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金融服務業正日益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經濟部門[1].在許多發達的服務經濟中,金融業比其他產業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不斷深化的金融改革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對金融創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美國,金融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歷史很長,為了減少服務成本并提供新服務,各類金融公司努力開發新金融工具并改進后臺工序.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金融創新的步伐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期開始顯著加快[2].然而,2008 年金融危機使理論界與實務界對金融創新產生了疑慮和擔憂.
在我國金融業,情況卻有所不同.當前我國金融創新不足,規模擴張的模式主導商業銀行業務行為,粗放型擴張欲望強烈,仍不夠重視通過創新有效提高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 很多機構的財務系統都不能支持創新業務的成本收益分析,不能測算創新的收益,不能確定創新對機構整體經營績效的貢獻,不能產生有效的創新激勵①.
綜觀國內外文獻,創新與績效的關系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且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各不相同、頗有爭議.\\( 1\\) 大量研究表明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是競爭力的源泉,創新活動能夠顯著影響企業績效.Hall 和 Mairesse\\( 1995\\) 調查了 351 家法國制造業企業,研究顯示企業的研發活動與績效呈顯著正相關[3].Wakelin\\( 2001\\) 研究了 170 家英國企業,發現企業的研發支出對生產率增長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創新型企業的創新收益率顯著高于非創新型企業[4].秦曉蕾等\\( 2007\\) 以 122 家制造企業為樣本驗證了企業創新戰略與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員工培訓與企業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5].于成永、施建軍\\( 2009\\) 調查了蘇、浙、滬等地 179 家制造業企業,驗證了產品創新帶來新產品績效,從而導致企業績效改善[6].
王君正和吳貴生\\( 2007\\)[7]以及高強和吳貴生\\( 2008\\) 分別以旅游企業與 B2C 電子商務企業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創新對績效有正向影響[8].姚公安和李琪\\( 2009\\)[9].以及嚴焰和池仁勇\\( 2013\\) 研究發現企業 R&D 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11].Gunday 等\\( 2011\\)[10]及 Hashi 與Stojcic\\( 2013\\) 的研究也認為創新活動與企業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12].\\( 2\\) 另一部分研究則認為創新與企業績效沒什么關系,甚至是負向關系.Chandler 和 Hanks\\( 1994\\) 指出對于技術型新創企業來說,產品創新對企業績效可能有負向影響[13].McGee 等\\( 1995\\) 的研究表明如果公司的技術主管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與其他公司進行研發合作反而會有損績效[14].Heunks\\( 1998\\) 的研究結論顯示,對于中型規模的企業來說,創新往往伴隨著低利潤率,創新對于企業的成功并不重要[15].朱衛平和倫蕊\\( 2004\\) 的實證分析發現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資金、人力資源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基本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6].Koellinger\\( 2008\\) 的研究認為創新活動并不必然帶來更高的利潤率[17].\\( 3\\) 還有一部分研究認為創新與績效的關系是復雜的,要考慮其他諸多因素,比如創新類型、企業規模和年齡、企業所處的行業以及文化情境等,并非所有企業都能夠從創新投入中獲益,實證研究顯示創新收益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Wuyts 等,2004; Rosenbusch 等,2011; 海本祿和聶鳴,2012\\)[18 -20].
以往文獻大多是來自于對制造業領域的研究,對服務業創新與績效的相關研究則非常少,而著眼于金融服務企業的創新與績效關系研究更是難覓蹤跡.現有文獻對金融創新諸多方面的研究并不全面和深入,比如金融創新所產生的實際效益如何? 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龔明華與雷電發,2005\\)[21].由于數據不易得等原因,理論界鮮見關于此問題的實證研究.而且目前利用微觀企業數據對企業創新行為的研究還相當少[22].研究金融業創新活動對績效的影響,在理論上可以補充創新與績效關系研究在金融服務業領域的研究不足,在實務上有助于為金融企業制訂及調整創新戰略提供依據.因此提出擬研究的問題: 我國金融業的創新活動是否對績效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本文將立足微觀層面,利用我國171 家金融企業調查數據,嘗試實證研究金融業創新活動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
2 假設的提出與研究設計
2. 1 研究假設及模型構建
企業是一個資源的集合,然而并非企業擁有的所有資源都具有競爭優勢.價值性、稀缺性、難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是資源能夠產生競爭優勢必備的四個特性,差異性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源泉[23].創造和維持這種差異是企業成功的關鍵.而創新一方面可以對現有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挖掘資源的潛在價值和提高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對新獲取的資源和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從而不斷地利用和轉化組織的資源來構建競爭優勢.因此,創新是組織獲取和轉化資源及塑造資源差異的一種有效途徑,是影響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并進而成為組織獲取競爭優勢、提升績效的基礎[24].創新資源投入可以加強科技競爭力,促進專利技術的產生,從而提升企業的技術績效.
