業與其供應商、顧客以及同行企業對這些信息互惠的情況,結果發現企業與上下游互惠這些信息的強度與企業技術創新有顯著正相關關系。Lee 和 Lee通過對 137 家韓國技術性創業公司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商業網絡聯系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結果認為企業內部能力和外部商業網絡對創新績效有顯著的影響。鄭慕強和徐宗玲以廣東省三個產業集群為例,通過問卷調研獲取數據,結果表明外部商業網絡對企業技術創新有正向作用,在強吸收能力下,這種作用更顯著?;谝陨嫌懻?,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 1c: 本土商業網絡對企業自主創新績效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
社會資本論認為,外部商業網絡是一個擁有潛在、靜態的有用信息和資源的倉庫,企業與網絡成員的聯系是為了攝取這個倉庫中新的信息和資源。商業網絡成員間關系越密切,互惠的知識、技巧和經驗自然越多,越有利于減少創新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拓寬市場。針對商業網絡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許多學者進行了實證研究。Geogr基于嵌入的視角,探索集群網絡與創新活動之間的關系,研究證明強聯結或弱連結對企業自主創新成果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Gao 等基于企業不同的信息獲取途徑,將外部網絡分為集群內網絡連接和集群外 FDI 連接,驗證兩種連接對創新都有積極作用?;谝陨嫌懻?,綜合假設 1a、1b 和 1c,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 1: 商業網絡對企業自主創新績效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
2. 3 機構支持
政府的行為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通過政策支持、提供交流信息平臺和資金支持等手段對當地企業創新行為進行激勵以實現創新效益最大化。集群內本土企業與政府主動聯系,可以獲取政策、資金、市場等方面的支持,這有利于其進行外部信息收集和自主創新的實現。
Falk認為政府對企業籌備的自主研發項目進行直接補貼和政策傾斜,可以緩減企業的資本和環境約束,從而使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和空間吸收和轉化外溢信息進行自主研發活動。楊震宇等認為,政府對當地企業的支持作用在集群和科技園的組織中尤為顯著。首先,政府政策協助獲取集群外信息進行模仿; 其次,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來消化吸收和技術支持再創新,進而通過市場支持實現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 2: 政府部門支持強化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即政府部門支持強化橫向外溢網絡、縱向外溢網絡和本土商業網絡分別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
外部商業網絡只是企業所擁有的一種潛在的外部資源,必須通過自身的吸收能力才能最終轉化為創新績效和收益。Cohen 和 Levinthal采用研發資金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來測量吸收能力,發現其在外部網絡與創新績效之間起調節作用。隨著企業不斷發展,研發資金來源主要靠金融機構的持續支持。呂一博等認為企業資源包括技術資源、人力資源、金融和組織資源等多種形式,其中金融資源是中小企業最基礎的資源。因為,環境變動所引發的需求和技術的快速變化會降低實物資本和技術資源的價值,金融資源相對容易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資源,中小企業其他資源缺乏則可以通過金融資源的獲取緩解。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 3: 金融機構支持強化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即金融機構支持強化橫向外溢網絡、縱向外溢網絡和本土商業網絡分別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
Hatch 和 Mowery認為,大學等科研機構是企業獲取技術支持的主要來源,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公司的開發實驗室都設在制造車間附近而將研發部門設在有大學城旁。外部存在的知識和信息雖然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但不是意味著本地企業一接觸就必然能掌握這些技術,信息到技術的轉化要求企業具備技術基礎。根據企業社會資本理論與資源基礎理論,外部商業網絡發布的技術信息和知識是本土企業所擁有的潛在資源,最終是否能轉化為創新成果,將取決于本土企業對這些信息的吸納能力。Gao 等認為地處大學等科研機構多的本土企業,與其合作的機會就會越多,越有利于吸納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 4: 科研機構支持強化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即科研機構支持強化橫向外溢網絡、縱向外溢網絡和本土商業網絡分別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
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建立行業自治組織,借此減少同行之間的無序競爭、聯合上下游企業實現超前謀劃、提供信息資訊促進集群改造升級。