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在如今的信息時代,金融創新尤以信息技術最為關鍵.信息技術已成為改善金融服務傳送質量的有效手段,成為控制成本的關鍵因素,是影響績效的重大因素[2].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全球金融業進入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金融變革過程,金融行業全面進入網絡金融時代,信息化已成為金融業競爭致勝的關鍵,信息技術的運用正在逐步改寫和重建金融業的業務基礎,使之成為開發市場資源和創新利潤增長點的一個決定性的手段[25].因此我們認為金融企業創新活動對績效有著顯著正向影響.
本研究參考了王君正和吳貴生\\( 2007\\)[7]將創新活動分解為創新投入與創新頻率兩個維度.創新投入反映的是企業在特定時期內投資于創新活動的各種資源的總量.創新頻率這個指標是用來衡量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頻繁程度.企業績效分解為成長績效與技術績效兩個維度.成長績效反映的是金融企業的管理效率、客戶滿意度、核心能力與市場份額等.技術績效反映的是技術能力、學習能力的進步提高,主要體現為專利數量增加與專利質量的提高.鑒于金融企業財務數據的復雜性和保密性,本文暫未涉及財務績效.因而創新活動與企業績效各維度之間的關系假設表述為:
H1: 金融企業創新投入對企業成長績效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H2: 金融企業創新投入對企業技術績效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H3: 金融企業創新頻率對企業成長績效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H4: 金融企業創新頻率對企業技術績效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資源學派認為專利具有隔離機制,是企業形成競爭優勢的基礎,是企業防止有價值的資源被競爭者模仿的工具[26].Ernst\\( 2001\\) 指出企業的專利活動會使其創新績效產生變化[27].Carolan\\( 2008\\) 研究認為專利的獲取及實施會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績效[28].專利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一項資源,它同樣具有稀缺性、價值性、難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屬于企業的優質資產,它不但能夠發揮資產效應,而且還能整合有形資產及其他無形資產,提升企業資產價值\\( 朱國軍和楊晨,2006\\)[29].Markman 等\\( 2004\\) 指出專利作為企業的異質性資源,組織對專利的獲取能夠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30].由此提出假設:
H5: 金融企業技術績效對成長績效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金融業創新活動促進績效提升的概念模型\\( 見圖 1\\) .
2. 2 研究方法
由于很多金融機構的財務系統都不能支持創新業務的成本收益分析,不能測算創新的收益,不能確定創新對機構整體經營績效的貢獻①,再加上金融機構的具體財務數據均嚴格保密,因而,為了驗證所提出的假設和概念模型,本研究采用李克特\\( Likert Scale\\) 7 級量表,設計了結構式的調研問卷、采用主觀測量法以收集數據.已有的研究表明,鑒于采用主觀度量方法的結果與客觀度量方法的結果之間存在強的正相關,當客觀數據難以獲取時,采用主觀測量指標亦不失為現實可行的測量方法,在問卷項目設計科學、調查程序實施合理的情況下,主觀測量方法同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Dess 等,1984; Covin 等,1994\\)[31,32].
2. 2. 1 變量的度量
本文對創新投入測量指標的選擇主要參考了陳勁和陳鈺芬\\( 2006\\)[33]、吳延兵 \\( 2007\\)[34]等的研究,量表包含了4 個問題項,用研發人員數量、研發經費支出、技術引進經費和學習培訓費用這幾個指標來度量.創新頻率則用開發新市場頻率、應用新技術頻率、推出新服務頻率以及新技術培訓頻率來度量.
成長績效參考了 Prasad 和 Harker\\( 1997\\)[35]的研究,用管理效率、客戶滿意度、核心能力與市場份額來度量.技術績效參考了 Hagedoorn 和Duysters \\( 2002 \\)[36]、Cattani \\( 2005\\)[37]及 Hage-doorn 和 Cloodt\\( 2003\\)[38]等的研究,用專利數量、專利質量和學習能力指標來測量.
2. 2. 2 樣本與數據采集
在正式調研之前,我們咨詢了多位創新管理方面的專家,并且對上海市的 3 家金融機構進行了預調研,根據反饋意見對問卷中的測量指標進行了修改,然后進行正式調研.實際調研期間,為了使研究得到的結論適合中國的金融業,我們選取上海和浙江作為主要調研的城市,少部分樣本取自北京和深圳.上海、北京、浙江和深圳均是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的重要城市,商貿活躍、技術先進,因而金融機構數量眾多,體系較為完善,金融實力較強.調研涉及銀行、保險、證券以及信托、資產管理公司等其他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規模上也兼顧了大、中、小型,基本上能代表金融企業的總體情況\\( 見表1\\) .其中80% 的問卷委托金融監管部門以及行業協會發放,其余問卷由本文作者以訪談、電話、郵件等形式收集.問卷主要由各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部、知識產權或法務部門負責人填寫,確保被調查者對銀行的創新行為與總體績效有基本把握,從而提高問卷的效度.2012 年8 月至12 月期間共發放200 份問卷,回收183 份,回收率達91.5%,其中有效問卷171 份,有效回收率為85.5%.
2. 2. 3 樣本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本文將以 Cronbach's α 系數來檢驗變量的信度.如表2 所示,各變量的 Cronbach's α 值都在可接受的范圍,這表示本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在效度方面,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項目基本上來自過去公開發表的文獻,而且,我們還通過向創新領域的學者和金融企業人士咨詢、預試,修正了題項的不當之處.因此,本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能夠滿足建構效度的要求.而且,由表 3 可以看出,每個測量項目在相應因子上的負荷都高于 0. 6.
3 實證結果
由表 2 和表 3 可知,本研究樣本中各變量的信度、效度均達到可接受的水平.然后運用結構方程模式\\( SEM\\) 分析了這些變量間整體的相互影響關系,統計工具采用 AMOS20. 0.
3. 1 整體理論模型及其擬合結果本文的理論模型如圖 2 所示,潛在變量\\( la-tent construct\\) 以橢圓形表示,觀測變量\\( observedvariable\\) 則以矩形表示.
利用 Amos20. 0 軟件對結構模型進行分析運算,模型運行結果如表 4 所示.χ2為 277. 564\\( 自由度 =86\\) ,各項指標基本上都在可接受的范圍內,模型擬合效果比較理想.
綜合以上各項指標的分析,我們可以判定本文理論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模型是合適的,可用來檢驗相應的假設.
3. 2 假設檢驗結果
由結構模型路徑系數的結果可知\\( 表 5\\) ,創新活動中的創新頻率對企業績效中的成長績效及技術績效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顯著性概率 P <0. 001,假設 H3、H4 成立.創新投入對成長績效與技術績效均有正向影響,其中對成長績效的正相關關系在 P <0. 05 水平下顯著,臨界比值\\( C. R. \\) 的絕對值非常接近2. 58,非常接近 P <0. 01 的顯著性水平,假設 H1 成立.對技術績效的正相關關系在P < 0. 05 水平下顯著,臨界比值\\( C. R. \\) 的絕對值大于1. 96,假設 H2 成立.技術績效對成長績效的正相關關系在 P < 0. 05 水平下顯著,臨界比值\\( C. R. \\) 的絕對值大于1. 96,假設 H5 成立.
通過對前面模型的實證分析,有效地檢驗并支持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論模型和研究假設.
\\( 1\\) 金融企業開展的創新活動對成長績效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原因在于金融業屬于服務業,其開展的各種金融產品、服務模式及 IT 技術的創新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贏得更多客戶,從而賺取更多利潤.因而金融企業往往將重點放在了諸如引進并應用新技術、快速開發新市場、推出新服務等見效快的創新行為上.