賈西津等認為,行業協會往往憑借其行業影響力和信息優勢,以及同政府、金融和研發機構等建立廣泛聯系,整合行業科技和創新資源,搭建支持集群內企業科技進步的服務平臺,并提供技術創新的全程或關鍵性服務。陽毅和游達明將行業協會運行機制分為協調機制、創新激勵機制、共負盈虧機制和組織保障機制,行業協會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氛圍和條件,便于企業獲取外部新信息,并為其實現創新提供基礎條件和服務。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 5: 行業協會支持強化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即行業協會支持強化橫向外溢網絡、縱向外溢網絡和本土商業網絡分別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
3 研究方法
3. 1 研究框架
根據前面提出的相關假設,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如圖 1 所示?!緢D1】
3. 2 問卷設計與信度效度
本研究問卷由國際商業網絡、本土商業網絡、機構支持和企業自主創新績效四部分組成。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條目全部來源于以前學者的研究,我們還通過相關領域專家咨詢與問卷預測以修正題項表述。因此,量表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其中,國際商業網絡量表借鑒 Thompson,分別采用 6 個條目和 5 個條目對橫向外溢效應和縱向外溢效應進行測量; 本土商業網絡的測量題項主要參考張世勳的研究,包括網絡強度、網絡密度和網絡互惠度,包含 12 個條目; 機構支持的量表參考 Lee 和 Lee和張世勳的研究,采用企業與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的聯系強度和規模來測量,包含 8 個條目; 自主創新績效的測量條目取自于 Tian 和 Li,包含 5個條目。
同時,運用 SPSS16. 0 進行分析,36 個條目抽取 8 個因子分別是橫向外溢網絡、縱向外溢網絡、本土商業網絡、政府部門支持、金融機構支持、科研機構支持、行業協會支持和自主創新績效。各個變量的 Cronbach α 值分別為 0. 832、0. 820、0. 875、0. 667、0. 634、0. 604、0. 624、0. 793,這說明本研究的問卷設計在內容一致上的可信度良好。
結合信度分析,本研究認為各條目因子抽取的結果符合研究的理論基礎,可以直接進行后續研究。
3. 3 樣本描述與研究方法
研究樣本來源于廣東省 6 個產業,這些企業都以產業集群形式存在。進行大樣本發放前,首先進行了預試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再結合訪談和咨詢形式對問卷進行修改,使受訪者能迅速準確地理解。2012 年發放問卷總數 550 份,回收問卷總數357 份,回收率 64. 91%; 有效問卷 304 份,有效問卷率 55. 27%。在被調查的樣本中,員工人數超過100 人的占 45. 72%、企業成立年限大于或等于 7 年的占 61. 18%、屬于高新技術行業的企業占46. 38%①、企業所在地區為珠三角的占 43. 42%②。
問卷回收后及時對問卷進行編號,并完成數據輸入后,以 SPSS16. 0 進行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效度檢驗、相關性分析以及層次回歸分析。
4 研究結果
4. 1 相關性分析
為初步了解商業網絡、機構支持和自主創新績效各變量之間的關系,我們首先采用 Pearson 相關分析法,對涉及到得各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
由表 1 可見,商業網絡三個變量與自主創新績效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P <0. 01\\) ?!颈?】
4. 2 商業網絡、機構支持與自主創新績效的層次回歸分析
本研究以成立年限、企業規模、行業特征和所在地區作為虛擬變量,自主創新績效為因變量,商業網絡為自變量,機構支持為調節變量。將商業網絡分別與不同機構支持的交互作用納入到模型中,以檢驗不同機構支持對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效果。表 2 可見,模型 1 為僅納入虛擬變量的回歸分析,模型 2 將自變量加入后的回歸分析。從模型 2 可知,橫向外溢網絡、縱向外溢網絡和本土商業網絡都分別與自主創新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回歸系數分別為 0. 251\\( P < 0. 01\\) 、0. 170 \\( P < 0. 10\\) 和 0. 351 \\( P <0. 01\\) ,表明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存在顯著正向的關系,假設1\\( 包括假設 1a、假設1b 和假設1c\\) 得到驗證。
模型 3 將調節變量四種機構支持加入,僅有政府支持和科研機構支持的回歸系數達到顯著水平,回 歸 系 數 分 別 為 0. 191 \\( P < 0. 01\\) 和0. 163\\( P < 0. 10\\) 。模型 4 將政府部門支持與三種商業網絡的交互作用加入,模型 4 相對于模型 3 的 R2變 化 為 0. 084,F 值 為 8. 254 \\( P <0. 01\\) ,這說明模型 4 相對模型 3 解釋力增加。
三種商業網絡與政府部門支持交互作用項的回歸系數分別為 0. 329 \\( P < 0. 01\\) 、0. 179 \\( P <0. 05\\) 和 0. 192 \\( P < 0. 05 \\) ,顯著為正。這說明受政府部門支持越多的企業,其將外部商業網絡信息轉化為自主創新績效的能力就越強。因此,假設 2\\( 政府部門支持強化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 通過檢驗。