這些創新行為有助于在較短時間內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務能力和客戶滿意度,最終體現為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市場份額的增加.而技術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積累沉淀,具體到專利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則更是一個耗時的過程,需要有技術上的突破,更要符合專利申請程序的規定,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因此技術績效的提升就顯得緩慢而滯后了.
\\( 2\\) 金融企業提高創新頻率比增加創新投入對績效的提升作用更為顯著.這個結論是符合目前金融業創新現狀的.目前我國金融業還處于一個靠速度取勝、粗放型的創新階段,技術門檻較低,外加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因此模仿抄襲現象較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時間與速度更為重要.金融企業只有提高創新速度,提高開發新市場、應用新技術、推出新服務的頻率,加大對員工的新技術培訓力度,發揮時間領先優勢,不斷搶占市場先機,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 3\\) 金融企業提升技術績效可以有效促進成長績效的提升.雖然長期以來金融企業只重視產品和服務,技術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但是在金融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尤其是信息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金融業的發展和競爭越來越依賴于信息技術,因此擁有軟件與商業方法專利對金融企業來說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專利是企業的異質性資產,可以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增強核心能力.因而,金融企業提升技術績效對成長績效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這個研究結論符合如今的網絡金融時代的特點.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實證研究了金融服務業創新活動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得到如下結論: \\( 1\\) 金融企業的創新活動對其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 2\\) 金融企業開展的創新活動對成長績效的促進作用比技術績效更為顯著; \\( 3\\) 金融企業提高創新頻率比增加創新投入對績效的提升作用更為顯著; \\( 4\\) 金融企業提升技術績效可以有效促進成長績效的提升.
從理論上來看,這個研究結論顯示了服務業與制造業在創新與績效關系上的不同點,即服務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大多是商業模式創新,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易為人所模仿,因而創新行為的時間領先優勢最為重要,由此創新頻率相比創新投入對績效的影響更為顯著.從實踐上看,以上研究結論可以為我國金融業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以下啟示: 首先,金融企業應充分認識創新的重要性,加強創新管理,制訂符合自身實際發展需求的創新戰略以及各年度創新計劃,避免盲目創新、無序創新; 其次,金融企業應加快創新步伐,提高創新速度,重視并加大創新投入; 最后,金融企業應重視專利申請,應加強員工的新技術、新知識培訓,提高員工學習能力,最終提高持續創新能力.
最后,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鑒于金融企業財務數據的復雜性和保密性,本文對于企業績效的測量只采用成長績效和技術績效,而未涉及財務績效,未來的研究如有可能的話應加入財務績效,會使研究更加完整全面; 同時,在后續的研究中可考慮擴大樣本數據量,擴大地域范圍,以進一步驗證結論的普適性.
參考文獻:
[1] World World B.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R]. TheWorld Bank,2012.
[2] 哈克 帕特里克 T. ,澤尼奧斯 斯塔夫羅斯 A. ,徐諾金譯.金融機構的績效: 效率、創新和監管[M]. 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3] Hall B H,Mairesse J.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R&D and productivity in french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 65\\) : 263 - 293.
[4] Wakelin K.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D expenditure in UKmanufacturing firms[J]. Research Policy,2001 \\( 30 \\) : 1079- 1090.
[5] 秦曉蕾,楊東濤,魏江茹. 制造企業創新戰略、員工培訓與企業績效關系實證研究[J]. 管理學報,2007,4\\( 3\\) :354 - 357.
[6] 于成永,施建軍. 外部學習、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 機制和路徑 - 基于蘇浙滬等地制造企業的實證研究[J]. 經濟管理,2009,31\\( 1\\) : 117 -125.
[7] 王君正,吳貴生. 我國旅游企業創新對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 - 以云南旅游業為例[J]. 科研管理,2007\\( 6\\) : 56 -65.
[8] 高強,吳貴生. 創新影響 B2C 電子商務企業績效的實證研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 7\\) : 157 -164.
[9] 姚公安,李琪. 企業績效與創新資金投入的相關性 - 基于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的研究[J]. 系統工程,2009,27\\( 7\\) : 107 -111.