模型 5 將金融機構支持與商業網絡的交互作用加入,模型 5 相對于模型 3 的 R2變化為 0. 050,F 值為 6. 278\\( P < 0. 01\\) ,這說明模型 5 相對模型3 解釋力增加。但是,三種商業網絡與金融機構支持交互作用項的回歸系數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因此,假設 2\\( 金融機構支持強化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 未能通過實證檢驗。同理,模型 7 將行業協會支持與商業網絡的交互作用加入,三種商業網絡與行業協會支持交互項的回歸系數也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因此,假設 4\\( 行業協會支持強化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 也未能通過實證檢驗。
模型 6 將科研機構支持與商業網絡的交互作用加入,模型 6 相對于模型 3 的 R2變化為 0. 067,F 值為 6. 488\\( P < 0. 01\\) 。這說明模型 6 相對模型 3 解釋力增加。三種商業網絡都分別與自主創新績效的關系顯著為正。其中,僅有橫向外溢網絡與科研機構支持和縱向外溢網絡與科研機構支持的交互作用項顯著為正,回歸系數分別為0. 181\\( P < 0. 05\\) 和 0. 166 \\( P < 0. 10\\) 。這說明科研機構支持多的企業,其將國際商業信息轉化為創新績效的能力就越強。因此,假設 2 不完全成立,應該更正為: 科研機構支持強化國際商業網絡與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颈? 略】
5 總結與展望
5. 1 結果討論
本文基于問卷調查直接獲取數據,采用實證研究方式探討了本地企業如何獲取外部網絡信息進行創新,不同的機構支持在之間起何作用。實證研究結果支持了以下推斷:
首先,橫向外溢網絡、縱向外溢網絡和本土商業網絡均對企業自主創新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與 Thompson、Liu、文東偉等對國際網絡的研究以及 Lee 和 Lee、Samson、Gao對本土商業網絡的研究結論相同。這個結果也表明不同外部網絡對集群內企業自主創新績效的重要性,應該引起本地企業戰略部門的重視。因為,處在競爭十分激烈的開放地區,對于規模不算大的民營企業來說,除了有限的自主研發資源投入外,“偷取”商業伙伴的信息、人才和經驗等是其進行模仿和創新的重要保障。
其次,獲取政府部門支持越多的企業,其把商業信息轉化為創新績效的效率會更高,這與Falk、楊震宇等的研究結論相同,而與呂一博等的結論不同。呂一博等基于中國東北地區為樣本,探索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金融資源是中小企業創新最基礎的資源,而政府政策以及其他機構支持則次之。這種差異可能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和競爭環境不同所造成的,中國東北地區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發展模式,而閩粵地區經濟發展模型則以中小企業地理集聚為主。
最后,獲取科研機構支持越多的企業,其把國際商業信息轉化為創新績效的效率也會更高。這與 Hatch 和 Mowery、Gao的研究結論相同,而與鄭小勇的結論不同。鄭小勇探索行業協會在企業外生性集體行動中的作用機理是如何實現的,結果表明,在利用外部資源等進行創新行為時,行業協會起調節作用。差異的存在主要是鄭小勇的研究缺乏對外部資源進行分類,而本文缺乏對企業組織水平和企業社會責任的考慮。因此,我們在今后還需完善研究設計,以期獲得更有說服力的研究結果。
5. 2 管理啟示
這對處于企業集群網絡中的本土中小企業怎樣進行技術創新提供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本土企業應努力打造和發展外部商業網絡,使之成為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的廣闊平臺。具體而言,本土企業要積極構建商業網絡關系平臺,不斷提升與網絡成員聯系的強度和廣度,提高與各網絡對象的相互依賴性和信任度。通過對汕頭紡織行業實地訪談我們發現,對外資企業新產品的模仿是本土企業實現創新最重要的方式,殘酷的競爭是他們不斷創新的動力。另外,成為外資企業的供應商無形中也是對本地企業高要求的體現,外資顧客的高要求不斷迫使你去創新。同時,本土企業應積極培育和發展與外資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網絡,重點放在對外企的模仿和人才引進上,政府應出臺有關政策吸引 FDI 入駐本地參與競爭。
第二,企業應該充分利用政府部門的信息優勢,與政府保持緊密聯系,不斷更新政策和市場信息。這關系到企業獲取、整合、轉化技術知識的能力和效果,因為政府部門的支持強化了商業網絡和自主創新績效的關系,通過揭陽石材行業的實地訪談也證實了這一點。鑒于政府支持的巨大作用,企業只構建不同商業網絡平臺是難以實現創新績效的。作為本地政府部門,也應該落實政務公開,努力為企業提供各種創新服務,比如出臺吸引技術和管理人才措施、簡化審批程序、召開推薦會招商引資、加強市場監督等。同時,促進產學研的開展、為當地企業開設招聘會專場等來幫助企業提升創新實力。
第三,企業應積極尋找與當地高校和研發機構合作的機會。因為,科研機構支持強化了國際商業網絡和企業自主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通過汕頭新材料行業的實地訪談更加證實了這一點:滿足國外客戶的高要求或者與同行外資企業保持競爭力需要我們不斷創新,而這些創新的實現離不開與省內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例如,某化工企業請汕頭大學為其制定戰略規劃和開展客戶滿意度調查,請華南理工大學為其開展技術創新與評估。因此,建立學生實習基地、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拓展產學研項目等都是現實可行的措施。
第四,金融機構支持和行業協會支持的強化作用沒有通過驗證。通過汕頭紡織行業實地訪談發現,當地的民營企業資金投資幾乎都是自有資金和關系周轉資金。很少有來自銀行的貸款資金和發行債券,甚至一些大企業都不希望公司能上市。另外,行業協會的作用和權威未能得到發揮,甚至有些企業都不知道該地區還存在行業協會。這并不意味金融機構和行業協會對當地企業創新和發展不重要,恰恰相反,廣東省家族企業順利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明確協會作用是提供優質科技服務的關鍵,發揮金融機構融資作用是解決資金瓶頸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