[10] 嚴焰,池仁勇. R&D 投入、技術獲取模式與企業創新績效- 基于浙江省高技術企業的實證[J]. 科研管理,2013,34\\( 5\\) : 48 - 55.
[11] Gunday G,Ulusoy G,Kilic K,et al. Effects of innovationtypes on firm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 133\\) : 662 - 676.
[12] Hashi I,Stojcic N.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activities on firmperformance using a multi - stage model: Evidence from the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4[J]. Research Policy,2013\\( 42\\) : 353 -366.
[13] Chandler G N,Hanks S H. Market attractiveness,resource -based capabilities,venture strategies,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 4\\) : 331 -349.
[14] McGee J E,Dowling M J,Megginson W L.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business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95,16: 565 - 580.
[15] Heunks F J. 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success[J]. SmallBusiness Economics,1998,10\\( 3\\) : 263 - 272.
[16] 朱衛平,倫蕊. 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投入與績效相關性的實證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4\\( 5\\) : 7 -9.
[17] Koellinger 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innov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 -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 - bus-iness in Europe[J]. Research Policy,2008 \\( 37 \\) : 1317 -1328.
[18] Wuyts S,Dutta S,Stremersch S. Portfolios of interfirm agree-ments in technology - intensive markets: Consequences forIn-novation and profitabil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 2\\) : 88 -100.
[19] Rosenbusch N,Brinckmann J,Bausch A. Is innovation al-ways beneficial? A meta -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MEs[J]. 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2011\\( 26\\) : 441 - 457.
[20] 海本祿,聶鳴. 國際化、創新與企業績效: 基于湖北省的實證研究[J]. 科研管理,2012,33\\( 4\\) : 1 -9.
[21] 龔明華,雷電發. 金融創新、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 前沿理論綜述[J]. 金融研究,2005\\( 10\\) : 185 -191.
[22] 李春濤,宋敏. 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創新活動: 所有制和CEO 激勵的作用[J]. 經濟研究,2010\\( 5\\) : 55 - 67.
[23] Barney J.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 1\\) : 99 -120.
[24]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strategic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1997,18\\( 7\\) : 509 - 533.
[25] 韋東政. 信息技術創新推動現代金融業發展[J]. 學術論壇,2006\\( 5\\) : 107 -110.
[26] 李文鶼,梅姝娥,謝剛. 以競爭優勢為目標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J]. 科技管理研究,2008\\( 3\\) : 224 -227.
[27] Ernst H.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ime - series cross - section analyseson the firm level[J]. Research Policy,2001,30 \\( 1\\) : 143 -157.
[28] Carolan M S. Making paten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work:The asymmetrical " harmonization" of TRIPS[J].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2008,21\\( 3\\) : 295 - 310.
[29] 朱國軍,楊晨. 基于戰略資源論的企業知識產權資產管理內涵探析[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 11\\) : 161- 165.
[30] Markman G D,Espina M I,Phan P H. Patents as surrogatesfor inimitable and non - substitutable resources[J]. Journalof Management,2004,30\\( 4\\) : 529 - 544.
[31] Dess G,Beard D.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4,29 \\( 1 \\) :52 - 73.
[32] Covin J G,Slevin D P.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highand low technology industries: A comparison of strategic varia-bles,strategy pattems and performance in global markets[J].Joumal of Euro - Marketing,1994: 99 - 127.
[33] 陳勁,陳鈺芬. 開放創新體系與企業技術創新資源配置[J]. 科研管理,2006\\( 3\\) : 1 -8.
[34] 吳延兵. 市場結構、產權結構與 R&D - 中國制造業的實證分析[J]. 統計研究,2007\\( 5\\) : 67 -75.
[35] Prasad B,Harker P T. Exami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in U. S.Retail banking[R]. 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Working Papers,1997.
[36] Hagedoorn J,Duysters G. The effec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the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a high- tech environment[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Management,2002,14\\( 1\\) : 67 - 85.
[37] Cattani G. Preadaptation,firm heterogeneity,and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of fiber optics,1970- 1995[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 6\\) : 563 - 580.
[38] Hagedoorn J,Cloodt M. 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 [J]. Re-search Policy,2003,32: 1365 - 1379.